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急著離場卻被絆住腳步,一個剛拿到入場券卻找不到大門,2025 年的日本政壇,不得不說,實在是太幽默了。
之前的高市早苗在 10 月 4 日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勝出,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她將順理成章接任首相。
可誰也沒料到,最大的“絆腳石”竟是那個早在 9 月就宣布辭職、卻被迫“加班”留任的石破茂。
這場意料之外的事件,估計高市早苗自己都想不到。
石破茂被迫加班,高市早苗想進進不去
我愿為參院選舉失利承擔全部責任,9 月 7 日,石破茂在首相官邸的記者會上低頭致歉,語氣決絕得不像作秀。
這位 1957 年出生的政壇老將,去年才剛剛當選自民黨總裁,原本任期要到 2027 年,卻因 7 月參議院選舉中執(zhí)政聯(lián)盟失去過半數(shù)席位,選擇以辭職謝罪。
當時日本輿論普遍預測,權力交接會在一個月內(nèi)完成,沒人能預料到這場“離職計劃”會演變的如此漫長。
石破茂的“走不了”,首先卡在了自民黨總裁選舉的流程上。按照新規(guī),此次選舉采用“黨員與黨友共同投票”的完整版模式。
從公告發(fā)布到投計票結束耗時 12 天,比以往的簡化流程足足多出一周。這一周的空窗期里,更棘手的矛盾爆發(fā)了,自民黨與長期盟友公明黨的聯(lián)合執(zhí)政談判徹底破裂。
雙方在經(jīng)濟政策與外交立場上分歧嚴重,公明黨直接撂挑子宣布退出聯(lián)盟,讓原本順暢的權力過渡戛然而止。
盟友的“翻臉”直接導致選新首相的臨時國會從 10 月 15 日推遲至 21 日,石破茂的留任從“過渡”變成了“常態(tài)化”。
這段被動延長的任期,竟讓石破茂在不經(jīng)意間超過了不少日本首相的任期紀錄。
石破茂在9 月 24 日,任期時長了超過麻生太郎,10 月 1 日超越福田康夫,到 10 月 21 日任職將滿 385 天,超過菅義偉躋身戰(zhàn)后首相任期第 24 位。
連石破茂本人,都沒想到他想辭職都辭職不了,在任時間會以這種方式延長,畢竟這在自民黨歷史上都極為罕見,更別說高市早苗這個競爭者了。
石破茂的“被迫加班”,恰好擋住了高市早苗的登頂之路。這位日本女官員政治生涯本就充滿坎坷。
她出身奈良縣,早年追隨森喜朗步入政壇,以保守派立場著稱,曾在安倍內(nèi)閣中擔任要職,2020 年首次沖擊自民黨總裁失利,2025 年卷土重來才終獲成功。
可勝選的喜悅還沒褪去,公明黨的退出就讓她陷入困境。沒有盟友支持,自民黨在國會參眾兩院均未達到單獨過半數(shù),即便她握著總裁頭銜,也難以通過首相指名選舉。
10 月 14 日,高市早苗在自民黨兩院議員懇談會上公開道歉,承認未能維系聯(lián)盟是自己的責任,會后更無奈表示“會拼盡全力到最后一刻”。
但正如日本電視臺非主流派議員已發(fā)出質(zhì)疑:“連一個公明黨都無法掌控的人,成為首相后能處理好外交事務嗎?”
石破茂的“留任”像一道無形的屏障,讓高市早苗明明看得見首相之位,卻始終跨不過去那道門檻。
其他人也來攪局,日本首相不好干
如果說石破茂的“被迫加班”是意外阻礙,那么各方勢力的紛紛攪局,則讓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徹底變成了“荊棘叢”,更凸顯出如今日本首相職位的燙手屬性。
最先發(fā)難的是三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維新會、國民民主黨早已嗅到政權更迭的機會,10 月 14 日三黨黨首舉行會談,正式商議推出統(tǒng)一候選人與高市早苗抗衡。
三黨在眾議院共擁有 210 席,超過自民黨的 196 席,若能達成一致,自 2012 年安倍晉三以來的自民黨執(zhí)政局面或?qū)⒈淮蚱啤?/strong>
國民民主黨黨首玉木雄一郎成為熱門人選,他已公開表示“正在認真考慮擔任首相”,而立憲民主黨黨首野田佳彥更是直言“三黨議席加起來超過自民黨,有能力推動政權更迭”。
不過,在野黨內(nèi)部并非鐵板一塊,三黨在安全保障、能源政策等核心議題上存在明顯分歧,維新會和國民民主黨都強調(diào)“不能為了湊數(shù)而合作”,立憲民主黨雖態(tài)度靈活,但政策妥協(xié)的尺度仍需反復拉扯。
但即便如此,這種“抱團造勢”已給高市早苗帶來巨大壓力,自民黨不得不緊急聯(lián)系維新會尋求支持,試圖通過個別政策妥協(xié)換取結盟可能,昔日的“執(zhí)政大佬”如今淪為“求人合作”,姿態(tài)盡顯被動。
更微妙的是“退群”的公明黨的角色,這個在眾議院擁有 24 席的政黨,瞬間從“執(zhí)政盟友”變成了各方爭奪的“香餑餑”。
立憲民主黨和國民民主黨正利用政策相似性拉攏公明黨,希望通過引入這股力量確保過半數(shù)席位,自民黨也沒放棄,仍在個別政策上尋求其合作,一場“公明黨爭奪戰(zhàn)”悄然打響。
有媒體分析,公明黨的最終立場將成為左右選舉結果的關鍵,而這種被多方裹挾的處境,也讓它的選擇充滿變數(shù)。
即便有人能最終勝出,等待他的也絕非坦途。如今的日本正面臨多重困境:經(jīng)濟復蘇乏力、人口老齡化加劇、外交政策搖擺不定,更不用說黨內(nèi)派系林立、聯(lián)盟關系脆弱的政治痼疾。
石破茂就是前車之鑒,他因選舉失利被迫辭職,即便“被迫加班”,也只能當個“看守首相”,難以推出任何重大新政。
日媒曾盤點,安倍晉三后日本已歷經(jīng)多位首相,平均任期不足兩年,“短命首相”成為常態(tài)。
這背后是政黨政治的碎片化,自民黨內(nèi)部派系紛爭不斷,執(zhí)政聯(lián)盟說散就散,在野黨雖能抱團造勢卻難形成統(tǒng)一理念,日本已進入“多黨化時代”,但政治力量的分散讓決策效率低下,任何政策都可能遭遇多方掣肘。
高市早苗的困境正是這種格局的縮影:想當首相,既要過前任“被迫留任”的關,又要應對在野黨的聯(lián)合圍剿,還要爭搶搖擺的中間力量,即便僥幸當選,也得面對“政策難推、民意難平”的窘境。
這場圍繞首相之位的博弈還在繼續(xù),但無論最終誰能勝出,都注定要接過一個“燙手山芋”。
日本首相不好干,想當?shù)娜水敳簧?,不想當?shù)娜宿o職不了,真的很幽默了。
參考資料:
自民黨急找盟友,在野黨探討聯(lián)手,日本各黨激烈博弈首相選舉
2025-10-15 07:24·中國青年網(wǎng)
日媒:日本在野黨擬聯(lián)手推舉候選人,與高市早苗競爭首相之位
2025-10-13 09:26·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