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究竟什么是政府停擺?
美國的政府停擺并非國家停擺,是聯邦政府在未獲得國會新的撥款法案或臨時續(xù)撥決議授權時,依法必須暫停一切非必要支出。
根據美國相關公法,如果沒有國會授權的資金,行政部門不得承諾及支付款項。
美國財政年度始于每年 10 月 1 日,國會需在此前通過 12 項常規(guī)撥款法案。
如果沒有如期完成,便通過臨時續(xù)撥維持政府運轉,后續(xù)再商議預算細節(jié),一旦常規(guī)撥款與臨時續(xù)撥決議雙雙擱淺,停擺便會觸發(fā)。
美國政治結構中的權力分立,使財政大權歸于國會。
法案需經參眾兩院審議,其中參議院推進議案需 60 票才能結束辯論并進入表決。
現實中,黨派常將預算與政策訴求捆綁,把醫(yī)保、移民、稅收、產業(yè)補貼、對外援助等納入法案作為附加條款。
此前特朗普政府時期的相關法案,存在多條款融合的情況。
政客借此雖能推動部分小眾訴求通過,但更常導致政策分歧無法調和,預算法案擱置,停擺風險攀升。
不過,停擺并非所有部門停擺。
空管、邊檢、軍警、郵政、聯邦監(jiān)獄等必要崗位人員正常上班,社會保障金與醫(yī)療保險報銷照常發(fā)放。
國家公園、博物館關閉,科研資助延期,非必要崗位聯邦雇員強制無薪休假,在停擺結束后這些雇員通常會獲補發(fā)工資。
由此可見,停擺會大幅降低企業(yè)與居民辦事效率,影響部分經濟活動,損害政府信用。
負面影響顯而易見,政府能陷入停擺狀態(tài),主要是因為這幾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制度門檻未跨越。
預算法案需參眾兩院通過并經總統簽字生效,參議院推進多數重要法案需 60 票結束辯論,這迫使兩黨達成共識。
導致兩黨各提臨時續(xù)撥版本并納入自身訴求,相互否決且無法湊齊 60 票,程序停滯。
第二個就是醫(yī)保資金續(xù)期存爭議。
一方主張延長疫情期間擴大的奧巴馬醫(yī)保補貼及部分醫(yī)療補助,擔憂不延長將導致數百萬參保人保費上漲,沖擊民生與經濟。
另一方認為屬臨時加碼不應固化,主張僅續(xù)撥臨時資金且不附帶政策,先避停擺再談政策。但同一政黨內部意見也不統一,至今無定論。
第三個是移民邊境議題是否入資金法案存分歧。
一方將醫(yī)保訴求與非法移民福利關聯,反對為非公民買單。
另一方認為此舉將政策爭議納入技術性法案,增加續(xù)撥難度,主張先保運轉再分領域協商。醫(yī)保與移民議題捆綁,加劇分歧、壓縮談判空間。
白宮則釋放矛盾信號,愿談醫(yī)療政策技術改動,又稱停擺期或有強硬人事與項目調整。
關于停擺時長,只要雙方溝通并達成可對外交代的方案,就可以快速結束,例如僅續(xù)撥不涉政策、設醫(yī)保資金短期過渡、分開討論移民議題等。
按經驗,停擺一兩周已屬較長,判斷停擺將結束可關注四信號,參議院跨黨派程序性投票、眾議院重排表決日程、白宮口徑軟化、民調明確責任方,四信號接連出現則幾天內有結果。
當前停擺對經濟和資本市場影響有限,更像是政客常規(guī)博弈,長期對美及全球影響微乎其微。
目前,美國政府已關門近半月之久,約75萬聯邦雇員陷入薪資困境,生活保障面臨嚴峻挑戰(zhàn),政府運轉的僵局或許會讓不少家庭陷入憂慮和不安中。
財政部長耶倫公開警示,停擺影響正加劇。
年GDP 達28.78萬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卻“沒錢”,核心在于停擺本質是國會未通過預算,政府無法合法支出。
每年10月1日新財年啟始,國會未批預算案或臨時撥款法案,聯邦政府多數部門便停擺。
這根源是制度問題,三權分立使總統與國會相互制衡,預算需雙方共識
國會程序復雜,如參議院需 60 票推進法案,一方不配合則政府難運轉。
自1976年起,美政府已停擺22次,1995年克林頓政府停擺27天,2018年特朗普政府停擺35天創(chuàng)紀錄。近年“預算戰(zhàn)”加劇,兩黨借預算談判牽制,政府運轉成政治斗爭“人質”。
2025 年停擺更棘手,導火索是醫(yī)保補貼。
