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常關注鄉(xiāng)村議題的學者,翻開仇煥廣等人著的《吾鄉(xiāng):中國易地扶貧搬遷紀實》前,我本以為會讀到一部充滿政策術語的“研究報告”。畢竟作者團隊的學者背景擺在那里——仇煥廣教授長期深耕“三農”問題,團隊曾用大樣本調研、學術論文為扶貧政策提供過實證支撐,這樣的履歷似乎更易產(chǎn)出理性嚴謹?shù)膶W術著作。可當我跟著文字走進“懸崖村”“阿塔登村”,跟著吉克家族、葉成菊一家經(jīng)歷搬遷的忐忑與新生,才發(fā)現(xiàn)這部書最動人的,恰恰是學者視角下藏不住的溫度,是用紀實文學的筆觸,把“易地搬遷”這個宏大政策,寫成了無數(shù)普通人可感可觸的“家鄉(xiāng)故事”。
圖源:視覺中國
異地搬遷家庭的“日?!?/strong>
讀《吾鄉(xiāng)》時,我總忍不住被書中的細節(jié)打動——不是因為那些關于“八個省份”“50萬搬遷人口”的宏觀數(shù)據(jù)(當然這些數(shù)據(jù)背后的政策分量值得敬畏),而是因為作者沒有停留在數(shù)字層面,把鏡頭對準了每個搬遷家庭的“日?!?。
比如《懸崖村的變遷》里,吉克家族收拾行李時的猶豫:老人們摩挲著老屋的木梁,孩子們抱著養(yǎng)了多年的小狗不肯撒手,成年人則在“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和“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之間反復拉扯。這種對故土的眷戀,對未知的忐忑,是每個經(jīng)歷過“遷徙”的人都能共情的情緒。還有《老洪家的新生》里,葉成菊第一次在新社區(qū)用電梯時的局促,第一次去社區(qū)醫(yī)院報銷醫(yī)藥費時的茫然,這些細碎的“不適應”,恰恰讓“易地搬遷”不再是新聞里的“工程”,而是一個家庭實實在在的“闖關”——他們要闖的,不只是地理上的距離,更是生活方式、認知習慣的跨越。
我特別欣賞作者的敘事選擇:他們沒有刻意塑造“完美的脫貧典型”,而是如實記錄了搬遷中的矛盾與掙扎。有人因為找不到熟悉的農活而焦慮,有人因為鄰里關系的變化而失落,有人在傳統(tǒng)習俗與新社區(qū)規(guī)則間犯難。可正是這些“不完美”,讓書中的人物更鮮活,也讓“脫貧攻堅”的意義更深刻——它從來不是簡單的“給錢給物”,而是幫助一群人打破命運的枷鎖,在新的土地上重新學習“如何生活”“如何致富”,這個過程里的酸甜苦辣,都值得被認真記錄。
學者的“理性”與文人的“感性”相融
讀完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仇煥廣團隊的“學者視角”,沒有成為故事的“隔閡”,反而讓這些紀實文字有了更厚重的底色。
比如書中對“為什么要搬遷”的解釋,沒有停留在“窮就搬”的表層,而是通過調研數(shù)據(jù)和案例,揭示了“空間致貧”的根源——在貴州的深山里,哪怕農民再勤勞,陡峭的山路也讓農產(chǎn)品運不出去;在云南的石漠化地區(qū),種玉米的收成還不夠抵擋水土流失的損失。這種基于長期田野調查的理性分析讓讀者明白:易地搬遷不是“拍腦袋的決定”,而是基于科學判斷的“精準施策”。作者團隊曾在學術期刊上發(fā)表過相關研究,那些嚴謹?shù)臄?shù)據(jù)分析,此刻都轉化成了故事里的“背景板”——當我們知道吉克家族的村莊每年有近半年時間被云霧籠罩,交通中斷,就更能理解他們搬遷的必要性;當我們了解葉成菊所在的礦區(qū)資源枯竭后,就業(yè)機會銳減,就更能體會她“離開礦山”的無奈與勇氣。
但難得的是,學者的理性沒有沖淡文字的溫度。作者在記錄政策落地時,始終帶著對“人”的尊重。他們會蹲在田埂上聽劉傳花說“紫土豆是家里的希望”,會跟著褚家人去山上看他們曾經(jīng)賴以生存的果樹,會在社區(qū)活動室里看老人們學用智能手機時的笨拙與堅持。這種“既見樹木,也見森林”的敘事,讓《吾鄉(xiāng)》既有學術著作的嚴謹,又有紀實文學的共情——它讓我們看到,脫貧攻堅是“宏大政策”與“個體命運”的同頻共振,是無數(shù)人用智慧和汗水拼出來的“奇跡”。
“家鄉(xiāng)”的意義
合上書時,我腦海里反復出現(xiàn)書中的一句話:“搬遷不是忘記過去,而是帶著家鄉(xiāng)的根,去開創(chuàng)新的生活?!弊鳛橐粋€遠離家鄉(xiāng)在外工作的人,我對“家鄉(xiāng)”的理解,更多是記憶里的老街、父母的飯菜;但讀了《吾鄉(xiāng)》里的故事,我才明白,對那些易地搬遷的人來說,“家鄉(xiāng)”是更復雜的情感——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是刻在骨子里的習俗,也是對未來的期盼。
書中的人們,雖然搬離了老屋,但會把家鄉(xiāng)的種子帶到新的安置點,會在社區(qū)里組織傳統(tǒng)的節(jié)慶活動,會把“懸崖村的故事”講給下一代聽。這種對“根”的堅守,讓“易地搬遷”有了更溫暖的意義:它不是“拋棄家鄉(xiāng)”,而是讓“家鄉(xiāng)”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當孩子們能在安全的教室里讀書,當老人們能方便地看病,當大人們能找到穩(wěn)定的工作,這樣的“新家鄉(xiāng)”,不正是對“老家鄉(xiāng)”最好的告慰嗎?
《吾鄉(xiāng)》的價值,不僅在于記錄了一段波瀾壯闊的脫貧歷史,更在于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鄉(xiāng)村”“家鄉(xiāng)”“變遷”的新視角。它讓我們知道,鄉(xiāng)村的振興,從來不是單一的“經(jīng)濟發(fā)展”,而是要兼顧人的需求、文化的傳承、情感的歸屬。書中那些在搬遷中堅守與成長的人們,他們的故事,是中國鄉(xiāng)村變遷的縮影,也是每個普通人“為美好生活奮斗”的寫照。這些普通人的故事,構成了中國脫貧攻堅最動人的底色,也照亮了鄉(xiāng)村振興的未來之路。
《吾鄉(xiāng):中國易地扶貧搬遷紀實》,仇煥廣 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5年出版
原標題:《在脫貧故事里,看見每個“家鄉(xiāng)”的重生》
欄目主編:朱自奮 文字編輯:金久超
來源:作者:謝名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