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回看中國歷史,總有一些人物在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后突然消失在記載里。
他們中有影響千年思想的哲人,有手握權柄的帝王,也有為科學獻身的學者。
一直以來,人們始終找不到他們的確切下落,只留下一個個待解的謎團。
老子的消失始于那本《道德經》。
公元前500年左右,他騎著青牛來到函谷關,守關吏尹喜早聞其名,懇請他留下思想結晶。
老子在關中小住三日,寫下五千言的《道德經》,隨后繼續(xù)西行。
《史記》只記載莫知其所終,后世卻有多種猜測,有人說他到了甘肅臨洮,在此隱居講學,最終壽終正寢。
也有傳說他一路向西到了西域甚至印度,影響了當地文化。
但這些都沒有實證——臨洮雖有老子飛升處的遺跡,卻無同期文物佐證。
印度的相關記載也多是后世宗教附會,而老子的去向,成了中國思想史上最早的失蹤案。
比老子晚兩百多年的鬼谷子更像一個傳說中的人物,他的真實姓名、出生地均無定論。
僅知他隱居在云夢山,收徒授課,蘇秦、張儀、孫臏、龐涓都被記載為他的弟子。
可這樣一位名師,卻從未在正史中留下具體活動軌跡。
《戰(zhàn)國策》《史記》只提及其弟子,未載他本人的言行,后世的《鬼谷子》一書也被疑為后人偽作。
有人認為他晚年歸隱山林不再與外界往來,但無論哪種說法都缺乏證據,鬼谷子的真實身份與最終去向,至今仍是謎。
作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核心將領,王翦三代人堪稱秦朝軍事支柱,然而王翦深知秦始皇多疑,主動請求辭官還鄉(xiāng),秦始皇應允,并賜他萬畝良田。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王翦回鄉(xiāng)后不知所終,有人說他隱居在陜西富平安度晚年。
也有人猜測秦始皇雖表面應允他辭官實則暗中監(jiān)視,王翦為避禍,故意隱匿行蹤。
王離則在巨鹿之戰(zhàn)中被項羽俘獲,《史記》未提他被俘后的結局,有人說他被項羽處死,也有人說他趁亂逃走從此消失。
三代名將集體失蹤,成了秦朝軍事史的未解之謎。
與王氏家族不同,徐福的失蹤更有些冒險的色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渴望長生,方士徐福聲稱東海有蓬萊產長生藥,請求帶三千童男童女、五谷種子出海尋找。
秦始皇信以為真,為他配備大船、糧食與工匠。
徐福的船隊從山東瑯琊出發(fā)后首次出海無功而返,他謊稱遇大鮫魚阻攔,秦始皇又派射手隨行,公元前210年徐福再次出海,從此杳無音信。
后世推測他可能到了日本與當地土著融合,日本至今有徐福登陸地、徐福祠,也有人認為他到了朝鮮半島或東南亞,但都缺乏直接證據。
徐福的船隊究竟去了哪里,也成了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大謎團。
在明朝時期,也有一位皇帝與一位高人人間蒸發(fā),帝王朱允炆的失蹤堪稱明朝初年最大的政治謎案。
就在朱棣攻破南京當天皇宮突發(fā)大火,火滅后廢墟中只找到幾具燒焦的尸體,無法辨認身份。
朱棣對外宣稱朱允炆已自焚,但私下卻派人秘密尋找。
《明史》記載朱棣又派鄭和七下西洋,宣德化而柔遠人的同時,也暗中探查朱允炆究竟下落何處。
但直到朱棣去世也未找到朱允炆的確切下落,這場皇帝失蹤案,至今也沒有定論。
同一時期的張三豐,則是民間傳說中的活神仙。
他原名張君寶,據傳生于南宋末年,元末明初開始修道,擅長武術與養(yǎng)生,創(chuàng)立了武當派,還發(fā)明了太極拳。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多次派人尋找張三豐,想請他入朝為官卻始終未果,朱棣繼位后為修建武當山宮觀,也派人尋訪,同樣一無所獲。
史書記載,張三豐蹤跡不定、或隱或現,民間則傳說他活了兩百多歲,最終羽化登仙。
明代官員胡濙在尋訪建文帝時也曾順帶尋找張三豐,卻只得到張三豐已去,不知所向的回復,張三豐也成了道教史上最神秘的高人之一。
到了現代,彭加木的失蹤是新中國最著名的科學謎案。
1980年,61歲的彭加木作為新疆羅布泊科考隊隊長,第三次帶隊進入羅布泊。
這片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當時正處于干涸狀態(tài),氣候惡劣,水源稀缺,科考隊的任務是尋找鉀鹽資源與水源,為后續(xù)開發(fā)做準備。
6月17日,科考隊在庫木庫都克地區(qū)宿營,飲用水僅剩少量,汽油也即將耗盡,彭加木提議獨自向東尋找水源,隊員們勸阻無效。
他留下一張紙條,隨后帶著地圖、水壺與筆記本獨自走進沙漠,這一去便再也沒有回來。
消息傳出后,國家立即組織大規(guī)模搜救:出動飛機、汽車,動員數千人次,在羅布泊進行地毯式搜索,范圍覆蓋數百平方公里。
搜救持續(xù)了數月,卻始終沒有找到彭加木的蹤跡,有人推測他在沙漠中迷路,因缺水缺糧遇難,尸體被風沙掩埋。
也有傳言說他叛逃,但這些都無科學依據,2007年、2010年都有人發(fā)現疑似人體遺骸,經DNA鑒定均不是彭加木。
這位為科學獻身的學者,最終永遠留在了他熱愛的沙漠中,他的失蹤,也成了新中國科學史上的一段遺憾。
從春秋的老子到現代的彭加木,這些下落不明的人物,之所以能被后人反復提及,不僅因為他們的失蹤充滿謎團,更因為他們在各自領域留下了深刻影響。
他們的去向或許永遠成謎,但他們的故事,卻會一直留在歷史中,引發(fā)后人的緬懷。
參考資料:
1. [漢]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白起王翦列傳》《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
2. [清] 張廷玉等:《明史》(《恭閔帝本紀》《方伎傳·張三豐》),中華書局1974年版
3. 《明實錄·太宗實錄》(卷二十七·胡濙尋訪建文帝記載),中華書局1982年版
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檔案館:《羅布泊科學考察檔案(1980)》(彭加木失蹤事件相關記錄),1981年內部版
5. 王菡:《徐福東渡之謎》,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6. 武當山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武當山志·張三豐傳》,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 彭加木科考隊:《羅布泊地區(qū)科學考察報告》,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8. 楊寬:《戰(zhàn)國史》(鬼谷子及其弟子相關考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