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印度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突破113萬,最終卻只錄取933人,1200人搶一個崗位的競爭烈度,連以考公卷聞名的山東都自愧不如。
可即便如此,仍有年輕人閉關3年備考,甚至有父親賣掉家里唯一的房子供孩子上考公補習班,為什么印度人愿意為一份公職賭上所有?
在印度,考公早已不是找份工作那么簡單,而是一場關乎命運的豪賭,2022年的公務員考試數據足以說明一切:113萬人報名,最終僅933人成功上岸,錄取比例高達1200:1。
要知道,中國國考的平均錄取比例約為70:1,不少人已覺得難度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可在印度,這場考試的殘酷程度直接翻了近20倍。
關鍵是考試流程還非常磨人,印度國考要歷經三輪考核,全程耗時整整一年,光是答題時間加起來就超過30小時。
熟悉考試的人都知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可這樣鈍刀子割肉的考試模式,絲毫沒澆滅印度人的熱情。
有人為了備考,徹底斷絕娛樂和社交,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整整3年,每天只睡4小時,其余時間全用來啃書本,還有人原本在美國硅谷的谷歌任職,拿著遠超當地平均水平的高薪,卻在收到考公通知后毅然辭職回國,只為爭奪一個公職名額。
甚至有年輕人在綜藝選秀中贏得百萬獎金,領獎臺還沒走下來,就拿著錢報了頂級考公補習班,在印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考公高從來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刻在很多人骨子里的執(zhí)念。
或許你會疑惑,為什么印度人對考公如此執(zhí)著,難道就沒有其他出路嗎,其實,這份狂熱的背后,是印度就業(yè)市場的無奈現實。
印度早在去年就成了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可人口紅利并沒有轉化為就業(yè)機會,反而讓就業(yè)市場變得愈發(fā)擁擠,2022年的數據顯示,印度25歲以下的勞動力中,有45.8%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
這意味著你在印度大街上隨便遇到10個年輕人,就有將近5個是待業(yè)青年,即便幸運地找到工作,收入也難以支撐體面生活。
在印度,一份相對體面的工作,月薪大多不到3萬盧比,折合人民幣僅2600多元,這個收入放在國內,連一二線城市的房租都未必夠,更別說養(yǎng)家糊口。
在印度本土,也只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想攢錢買房、提升生活質量幾乎是奢望,可一旦考上公務員,生活就會迎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印度公務員的起步月薪就有56萬盧比,還不算免費醫(yī)療、住房補貼、交通補助等福利,這些補貼加起來,甚至比基本工資還要高。
不少職位的公務員,每個月實際能拿到15萬盧比,折合人民幣超過1萬元,這個收入在印度絕對算得上高收入群體,即便放在國內,也能超過很多一二線城市的白領。
除了收入,公務員的社會地位更是普通工作無法比擬的,職位稍高的公務員,政府會直接分配住房,還會配備保姆和司機,出門辦事處處受人尊重,妥妥的人上人待遇。
一邊是餓肚子的普通工作,一邊是有錢有地位的公務員,換做誰,恐怕都會拼盡全力往后者的隊伍里擠。
如果就業(yè)壓力和薪資差距是考公熱的直接原因,那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就是背后的根本癥結,雖然印度早就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在很多人的觀念里,種姓依然是劃分階級的隱形枷鎖。
最高種姓婆羅門,僅占印度總人口的5%,卻掌握著全國62%的財富,他們大多住在經濟發(fā)達的城市,要么是企業(yè)老板,要么是政府高官,手里握著資源和權力,子女一出生就贏在起跑線上。
而低種姓人群,大多只能住在農村或貧民窟,一半以上是文盲,只能靠清理下水道、分揀垃圾這些臟活累活謀生,更無奈的是,他們的社會地位低到極致,甚至不被允許觸碰高種姓人的影子。
這樣的階級差距,幾乎堵死了低種姓人群的逆襲之路,除非考上公務員,在印度,公務員考試只認分數不認種姓,不管你是婆羅門還是低種姓,只要分數夠高,就能被錄取。
這意味著,對于低種姓的孩子來說,考公是為數不多能和高種姓公平較量的機會,是打破階級固化的唯一窗口,或許有人會說,不是有低種姓的人在美國硅谷當CEO嗎?
可現實遠比想象殘酷,曾有媒體報道,美國硅谷有200多名印度工程師自曝,因為出身低種姓,即便在異國他鄉(xiāng),依然會被高種姓的印度同胞歧視。
2018年有個低種姓的新郎,就因為種姓問題,被有錢有勢的高種姓岳父當街砍殺,2020年一個貧民不小心碰到了富豪的踏板車,就被13個壯漢輪番毆打,這新聞在印度屢見不鮮。
而成為公務員,就能擁有改變命運的力量,哪怕你出身低種姓,只要考上公務員,就有機會掌握權力,不僅自己能擺脫底層困境,還能讓整個家族的地位得到提升。
甚至連高種姓家族,都需要拉攏公務員人脈,才能讓家族生意做得更順暢,對印度人來說,考公早已不是選擇,而是必答題。
有人可能會問,考公難度這么大,萬一考不上,花掉的補習費、浪費的時間不都白費了嗎,印度人為什么敢梭哈,其實,他們不是敢,而是別無選擇。
對大多數印度人來說考公是唯一能改變婚姻、財富、地位的機會,你可能見過印度街頭的待業(yè)青年,也聽過低種姓人群的無奈,但你未必知道他們中的很多人把考公當成了最后稻草。
有父親賣掉家里唯一的房子,只為讓兒子上頂級考公補習班,有年輕人從大學畢業(yè)就開始備考,一考就是五六年,哪怕一次次失敗,也不肯放棄。
因為他們知道,一旦放棄考公,就只能一輩子困在底層,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印度國考的難度確實大,三輪考試、一年時間、30多小時的答題量,足以磨掉很多人的耐心。
可再難,也比一輩子活在底層強,這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zhí)著,背后是印度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是他們在階級固化、就業(yè)艱難的困境中,找到的唯一一束希望微光。
如今再看印度的考公熱,我們或許就能理解那份狂熱背后的無奈。,1200:1的錄取比例、3年的閉關備考、賣掉房子的孤注一擲,這些看似不理性的選擇,其實是印度普通人在現實困境中,最理性的生存策略。
考公這條路雖然狹窄又布滿荊棘,但至少讓他們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可能,這或許就是印度考公熱最真實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