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中常見的銀元寶,如今在生活中難覓蹤影,這些白花花的銀子究竟去了何處?
中國歷史上銀錢,哪個朝代都有,漢朝的時候,白銀這東西就是個裝飾,偶爾書里記著說是貨幣,真要流通起來,那是后來的事,漢武帝那會兒就折騰過,搞了個什么白金,把銀和錫混一塊兒鑄錢,想法挺好,可下面人一私鑄,錢就亂了,沒多久就給廢了,銅錢后來撐了很長時間,到了明清,白銀才算是真正的主流。
清末那會兒,白銀突然就不見了,賠款是個大頭,鴉片戰(zhàn)爭一打完,清政府跟人家簽了一堆條約,錢就得賠,《馬關條約》兩億兩白銀給了日本,《辛丑條約》更不得了,九億多,國庫都給掏空了,民間的白銀也扛不住。
國際上人家都用金本位,就中國還死守著銀本位,做外貿肯定吃虧,物價也得跟著國際市場跑,后來國民政府搞法幣改革,1935年,直接不讓白銀在市面上流通,它也就這么退出了舞臺。
白銀用掉的渠道,喪葬也算一個,古人總想著死后也要帶著錢財,銀子又不腐爛,陪葬用得特別多,有考古的說三成白銀都進了墓地里,皇室貴族用,老百姓也跟著學,彭山江口那地方,2005年就發(fā)現(xiàn)了好幾塊明代的銀錠,張獻忠沉銀的故事也有了證據,戰(zhàn)爭一亂,銀錢就更找不著了。
朝代一換,社會亂起來,財富就跟著轉移,順治三年,張獻忠在江口沉船,一船船的金銀就這么沉到了江底,這不過是歷史上無數(shù)次銀錢流失里的一次,改朝換代,銀子要么流到海外,要么就深埋在地下。
現(xiàn)代社會,白銀有了新的用途,它的導電導熱性特別好,電子、醫(yī)療、化工行業(yè)都用得上,攝影也靠它,硝酸銀能做成溴化銀,感光性強,碘化銀可以用來人工降雨,我們用的紐扣電池里頭也有銀,它還能殺菌消毒,做成醫(yī)用器材和抗菌劑。
現(xiàn)在白銀雖然不當錢用了,可它并沒有消失,只是換了個身份,繼續(xù)在工業(yè)和其他領域發(fā)揮作用,從一種貴金屬貨幣變成了一種工業(yè)原材料,這種轉變,就是社會進步的體現(xiàn),那些曾經流通過千年的銀兩,有的在海外,有的在地下,有的被重新熔鑄,能留下來的,都是歷史的痕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