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隕落!103歲楊振寧院士逝世
喬同學要努力
103歲的楊振寧逝世,一顆科學巨星悄然隕落。
他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的身體里循環(huán)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楊振寧先生的百年人生,始終貫穿著深沉的家國情懷與赤子之心。
1929 年,7 歲的他隨父住進清華園,科學館的磚瓦埋下了最初的求知種子;
戰(zhàn)亂年代,他在西南聯(lián)大度過七年時光,形成了影響一生的學術判斷力;
1945 年遠渡重洋求學,卻始終牢記父親 “有生應感國恩宏” 的囑托。
1971 年,他成為新中國成立后首位回國訪問的頂尖科學家,沖破時代阻隔,為中美科技交流架起橋梁;
1997 年,他應清華大學之邀協(xié)助創(chuàng)建高等研究中心,東奔西走募集資金,帶頭捐出全部工資,力邀林家翹、姚期智等世界級科學家加盟,讓清華高研院迅速成為國際學術重鎮(zhèn)。
2003 年,81 歲的他正式回國定居,將清華園內(nèi)的住所命名為 “歸根居”,寫下 “耄耋新事業(yè),東籬歸根翁” 的詩句,用余生踐行 “為祖國科教事業(yè)盡力” 的承諾。
從倡議設立中科大少年班、推動計算機軟件專業(yè)創(chuàng)辦,到設立多項科技獎勵基金、90 歲高齡仍為本科生授課,先生的后半生始終與祖國的發(fā)展同頻共振,用實際行動詮釋了 “寧拙毋巧,寧樸毋華” 的人生信條。
他曾說:“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strong>
這種通過科學成就提振民族自信的擔當,讓他成為跨越時代的精神符號。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他便以突破性貢獻重塑了人類對宇宙規(guī)律的認知。1954 年,他與米爾斯共同提出的 “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理論”,被公認為麥克斯韋電磁理論、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之后最偉大的基礎物理理論之一,奠定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石,深刻影響了當代數(shù)學與物理學的發(fā)展方向。
1956 年,他與李政道攜手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 的革命性假說,打破了物理學界長期堅守的 “對稱性” 教條,次年便以這項成就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科學家的智慧光芒。
此后,他在統(tǒng)計物理領域提出的 “楊 - 巴克斯特方程”,又開辟了低維量子理論研究的新方向,促成量子群這一數(shù)學新領域的興起。先生的學術生涯橫跨粒子物理、場論、凝聚態(tài)物理等多個領域,十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科學院授予他外籍院士或名譽院士稱號,二十余所知名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拉姆福德獎、愛因斯坦獎章等諸多頂級榮譽,正是對他科學貢獻的最好佐證。
在學術上,他追求極致的嚴謹與創(chuàng)新,以 “對稱性支配相互作用” 的基本思想,為人類探索未知提供了全新視角;
在育人上,他倡導純粹自由的學術氛圍,培養(yǎng)了一代代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科研人才;
在人生選擇上,他以 “一個圓” 的生命軌跡,從清華園出發(fā),歷經(jīng)世界舞臺,最終回歸故土,詮釋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的文人風骨與科學精神。
1997 年,國際編號 3421 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 “楊振寧星”,這顆星球在宇宙中運行的軌跡,恰如先生的一生 —— 堅守真理,照亮前路,心系故土。
星落長河,精神永存。楊振寧先生的離去,是物理學界的巨大損失,更是中華民族的深切悲痛。但他留下的科學理論、育人理念與家國情懷,將如同夜空中的星辰,永遠指引著后來者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在報效祖國的征程上堅定前行。
先生千古,風骨長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