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成階:悼楊振寧先生
昆侖策研究院頭條號
《悼楊振寧先生》
科學巨星隕九州,
曾蒙禮遇喜淚流。
不守恒律開新宇,
規(guī)范場論振環(huán)球。
楊米方程昭萬象,
相變統(tǒng)計立千秋。
當年曾睦春風吹,
今日遙天淚難收。
沉痛哀悼楊振寧先生!楊先生是中國人的驕傲,毛主席生前接見他,並感謝他為中國人爭光!愿楊先生一路走好!家屬節(jié)哀順變。
我是搞遙感衛(wèi)星研究工作的。楊先生曾經親自到我們所參觀指導過。我以為他的科學貢獻主要是在物理學的理論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楊振寧先生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他的科學貢獻涉及多個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深入研究了“τ-θ之謎”,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理論,打破了當時物理學界認為宇稱守恒的傳統(tǒng)觀念。該理論隨后被吳健雄等科學家的實驗所證實,他們也因此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建立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1954年,楊振寧與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理論,即“楊-米爾斯場論”。這一理論開辟了非阿貝耳規(guī)范場的新研究領域,為整個粒子物理學奠定了之后發(fā)展的最基本的原理與方程,是現代規(guī)范場理論的基礎,被認為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礎物理理論之一。
3、發(fā)現楊-巴克斯特方程:1967年,楊振寧發(fā)現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費米子量子多體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矩陣方程。1972年,巴克斯特在一個二維空間經典統(tǒng)計力學問題中也發(fā)現了這一方程的重要性,1981年,這個方程被命名為楊-巴克斯特方程。該方程在物理和數學中都有極廣泛的意義,開辟了量子群與可積系統(tǒng)研究的新方向。
4、楊振寧在統(tǒng)計力學方面有諸多重要研究成果,如1951年完成關于2維Ising模型的自發(fā)磁化強度論文,得到了1/8臨界指數;1952年和李政道合作完成關于相變理論研究,通過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巨配分函數的解析性質,發(fā)現它的根的分布決定了狀態(tài)方程和相變性質等。此外,他在凝聚態(tài)物理學方面也有貢獻,如對超導體磁通量子化進行了理論解釋。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啟航學院主講教授;來源:昆侖策網【原創(chuàng)】,修訂發(fā)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