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光明日報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健·生活】
秋天來了,不少人用登山、騎行等運動方式擁抱自然、放松身心。
但在門診中,我們常遇到帶著“小煩惱”而來的運動愛好者:剛入門的登山者,可能被半夜突襲的“腿抽筋”打亂了計劃;愛上騎行的玩家,也常因難以啟齒的“屁股疼”擾亂斗志。
其實,這些不適并非運動本身的問題,而是身體在提醒我們:有些運動細節(jié)被忽略了。掌握科學應對方法,才能讓運動回歸純粹的快樂。
登山后“腿抽筋”,不只是缺鈣那么簡單
提到腿抽筋,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缺鈣”,趕緊喝牛奶補鈣。但對運動人群來說,抽筋更多是肌肉疲勞、電解質(zhì)流失與水分不足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在長時間登山后更易發(fā)生。
為什么會抽筋?有幾方面原因:
一是肌肉過載。登山,特別是長時間的下山過程,腿部肌肉(尤其是小腿腓腸?。┬枰掷m(xù)進行離心收縮來控制身體下降,這極易導致肌肉纖維微損傷和疲勞,從而引發(fā)痙攣。
二是大量出汗。登山時出汗量大,帶走的不只是水分,還有維持神經(jīng)肌肉正常興奮性的鈉、鉀等電解質(zhì)。電解質(zhì)紊亂會直接干擾肌肉的舒縮功能。
三是寒冷刺激。山頂或夜間溫度較低,未做好保暖的腿部肌肉受到寒冷刺激,也容易誘發(fā)抽筋。
要告別登山抽筋,建議做好這三步:
登山前充分熱身,補充“彈藥”。進行5~10分鐘的動態(tài)拉伸,如高抬腿、踝關節(jié)環(huán)繞、弓步走等,激活肌肉和關節(jié);出發(fā)前1~2小時飲用約500毫升水或運動飲料。途中每隔15~20分鐘小口補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
登山中節(jié)奏為王,巧用裝備。采用“慢而穩(wěn)”的節(jié)奏,避免一開始就猛沖。下山尤其要慢,可借助登山杖來分擔腿部壓力;適時補充:除了水,可準備一些含電解質(zhì)的運動飲料、鹽丸或香蕉(富含鉀)。
登山后積極恢復,舒緩疲勞。運動后對小腿、大腿前后側進行充分的靜態(tài)拉伸,每個動作保持20-30秒,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結束后及時補充含蛋白質(zhì)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幫助肌肉修復;建議晚上用溫水泡腳,促進腿部血液循環(huán)。
騎行中“屁股疼”,坐墊不是唯一的“元兇”
騎行也是秋季出游的熱門選擇,但不少人騎完后會出現(xiàn)臀部、會陰部疼痛或麻木。你可能認為“忍忍就好”,其實,這種不適與坐骨神經(jīng)受壓、肌肉疲勞、摩擦刺激等有關,若長期忽視,可能加重癥狀。
為什么會屁股疼呢?可能與此有關:
壓力分布不均:坐墊過高、過低或角度不對,會導致身體重量不均勻地壓在坐骨和會陰軟組織上,影響血液循環(huán)和神經(jīng)傳導。
腘繩肌腱疲勞攣縮:這一點在騎行人群中尤為多見。騎行時,大腿后側的腘繩肌需要持續(xù)發(fā)力。當騎行姿勢不當(如坐墊過高)或過度使用時,腘繩肌因疲勞而產(chǎn)生痙攣和攣縮,緊張肌肉會持續(xù)牽拉其附著在坐骨上的肌腱起點(坐骨結節(jié)),從而引發(fā)深層的酸痛感。這種疼痛容易被誤認為是單純的坐墊壓迫。
摩擦與潮濕:長時間騎行,臀部與坐墊之間反復摩擦,加上汗液潮濕,極易導致皮膚發(fā)紅、破皮甚至毛囊炎。
核心力量不足:核心肌群薄弱,無法有效支撐身體,導致過多重量壓在坐墊上。
避免屁股疼,有“三關鍵”。
一是車輛調(diào)校,找到你的“黃金三角”。
坐墊高度:坐在坐墊上,腳后跟踩在踏板處于最低點時,腿部應基本伸直(騎行時用前腳掌踩踏,膝蓋會微屈)。
坐墊角度:通常建議保持水平。前傾會增加手部壓力,后傾會加劇會陰壓迫。
坐墊選擇:不要盲目追求寬大柔軟的坐墊。應根據(jù)你的坐骨寬度選擇寬度適中、中間有減壓槽或孔洞的專業(yè)坐墊。
二是騎行裝備與技巧,減少摩擦與壓力。
穿騎行褲:這是最有效的投資!專業(yè)的騎行褲帶有海綿襯墊(坐墊),能有效緩沖壓力、減少摩擦,并且透氣速干。切記不要穿內(nèi)褲,否則會增加褶皺和摩擦。
保持“動態(tài)”騎行:每隔10~15分鐘,可以稍微抬起臀部離開坐墊幾秒鐘,或者變換一下手部和臀部的位置,促進血液流通。
三是提升自身能力,強化你的“核心引擎”。
一個強大的核心能讓你在騎行中更穩(wěn)定,有效減輕臀部的負重感。常規(guī)拉伸訓練是預防腘繩肌相關疼痛的核心。運動后務必重點拉伸大腿后側的腘繩肌,如進行站姿或坐姿體前屈,保持20~30秒。規(guī)律的拉伸能有效緩解肌肉攣縮,從根源上減輕牽拉刺激。
特別提醒,出現(xiàn)這些情況可別硬扛!若腿抽筋頻繁發(fā)作,且與運動無關;或臀部疼痛伴隨下肢麻木、無力,休息后仍未緩解,需及時到運動醫(yī)學科或相關科室就診,排除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或血管性疾病的可能,避免延誤治療。
運動帶來的不適,其實是身體的“善意提醒”。無論選擇登山還是騎行,請記住,“預防大于治療”,提前做好準備,掌握正確方法,隨時傾聽身體的聲音,才能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收獲健康與好心情。
(作者:張志軍,系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yī)院運動醫(yī)學科主治醫(y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