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馬嘉豪
他叫楊晨燚,今年19歲,來自重慶酉陽縣。本該是大學校園里奔跑的年紀,小楊卻已經(jīng)在醫(yī)院的急診室、深夜的出租屋、高鐵和飛機上,獨自走過了兩年半的時間。
楊晨燚患的是一種叫作卟啉病的罕見疾病,全國像他這樣的患者,不超過兩百人,且確診難度非常大。而他卻靠著自己查閱國內外文獻、比對檢查報告,和醫(yī)生不斷溝通交流,最終成功確診。
10月16日,剛從四川華西醫(yī)院回到重慶的出租屋,他就又趕著去醫(yī)院輸液。17日上午,小楊收到了母親發(fā)來的消息,他又急忙去拍證件照,為自己的第三次高考做準備。
為了便于輸液,楊晨燚的脖子上安置著CVC靜脈導管
“痛到哭出聲”,卻從未停下腳步
2023年3月,一場甲流之后,楊晨燚的人生被徹底改變,當時他正上高二。
“起初是吃不下飯,接著是腹痛、嘔吐、全身無力。在重慶的醫(yī)院住院一個月,醫(yī)生也沒有查出病因。之后又去了重慶西南醫(yī)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四川華西醫(yī)院……”
楊晨燚一個人拖著行李,輾轉多地,病歷越疊越厚,答案卻始終沒有到來。
“最痛的時候,能直接把我痛哭。”他說。
那一年,楊晨燚的成績在重慶一所還不錯的高中排名前50名,夢想著有一天能夠去東南大學就讀。
可疾病讓他幾乎無法安坐在教室里。請假、住院、再請假、再住院……
“我沒有辦休學,總覺得還能學一點,就學一點,可能還有機會吧。”
2024年6月,在離開學校大半年,幾乎沒復習的情況下,楊晨燚吃著止痛藥走進高考考場?!?月4日才回學校,7號就考試了。”他語氣平靜,像在說別人的事。
成績出來,他超過重本線20分,但沒有填志愿?!爱敃r是試試看,沒想過真走?!?/p>
今年6月,楊晨燚再次帶病參加高考,被錄取到北方的一所高校,出于身體的適應狀況,他選擇放棄,準備再戰(zhàn)一年。
一篇英文文獻,一次生命轉機
在多次被診斷為“不明原因腹痛”“高膽紅素血癥待查”后,楊晨燚開始自己尋找答案。
楊晨燚在一篇英文文獻中找到與他癥狀相符的案例
他在醫(yī)學期刊網(wǎng)站上搜索關鍵詞,用翻譯軟件逐字閱讀英文文獻。一篇關于“肝性卟啉病”的文獻引起他的注意。
“當時文中所描述的基因突變位點、臨床癥狀,甚至檢查指標,都與他高度吻合。我把自己查到的和醫(yī)生糾結的點一一對比,比如哪個檢查指標應該是陽性,哪個應該是陰性?!?/p>
在他的堅持下,醫(yī)生重新為他做了尿卟膽原檢測,檢測結果陽性,與論文中提到的“卟啉病”病狀完全相符。
今年4月,楊晨燚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正式確診
2025年4月,他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正式被確診為“急性間歇性肝性卟啉病”。
“那一刻,我沒有激動,只是覺得終于有了一個答案?!?/p>
“所以,卟啉病是一種什么樣的?。俊狈饷嫘侣動浾呙鎸ι眢w虛弱的小楊問道。
“卟啉病是血紅素合成障礙,導致有毒的‘卟啉’物質在體內堆積,侵害周圍神經(jīng),從而引發(fā)劇烈的腹痛和全身疼痛,無法根治,發(fā)作時需要通過靜脈輸注高濃度葡萄糖來緩解癥狀,國內確診的患者僅一兩百人。”
19歲的楊晨燚平靜地說著病情,專業(yè)詞匯在他的腦海里,顯得格外清晰。
因楊晨燚所患的卟啉病情況復雜,分型不明確,也沒有準確的治療方案。
今年5月,楊晨燚參加2025年罕見病國際交流會
為了更好地探究病情,在一名醫(yī)生的邀請下,今年5月,楊晨燚參加了在海南舉辦的2025年罕見病國際交流會,與卟啉病專委會的專家同臺交流。
“當時大會新成立了卟啉病專委會,我被請去作為案例討論,會上還和很多專家進行討論和學習,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p>
“我想成為醫(yī)治罕見病的醫(yī)生”
病情確診,痛苦并沒有結束。
因為卟啉病無法根治,發(fā)作時只能靠著向體內輸入高濃度葡萄糖液進行緩解。病情發(fā)作時,楊晨燚要在醫(yī)院里連續(xù)輸液10到12小時,每天要輸1500毫升以上的葡萄糖液,直到疼痛得以緩解,最長的時候要連續(xù)輸液一個月。
就在前不久,他還被診斷出疑似患有“原發(fā)性纖毛運動障礙”,這是導致呼吸道反復感染的另一種罕見病。兩種罕見病疊加在一個人身上,相互誘發(fā),讓他陷入“感染-發(fā)作-治療-再感染”的循環(huán)。
即使在治療的路上波折不斷,楊晨燚卻有一顆樂于助人的心,還在病友群里成為了“小楊哥哥”,為其他患者提供幫助。
廣西女孩小覃在他的幫助下,確診了膽管消失綜合征,身體朝著好的方向在一步步發(fā)展。
楊晨燚在社交平臺上會罕見病患者答疑
他在社交媒體上一條一條解答和他同樣患有罕見病的患者的疑問,為罕見病患者整理出詳實的就醫(yī)診斷說明書……
“我沒有想過做自媒體,只是如果有人問我,我知道的,就告訴他們,能幫到別人總是好的?!?/p>
當被問到第三次高考有什么目標時,楊晨燚沉默了一會兒,“想學醫(yī)”。
“我在很多醫(yī)院求診時,很多醫(yī)院都沒辦法收治,因為病太罕見,沒有科室愿意收我。醫(yī)生說需要治療,但卻不知道怎么治,全國也只有個位數(shù)大夫能給出治療方案?!?/p>
“罕見病患者其實不少,但真正懂罕見病的醫(yī)生,太少了。我想去試試,試著去改變這個狀況。”
“這兩年半,你是怎么熬過來的?”記者又問楊晨燚。
“我已經(jīng)習慣了。病痛帶給我痛苦,但也讓我認識了很多醫(yī)生、病友,學到了很多知識,不能說完全是壞事?!?/p>
出租屋的墻上,貼滿了就診記錄和知識點
在出租屋的墻上,貼滿了紙片,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學習的知識點、去醫(yī)院的就診記錄。這是楊晨燚兩年半的足跡,也是一個少年用疼痛寫下的“不屈”。
明年,楊晨燚將第三次走上高考考場。他想學醫(yī),想研究罕見病,想成為能治療罕見病的醫(yī)生。
楊晨燚為罕見病患者填寫的詞
“寂寞長途,冷月孤燈,病榻難安。然心火,縱風霜摧折,依舊斑斕?!睏畛繝D寫下了這樣的詩詞句子。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