民主黨堅持將《平價醫(yī)療法案》補貼納入臨時撥款法案,否則數千萬人醫(yī)保受影響、保費飆升。
共和黨反對,認為屬臨時支出不應長期化,還要求削減其他社會福利。
這是預算分歧,也觸及兩黨理念差異,民主黨重 公平保障,共和黨重 市場優(yōu)先。
談判從 9 月底至 10 月初,兩黨撥款案互否,互不讓步。
特朗普政府態(tài)度強硬且有行動,超4000公務員被裁,傳或裁員80萬,部分機構解散,外界認為是精準打擊民主黨支持的政府部門。
民主黨則更團結,表示不會在醫(yī)保上讓步,認為停擺是政治脅迫。
爭論升級為對抗,預算成戰(zhàn)場,停擺成博弈武器,此次停擺是美國政治生態(tài)又一次嚴重斷裂。
停擺影響多面。
經濟層面,勞工統計局、經濟分析局等停工,失業(yè)率、CPI 等核心數據發(fā)布中斷。
企業(yè)缺數據難決策,美聯儲貨幣政策制定失據,市場不確定性上升。
每周停擺致美損失150億美元,旅游、航空、零售首當其沖,航班延誤、游客退票、企業(yè)推遲投資,直接拖累GDP增長。
民生層面,75 萬聯邦雇員或被休假或無償加班,多人難還房貸、繳學費,聯邦雇員工會已起訴政府違勞動法。
同時,國家公園關閉、農戶補貼停發(fā)、災害保險審批停滯,民眾生活受擾。
國防與外交亦受沖擊,政府挪用國防研發(fā)資金發(fā)軍餉,致F-35升級、高超音速導彈研發(fā)等項目暫停,引發(fā)軍方不滿,或影響戰(zhàn)略部署。
國務院和國際開發(fā)署運轉慢,簽證延遲、外援中斷,阻礙外事推進,讓盟友不安,侵蝕美國際信譽。
要知道美國坐擁全球第一的GDP,可政府的門卻說關就關。這一現象發(fā)生清晰映照出美國政治極化的嚴重性,讓人不免深思。
截止昨天,美聯邦政府停擺已經15天了,仍舊沒有要結束的跡象。
特朗普政府也不得不重視了,共和黨也在一直推進一項短期撥款法案,只不過參議院的得票率居然還沒有達到要求的60票,最新一次的投票結果是49:45,只有兩名民主黨投了贊成的。
要知道,共和黨在參議院的席位總共也就53個,由此可見,只要民主黨想要守住那就一定可以實現。
9 月 19 日,眾議院通過共和黨主導的臨時支出決議(CR),擬資助政府至 11 月 21 日,但在參議院停滯,多數民主黨反對。
鑒于結束參議院議事阻撓需 60 票,當下支持此決議的民主黨議員數量未達要求,處于不足狀態(tài)。
民主黨則提多項醫(yī)療與預算修訂方案,核心是延長《平價醫(yī)療法案》即將到期的強化保費稅收抵免政策。
該政策 2021 年隨《美國救援計劃》推出,經《通脹削減法案》延長至 2025 年底,今年底到期,其提高了 ACA 醫(yī)保參保者財政援助,覆蓋收入超聯邦貧困線 400% 群體。
政策制定者陷僵局,停擺對經濟和金融市場影響當前有限。
約60萬聯邦雇員無薪休假,其余文職人員在崗無薪,按法律停擺結束后均補發(fā)薪資。
第四季度 GDP 數據終將體現停擺導致的產出損失,經驗顯示停擺每周削0.1-0.2個百分點季度經濟增長,如果本季度內停擺結束,多數損失或在次年一季度彌補。
根據歷史記錄來看,市場預計 10 月至 11 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將因停擺下滑。
需要注意的是,本輪停擺與債務上限無關。
7月共和黨主導通過《宏大法案》,將美債務上限上調 5 萬億美元,政府不會因停擺無借款能力,國債發(fā)行不受影響,近期市場避險操作更多因特朗普升級貿易摩擦。
美國政府停擺的鬧劇,看似是預算博弈的產物,實則是其政治制度僵化與黨派極化的縮影。
年GDP超28萬億美元的經濟體,卻讓75萬雇員陷入薪資困境,讓民生服務陷入停滯,消耗著政府信用,暴露了權力制衡機制異化為權力內耗的弊端。
這場停擺的影響遠不止于短期經濟損失,更在于它警示著,任何制度設計如果脫離民生根本、淪為黨派斗爭工具,終將動搖國家運行的根基。
也會對全球經濟與外交的連鎖反應,給世界各國敲響了警鐘,只有以民眾福祉為核心,以理性協商打破對立,才能讓國家治理真正行穩(wěn)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