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長春,駐守于此的國民黨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已經走投無路,他決定帶3萬兄弟起義,我軍順勢提出五個條件。
這本是決定生死的最后機會,曾澤生卻斬釘截鐵地回了一句:不行,五條里有一條,我死也辦不到。
這就有意思了。
一個馬上就要餓死的將軍,在能活命的談判桌上,居然還敢跟勝利者討價還價?他到底在堅持什么?
雜牌軍的骨氣
這事兒得從曾澤生和他的第六十軍說起。
這支部隊是滇軍出身,說白了就是國民黨軍隊里的“非親生”兒子。
蔣介石把他們從云南調到天寒地凍的東北,目的不言自明——借解放軍的手,削弱這些地方軍閥的勢力。
裝備差、糧餉缺、地位低,第六十軍在國民黨陣營里活得相當憋屈。
到了1948年,長春被我軍圍得水泄不通,城里早就斷糧了。
士兵們從吃發(fā)霉的高粱米,到后來開始煮牛皮腰帶充饑。
軍心士氣跌到了冰點,逃兵從三三兩兩變成整班整排地往解放軍那邊跑。
對于軍長曾澤生來說,面前只有三條路:戰(zhàn)死、餓死,或者投降。
突圍和死守都是死路一條,這一點,他和手下的師長們心里跟明鏡似的。
在這種背景下,曾澤生秘密派人出城,與我軍接洽起義事宜。
他簽下的信里寫得很明白:參加革命,不談任何條件,只求保全部隊三萬官兵的生命安全。
姿態(tài)放得極低,可以說已經準備好接受一切安排。
我軍的談判代表是東北野戰(zhàn)軍的唐天際。
接到曾澤生的請求后,唐天際提出了我方的五個條件。
前面四條,比如規(guī)定起義時間路線、保證給養(yǎng)、保持建制完整等,曾澤生這邊都覺得合情合理。
但第五條,也是最關鍵的一條,讓曾澤生瞬間陷入了沉默。
這一條是:起義時,必須調轉槍口,負責監(jiān)視并于必要時攻擊長春城內的另一支國民黨主力——新七軍。
從軍事角度看,我軍這個要求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操作。
讓起義部隊攻擊原來的“友軍”,既能當場交上“投名狀”,杜絕假投降的可能,又能在我軍入城時,從內部瓦解敵人的防御體系,最大程度減少我軍的傷亡。
這在任何一場戰(zhàn)爭中,都是一個萬無一失的陽謀。
然而,曾澤生聽到這條后,思考良久,最終給出的答復是:“唯獨第一條我答應不了?!?/strong>
這就讓當時的談判陷入了僵局。
我軍代表很不解,你連命都快沒了,還在乎這個?
曾澤生給出的理由,聽起來有點“不合時宜”的江湖義氣。
第一,他跟長春城防總司令鄭洞國私交不錯。
鄭洞國是他的黃埔學長,平時待他不薄,被大家稱為“好好先生”。
在背后捅自己老上級一刀,這事曾澤生干不出來。
第二,新七軍的軍長李鴻當時重病在床,基本無法指揮部隊。
向一支主將缺位的友軍開火,有“趁人之?!钡南右?,不光彩。
最核心的一點,是曾澤生內心深處那條軍人的底線。
第六十軍雖然是“雜牌”,但滇軍將士有自己的傲骨。
他們可以為了活路起義,脫離這個讓他們失望透頂的國民黨陣營,但不能接受用一種背信棄義的方式,向昨天還并肩守城的袍澤開槍。
曾澤生的“執(zhí)拗”,并非出于對蔣介石的愚忠,恰恰相反,正是因為被當成炮灰,他才要為手下兄弟保留最后的尊嚴。
戰(zhàn)場上開槍是本分,但把槍口對準沒有主動攻擊自己的友軍,這觸碰了他的道德底線。
他要的不僅是一條活路,更要走得堂堂正正,對得起良心。
談判桌上的博弈
曾澤生的拒絕,把皮球踢回了我軍這邊。
是堅持原方案,逼他就范,還是另尋他法?
這考驗的就不再是軍事壓力,而是政治智慧了。
我軍談判代表唐天際在了解了曾澤生的顧慮后,沒有當場拍桌子,而是迅速將情況上報。
據后來的資料顯示,東北野戰(zhàn)軍司令部乃至更高層都參與了決策。
他們敏銳地意識到,曾澤生的拒絕,恰恰證明了他不是一個反復無常的投機小人,而是一個有原則、重情義的將領。
這樣的人,一旦決定起義,反而更可靠。
強迫他攻擊新七軍,可能會激起兵變,或者讓他打消起義念頭,導致談判破裂,最終還是要強攻長春,造成巨大傷亡。
這與我軍“解放長春,保全城市”的初衷背道而馳。
于是,一個極具智慧和靈活性的方案誕生了。
我軍不再強求曾澤生“開火”,而是提出了一個替代方案——“交接防務”。
具體操作是:第六十軍在起義時,只需打開自己負責的東城防區(qū),讓解放軍進來。
然后,部隊迅速撤出長春,開往指定地點休整。
至于城里的新七軍和鄭洞國的司令部,由已經進城的解放軍自己去解決。
這個方案堪稱神來之筆。
對曾澤生而言,他沒有攻擊友軍,保全了道義和面子,順利帶著部隊找到了生路。
對解放軍而言,兵不血刃地進入了長春,同樣達成了瓦解守軍、和平解放城市的戰(zhàn)略目標。
1948年10月17日,曾澤生率第六十軍正式起義,解放軍順利接管東城防務。
大門一開,城內守軍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
兩天后,新七軍全體投降。
10月21日,鄭洞國放下武器。
長春,這座飽受戰(zhàn)火與饑餓折磨的城市,最終和平解放。
后來,第六十軍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軍,曾澤生繼續(xù)擔任軍長。
這支曾經的“雜牌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脫胎換骨,打出了“漢江五十天阻擊”的威名,贏得了“五十軍萬歲”的贊譽。
曾澤生和他的滇軍弟兄們,最終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和忠誠,這或許是對那場“底線談判”最好的回應。
參考資料:
遼沈戰(zhàn)役背后秘密戰(zhàn):策反長春國民黨守軍起義
2011年12月08日 來源:半島晨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