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起,新能源汽車購置稅要從之前的全免變成減半征收了,這事兒最近在汽車圈和消費者里討論得特別熱鬧。
畢竟購置稅直接關系到買車花的錢,而且這次政策不光改了錢數(shù),還提高了能享受優(yōu)惠的車型技術(shù)門檻,不管是買車的還是造車的,都得好好琢磨琢磨。
購置稅政策怎么調(diào)?技術(shù)門檻高在哪?
先說說大家最關心的購置稅變化,根據(jù)“財稅工信公告〔2023〕10號”,2024到2025這兩年,符合條件的新能源車還是全免購置稅,只不過每輛車最多免3萬。
但從2026年開始,就只能減半了,每輛車最多減1.5萬,算下來實際稅率是5%。
具體怎么算這筆錢呢?公式是補貼金額等于車輛價稅總計除以113%,再乘以5%,而且最多只能減1.5萬。
打個比方,一輛10萬的車,2026年后買就得多花5000塊,20萬的車多花1萬,30萬以上的車就固定多花1.5萬。
這筆錢對不少家庭來說,可不是小數(shù)目,除了錢的變化,能享受優(yōu)惠的車型也有了新要求。
純電動車得符合新的國標GB36980.1—2025,這個標準對車子的能耗要求更嚴了。
本來有些車靠著車身輕、配置簡單還能達標,現(xiàn)在不行了,得在能耗管理上真下功夫。
插電混動車型的變化更大,之前純電續(xù)航43公里就能達標,2026年起得提到100公里。
100公里是什么概念?大多數(shù)人每天上班來回也就幾十公里,這意味著插混車平時基本能當純電車用。
但對車企來說,要加這么多續(xù)航,就得裝更大的電池,成本肯定會漲。
而且油耗考核也變嚴了,表面上看標準好像放寬了,實際上參考的基準更嚴,最后算下來,對車子的要求反而更高了。
消費者會怎么選?車企又該怎么辦?
政策一變,消費者最先考慮的肯定是啥時候買車劃算。
2025年四季度估計會出現(xiàn)一波買車潮,畢竟那是享受全免購置稅的最后機會,再加上年底車企通常會搞促銷,說不定能省不少錢。
但這樣一來,2026年一季度,也就是平時買車的淡季,銷量可能會掉下來,因為很多需求都提前釋放了。
不同預算的消費者反應也不一樣,手里預算不多,想買5到15萬車型的人,對價格最敏感。
要是看中的車因為沒達到新要求,享受不了優(yōu)惠,說不定會轉(zhuǎn)而買二手車,或者干脆再等等。
而預算15萬以上的消費者,對多花幾千到一萬多塊錢,承受能力相對強一些,他們更在意車子的性能、品牌這些東西,不會單純因為購置稅調(diào)整就改變主意。
車企這邊,壓力可就大了,短期來看,2025年底肯定要抓緊清庫存,尤其是那些沒達到新要求的車型。
有些車企已經(jīng)說了,要是消費者年底下單、明年交車,購置稅增加的部分由車企承擔,就是為了留住客戶。
但長期來看,車企得想辦法消化成本,像特斯拉這種自己能造很多零部件的企業(yè),成本控制能力強,說不定能自己扛下增加的成本,不漲價。
華為、小米這些有品牌號召力的,可能會稍微提高點售價,消費者也能接受。
而那些實力一般的車企,要么得花大價錢升級技術(shù),要么就得漲價,可漲價又怕丟客戶,處境挺難的。
比亞迪和吉利的應對方式,就能看出不同車企的差別。
比亞迪推出了純電續(xù)航128公里的秦PlusDM-i,價格還保持7.98萬不變,同時給舊款55公里續(xù)航的車型打折清庫存,既符合了新政策,又能留住客戶。
吉利這邊,因為電池大多是買別人的,要增加續(xù)航,電池成本比比亞迪高不少。
本來吉利新能源車型的利潤就不算高,要是也學比亞迪的做法,利潤會更少。
所以吉利可能會選擇停掉低配車型,把中配車型降價當入門款賣,盡量減少損失。
電池行業(yè)受啥影響?行業(yè)未來會怎樣?
很多人覺得,插混車要增加續(xù)航,得用更大的電池,二線電池廠商肯定能拿到更多訂單,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
像吉利銀河,低配車型用的是二線廠商的電池,要是吉利停掉低配車型,二線廠商反而會丟訂單。
而寧德時代這種頭部企業(yè),主要給車企的中高配車型供貨,中高配車型通常都能達到新要求,所以寧德時代的市場份額說不定還能擴大。
而且,對那些實力一般的車企來說,不只是換個大電池那么簡單,車子變重了,能耗、動力系統(tǒng)都得重新調(diào)整,這都需要技術(shù)和資金支持。
要是做不到,要么就得放棄插混車型,要么就得漲價,可這樣一來,在市場上就更沒競爭力了。
這些車企不行了,給它們供貨的二線電池廠商,訂單自然也會減少,從整個行業(yè)來看,2025年四季度的銷量肯定會很火爆,但之后行業(yè)會慢慢洗牌。
那些技術(shù)不行、成本控制不好的二線車企,可能會被淘汰,未來,新能源汽車行業(yè)會越來越集中,有技術(shù)、有品牌的車企才能站穩(wěn)腳跟。
總的來說,2026年購置稅政策調(diào)整,其實是在引導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從拼價格,轉(zhuǎn)向拼技術(shù)。
對消費者來說,要選對買車的時間,對車企和電池廠商來說,得趕緊升級技術(shù)、控制成本。
只有跟上政策方向,才能在這個變化的市場里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
要不要我針對文中提到的某類人群,比如準備買車的消費者,整理一份更詳細的購車時間和車型選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