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楓陽機械廠建廠初期召開工業(yè)學大慶動員大會,廠運輸科大車班的師傅們也在現(xiàn)場參加會議
在貴州國營楓陽機械廠(現(xiàn)航空工業(yè)楓陽)建廠初期,每一袋水泥都凝結著建設者的血汗。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貴州,工業(yè)基礎薄弱,水泥實行嚴格的計劃供應。每當省里的水泥指標批下后,廠運輸科大車班就必須與時間賽跑——超期作廢的規(guī)定,讓每次運輸都成為爭分奪秒的攻堅戰(zhàn)。
在貴陽水泥廠,排隊兩三公里的車隊要等候一兩天;到水城水泥廠,排隊的汽車連綿四五公里,僅有兩個裝車位讓等待變得更加漫長。有位老師傅回憶,在都勻水泥廠曾苦等五天四夜,駕駛室都成了移動的家。
“車隊每20分鐘挪動一次,說‘搶運’一點也不為過。”老司機們至今記得,若未及時跟上,后車便會搶先,所以不論白天黑夜,一天24小時,司機時刻不能離開駕駛室,因此,吃飯、休息、避暑、御寒都成了問題。盛夏的駕駛室如蒸籠,鐵皮頂棚烤得燙手;嚴冬車廂變冰窖,司機們裹著棉大衣仍凍得發(fā)抖。干糧吃完就餓著,水壺見底便取用山澗水。最難熬的是休息,司機們說:餓一頓兩頓還能扛過去,幾天幾夜不睡覺實在受不了,更何況還要安全地把水泥運回去呢。如果一次去十輛八輛車,司機們就可以兩班輪流休息,情況會稍好一點。
載滿水泥返程才是真正的考驗。黔地冬季陰雨連綿,擋風玻璃結冰的速度總快過刮雨器擺動。危險路段上,司機們探出大半個身子辨路,防滑鏈在結冰路面發(fā)出刺耳的摩擦聲。每小時五公里的時速下,緊握方向盤的雙手早已麻木,但目光始終注視著前方。
“運一趟瘦五斤”是老師傅們的玩笑,更是那段歲月的勛章。令人動容的是,這群漢子從不向家人訴說艱辛,卻在車隊里結成過命的情誼。沒有動員令,不需講條件,只要任務下達,汽車發(fā)動機的轟鳴就是最堅定的回答。
這支隊伍就是當年楓陽機械廠運輸科的大車班。先后加入這支隊伍執(zhí)行過艱苦任務的有20多人,其中95%都是從部隊轉業(yè)來到工廠的。他們是一支特別能戰(zhàn)斗的隊伍,在他們心里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盡快把楓陽機械廠建設好,盡快把“三線”建設好。楓陽機械廠的史冊上有他們光榮的一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