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德州北營村的老祠堂里有一本光緒年間蘇祿東王的家譜,而這本家譜的主人安硯春常操著一口德州腔跟孫子說“咱祖上是非洲那邊來的”——
讓人奇怪的是,六百年前帶著三百多人訪華的國王,怎么就讓后代扎根在了山東?
15世紀初的蘇祿是東南亞的海上貿易強國,控制著蘇祿群島到中國東南沿海的航線,盛產珍珠、玳瑁、香料。
那時鄭和已四次下西洋,每次都經停蘇祿海域,帶去明朝的絲綢、瓷器,也帶回蘇祿的特產。
一來二去,蘇祿國王巴都葛叭哈剌對天朝上國心生向往。
尤其是聽說朱棣在位時萬國來朝,各國使臣都能得到豐厚賞賜,還能和明朝建立貿易關系,他決定親自帶隊訪華。
東王召集西王、峒王,還有自己的妻子、三個兒子、大臣、隨從,浩浩蕩蕩登上了兩艘大型海船。
那時的航海條件遠比想象中艱苦,船身靠木槳和風力驅動,遇到風暴就得在荒島??俊?/p>
船上儲存的淡水容易變質,他們只能靠腌肉、干米充饑,還得防備海盜。
據(jù)《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船隊從蘇祿出發(fā),經占城、廣州,再沿珠江北上,歷時三個多月才抵達北京通州港。
剛靠岸時,明朝官員都驚呆了:從來沒有外國使團帶這么多人來。
東王卻覺得帶家人和大臣來,一是顯誠意,讓朱棣看到蘇祿的重視,二是讓族人親眼見識明朝的強盛,回去后更支持與明朝的合作。
除此之外還可以采購貨物,船上除了貢品,還空出一半倉位準備裝回明朝的絲綢和瓷器。
朱棣聽說東王帶三百多人來,特意派禮部官員到通州港迎接,還安排了馬車把使團接到京城的會同館,這里平時只有國王級別的客人才能住。
剛到的第二天,朱棣就在奉天殿設宴,宴席上擺著烤全羊、燒鵝、魚翅,還有來自江南的黃酒,連餐具都是官窯燒制的青花瓷。
席間,東王獻上帶來的貢品:一顆重達五兩的珍珠、一張完整的玳瑁殼、兩百斤香料。
朱棣看了很高興,當場賞賜東王黃金百兩、白銀千兩,還有二十匹云錦、五十匹棉布,西王和峒王也各有賞賜,連隨從都每人給了兩匹絲綢。
接下來的二十多天,朱棣安排使團游覽了紫禁城、天壇,還去了盧溝橋。
東王對明朝的建筑贊不絕口,尤其是看到天壇的祈年殿時特意讓隨從畫下圖紙,說回去后要仿照修建一座寺廟。
隨從們也沒閑著,他們在京城的集市上采購,有的買了絲綢布料,有的買了瓷器茶具,還有的買了農具。
當時蘇國的農業(yè)技術落后,明朝的犁和鐮刀很受歡迎。
1417年五月,使團啟程回國,朱棣親自送到北京城南的盧溝橋,又追加賞賜了十車糧食和一批藥材,
特意囑咐東王路上注意身體,若有不適就找當?shù)毓賳T幫忙,誰也沒想到,這句囑咐竟成了日后的伏筆。
船隊沿運河南下,走到山東德州,東王突然病倒了,一開始只是咳嗽、發(fā)燒,當?shù)毓賳T趕緊請來名醫(yī),診斷是水土不服引發(fā)的疾病。
他們把東王安排在德州的官驛,每天煎藥、喂粥,可東王的病情還是越來越重。
五月十二日,東王在官驛里去世,臨終前拉著長子都馬含的手說:大明皇帝待我很好,我死后若能葬在這里,也算了卻心愿。
消息傳到北京,朱棣很震驚,當即下旨以東王禮厚葬,派禮部尚書呂震去德州主持葬禮。
他還親自寫了碑文刻在墓碑上,文中說“東王遠道而來,誠意可嘉,今不幸薨逝,朕甚痛之”。
隨后按照親王的規(guī)格在德州選了一塊地修了陵墓,還蓋了一座祠堂,葬禮結束后,東王的長子都馬含要回國繼承王位。
王妃葛木寧哭著說:我想留在這兒守著王爺?shù)哪?,等孩子長大了再回去。
朱棣聽說后,答應了她的請求,還下了一道圣旨:
