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初,一個來自中國的民用氣象氣球,意外飄進了美國領空。
它從阿拉斯加出發(fā),一路穿過加拿大,最終飛到美國蒙大拿州。
那里藏著美軍140個民兵三洲際導彈發(fā)射井。
這個看似普通的氣球,卻讓美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
3萬米的飛行高度,高射炮夠不著,愛國者導彈打不到。
連號稱“空中霸主”的F-22戰(zhàn)斗機,也因為實際升限摻水,只能眼睜睜看著氣球飄了好幾天。
最后美軍沒辦法,動用價值40萬美元的響尾蛇導彈才把它擊落。
可這波操作不僅沒挽回面子,反而暴露了自家防御的漏洞。
更讓美國坐不住的是,幾年后中國亮出的400米超高空飛艇,直接把美軍的防御短板拉到明面上。
從氣球到飛艇,中國空天裝備的迭代速度,讓美國所謂的“國土防御”越來越像個“篩子”。
氣球風波:美軍的尷尬時刻
2023年1月28日,美軍阿拉斯加格里利堡基地的警報突然響了。
這座被稱為“美國國土防御核心”的基地,底下藏著能打2000公里高軌衛(wèi)星的攔截彈。
可此刻所有人都盯著天上:一個比三個公交車還大的中國氣球,正慢悠悠地在基地上空飄著。
美軍第一反應是“打下來”,可測量完高度就傻了眼—3萬米。這個高度有多棘手?
基地里的高射炮射程不夠,周邊的愛國者導彈最大射高也到不了。
派F-16戰(zhàn)斗機升空,飛行員回話說“夠不著”。
剩下的只有薩德反導系統(tǒng),可薩德是用來攔洲際導彈的。
用它打個民用氣球,傳出去會被全世界笑話。美軍只能忍著氣,看著氣球繼續(xù)飄。
接下來的幾天,這個氣球像是“打卡”一樣,飛過了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預警雷達站。
又飄到加拿大,最后進入美國蒙大拿州。
蒙大拿州不是普通地方,那里民兵三導彈發(fā)射井是美國三大核基地之一,相當于“自家保險柜”。
這下美軍徹底忍不住了,公開抗議,可中國的回應很實在:
“西北風太大,氣球失控了,我們也沒辦法?!?/strong>
美軍當然不信,但尷尬還在繼續(xù)。
為了擊落氣球,他們出動了最先進的F-22戰(zhàn)斗機。
F-22的宣傳資料上寫著“最大升限2萬米”,加上導彈射程,按理說能打2.2萬米的目標。
可當氣球降到2.2萬米時,F(xiàn)-22還是打不到。等到氣球降到2萬米,依舊沒轍。
最后美軍內(nèi)部才有人承認,F(xiàn)-22的實際升限根本沒2萬米,可能只有1.5萬米左右。
之前的參數(shù)都是為了要經(jīng)費摻了水。
直到氣球降到1.8萬米,F(xiàn)-22才終于發(fā)射響尾蛇導彈將其擊落。
可這筆賬一算更丟人:
一枚響尾蛇導彈卻要40萬美元,約280萬人民幣。
更別說美軍還出動了三艘軍艦、兩架F-22,興師動眾打個民用氣球,性價比低到離譜。
更讓美軍難堪的是輿論。
美國網(wǎng)友跟中國網(wǎng)友一樣,在網(wǎng)上追問:“為什么現(xiàn)在才擊落?”“我們的防空系統(tǒng)是擺設嗎?”
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要是這氣球裝的是傳單,現(xiàn)在美國人手里可能都有本《共產(chǎn)黨宣言》了?!?/p>
而中國外交部的表態(tài),更戳中了美國的痛點:“用導彈打氣球,近乎歇斯底里。”
飛艇技術:中國的突破
那個“流浪氣球”只是個開始。
沒過多久,美國衛(wèi)星在我國西部沙漠發(fā)現(xiàn)了奇怪的大型倉庫。
根據(jù)推測,這些倉庫是用來存放超大型飛艇的。
而這些飛艇的性能,比之前的氣球要“逆天”得多。
美國推測中國正在研發(fā)的超高空飛艇,長度達到400米。
一個標準足球場才100米,也就是說,這個飛艇相當于4個足球場連在一起。
這么大的體型,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承載更多載荷:
它的有效載荷能達到600噸以上,既能裝探測設備,也能裝打擊彈藥。
甚至能攜帶無人機群,或者改造成空中油庫。
更關鍵的是技術突破。
這種飛艇要飛在“臨近空間”,也就是距離地面2萬米到10萬米的區(qū)域。
這個區(qū)域有個難題:大氣壓強只有地面的6%,
飛艇的蒙皮要承受巨大的內(nèi)部壓力,稍微不注意就會脹破。
美國早在上世紀就開始研究平流層飛艇。
可直到現(xiàn)在都沒解決蒙皮材料的問題,要么強度不夠,要么太重,沒法長時間駐空。
中國卻先突破了這個難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發(fā)出了專門的蒙皮材料,既輕便又高強度,還能防止氦氣滲漏。
