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鴻
不管是任何一位書法家,他們的作品都會有爭議,也包括書圣王羲之。有時候的爭議,不一定是真的爭議,也有可能是對一些書體的不了解,和不認同。就像前面聊了很多歷史上的書家,像王羲、趙孟頫、董其昌、于右任等等。像一些楷書類的或許爭議不是太大,像行書草書上就不同了。
因為對一些書家的作品,我有過長時間的臨摹與學(xué)習(xí),他們的書法風(fēng)格特點以及那種美,更容易感受得到。其實我們常說的經(jīng)驗、閱歷、眼界等,都是在不斷的學(xué)習(xí)當(dāng)中,逐漸的成長提高的。也很簡單就像一個人,一直在一種書體上寫了半輩子,他接受到的所有信息,也只限于這一個碑這一個帖,他的審美方式也基本是這樣形成的。
超出了自己的經(jīng)驗,就變得手足無措了。其實這也比較正常,因為每一個人接觸書法的時間,并不是相同的,見到的東西、學(xué)的東西也都不一樣,所以很容易在一件作品的水平高低與否,難免會有一些不同的觀點。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只是簡單的臨習(xí)過一個帖,并且還不一定很熟或著說尚未入門,就敢對一些行書、草書作品,做一些點評,在他們眼里你寫的不是四平八穩(wěn)的楷書、起行收不夠精準、或著說不夠整齊漂亮,那肯定就是丑書。
就像很多人見到于右任的草書時,都想上去說上幾句,最常說的也就是丑書、難看、柴火棍等等的,哪怕自己連毛筆都沒拿過。一些看似的爭議,其實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就像有些人,一說話就是“不符合大眾的審美”,說實話都是瞎扯,代表你自己就行了。
下面來看于右任先生的一幅草書作品《禮記》,是寫與趙汝漢的一幅作品。此作應(yīng)當(dāng)說比較生動高妙,甚至有些神采飛揚之感,與我們見過于右老的一些大字有些不同。昨天有位書友說于右任草書的取法,有一大半取自《書譜》,有很高的相似度?;蛟S于右老臨習(xí)過孫過庭的草書,但如果說有一大半來自于孫,那也不大可能。孫的字精巧,于老的字樸魯。一個比較重技巧,一個則是反技巧的。如果說于老小草與那本帖氣質(zhì)比較接近,我覺著與懷素的《小草千字文》有些類似,但結(jié)字上有章草之意,更顯補拙。
識 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子良先生,于右任,四十六年六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