給王妃和另外兩個兒子劃了兩百畝土地,免了他們的賦稅,讓當?shù)毓賳T幫忙蓋房子,又派了兩個太監(jiān)留在德州,負責陵墓的維護。
王妃和兩個兒子留在德州一開始很不適應,他們聽不懂德州話,吃不慣面食,還想念蘇祿的海鮮。
當?shù)卮迕駞s很包容:有的教他們種小麥、棉花,有的教他們說方言,還有的給他們送自家做的饅頭和咸菜。
慢慢地,他們學會了漢語,穿上了漢服,還跟著村民過春節(jié)、中秋。
為了更好地融入當?shù)?,王妃給兩個兒子取了漢姓:安都魯姓安,溫哈剌姓溫,寓意平安、溫和,這就是德州北營村安、溫兩姓的由來。
到了明朝后期,安、溫兩家已經和當?shù)卮迕裢ɑ?,有的還成了秀才考上了功名。
清朝時,朝廷繼續(xù)優(yōu)待蘇祿王后裔,康熙年間,德州知州還專門修繕了蘇祿王墓,給后裔們安排了守陵官的職位。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特意去德州祭拜蘇祿王墓,還賞賜了后裔們一批書籍。
民國時期雖然戰(zhàn)亂頻繁,但當?shù)卣€是保護了陵墓,給后裔們登記了戶籍,承認他們的中國公民身份。
新中國成立后,后裔們也積極參與陵墓的保護,安硯春老人從2000年開始,在墓區(qū)當義務講解員,給游客講六百年前的故事。
他的兒子安磊還成立了蘇祿文化研究會,收集整理后裔的家譜和歷史資料。
現(xiàn)在的北營村,安、溫兩姓有兩百多人,他們有的當老師,有的做生意,和其他村民沒什么兩樣,只是每年清明節(jié)都會一起去蘇祿王墓祭拜祖先。
東王帶三百多人訪華,本來是為了貿易和友誼,卻因一場意外讓部分族人留在中國。
而朱棣的一個承諾讓這段情誼延續(xù)了六百年,也讓蘇祿王后裔成了中國和菲律賓友好的活見證。
2017年,菲律賓蘇祿省的省長還特意來德州拜訪,和安、溫兩家后裔見面,一起祭拜蘇祿王墓。
當時安硯春老人把家譜送給省長,說:我們雖然在中國生活了六百年,但從沒忘記自己的根,也沒忘記兩國的友誼。
那些留在中國的蘇祿王后裔,就是這段友誼最好的守護者——
他們說著中國話,過著中國生活,卻始終記得自己的祖先曾跨越海洋,帶著誠意而來,自己的家園,曾因一個承諾,成了永遠的歸宿。
參考資料:
1. [明] 張廷玉等:《明史·外國傳·蘇祿》,中華書局1974年版
2. 《明實錄·太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二,永樂十五年五月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
3. 山東省德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德州志·文物篇》,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 德州文史資料委員會:《蘇祿王后裔在德州》,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安硯春口述、李建勇整理:《我的家族:蘇祿王后裔的六百年》,《齊魯文史》2018年第3期
6. 菲律賓國家歷史委員會:《蘇祿與中國的歷史往來》,馬尼拉出版社2017年版
7. 中國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蘇祿王墓》,2013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