同時扛得住平流層的高低溫、強紫外線和臭氧腐蝕。
除了材料,飛艇的“呼吸系統(tǒng)”也很關鍵。
為了維持形態(tài)和壓差,需要特殊的鼓風機,能在20公里高空、空氣稀薄的環(huán)境下工作。
中國也搞定了這個技術。
這些技術讓中國飛艇具備了“難以攔截”的特性。
蒙皮用了隱身材料,美軍雷達很難發(fā)現(xiàn)。
2萬米以上的臨近空間,美軍的F-22飛不上去,愛國者導彈夠不著,薩德又不敢輕易用。
最后是續(xù)航,它能在天上懸停幾個月甚至幾年,不像衛(wèi)星有固定軌道,也不像飛機需要頻繁加油。
用途也很廣。
在南海,中國飛艇曾出現(xiàn)在美軍艦隊上空,24小時盯著對方的動向。
在軍事上,它能替代近地衛(wèi)星,做預警、通信,還能為導彈指引目標。
甚至有人說,它是“空天航母的雛形”—未來裝上更多設備,就能成為一個移動的超高空作戰(zhàn)平臺。
對比美國,中國的進步更明顯。
美國之前搞過多個平流層飛艇項目,比如“高空長航時演示器”。
可要么在試飛時被風吹破,要么因為載荷不夠半途而廢。
直到現(xiàn)在,美國都沒有能實用化的平流層飛艇,而中國已經(jīng)能讓飛艇在臨近空間穩(wěn)定工作。
這也是美國后來越來越焦慮的原因之一。
美國急眼,為何失態(tài)
從氣球到飛艇,中國空天裝備的每一步進步,都讓美國越來越“氣急敗壞”。
可美國的反應,本質(zhì)上是因為自己的問題沒解決。
2023年的氣球事件里,那個氣球從阿拉斯加飛到美國東海岸,穿越了大半個美國。
美軍的雷達系統(tǒng)直到氣球飄到蒙大拿州才發(fā)現(xiàn)。
后來的飛艇更麻煩,隱身材料+臨近空間高度,美軍雷達根本抓不到。
就算抓到了,現(xiàn)有武器也打不下來。
有軍事專家調(diào)侃:“美國的防空系統(tǒng),現(xiàn)在就像個篩子,稍微小一點的目標就能漏過去。”
更讓美國不安的是戰(zhàn)略威懾。
中國飛艇能長時間懸停在美軍關鍵基地上空。
比如格里利堡反衛(wèi)星基地、蒙大拿州核導彈發(fā)射井,甚至是新墨西哥州的太空作戰(zhàn)反應辦公室。
那里是美國用來補充衛(wèi)星、搞太空反擊的核心部門。
美軍最擔心的是,一旦有事,這些飛艇能快速收集情報,甚至發(fā)起打擊,而自己卻沒轍。
第二個問題是技術焦慮。
美國一直把“掌控空天”當成核心戰(zhàn)略,可在平流層飛艇這個關鍵領域,中國先實現(xiàn)了突破。
美國之前覺得自己在空天技術上“遙遙領先”,可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國不僅追上了,還在某些領域超過了自己。
比如美國搞不定的蒙皮材料、環(huán)控系統(tǒng),中國都已經(jīng)實用化。
美國沒有400米級的超大型飛艇,中國卻已經(jīng)在建設倉庫準備量產(chǎn)。
這種技術上的落差,讓美國第一次感受到“被超越”的壓力。
最后是“面子掛不住”。
之前美國的氣球多次進入中國西部,中國都按照國際慣例,沒有擊落,只是低調(diào)處理。
可輪到中國氣球飄到美國,美國卻興師動眾用導彈打,還一連打了四個。
2月6日加勒比海、2月10日阿拉斯加、2月11日加拿大、2月12日五大湖。
每次都用戰(zhàn)斗機+導彈,成本高不說,還顯得自己很沒風度。
中國外交部說美國“歇斯底里”,其實很精準。
美國的反應,本質(zhì)上是因為自己的防御體系出了問題,又沒法在技術上快速追上中國。
只能靠“擊落民用目標”來挽回面子。
可越這么做,越暴露自己的短板。
現(xiàn)在中國的超高空飛艇已經(jīng)能穩(wěn)定運行,未來還會有更先進的空天裝備。
美國想再維持“空天霸主”的地位,只會越來越難。
從2023年3萬米的“流浪氣球”,到如今400米長的超高空飛艇。
中國空天裝備的迭代,不是為了挑釁,而是技術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美國的“氣急敗壞”,恰恰說明其長期依賴的防御體系,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未來,隨著中國在空天領域的持續(xù)投入,或許還會有更多突破。
比如更大型的飛艇、更先進的臨近空間武器。
而美國如果還停留在“用導彈打氣球”的思維里,不解決自己的技術短板和體系僵化問題。
所謂的“國土防御”,只會越來越像個“篩子”。
中國的目標從來不是跟誰對抗,而是守護自己的空天安全。
但從氣球到飛艇的進步也證明:
只有自己的技術足夠強,才能在國際上擁有更多話語權,也才能真正守住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