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山革命公墓,一個普通人很少去的地方,這幾天卻成了熱鬧場。大批觀眾自發(fā)排隊,有人帶著孩子,有人扶著老人,全都是沖著一個電視劇去的。有人花了大半天找,只是為了在烈士墓前放下一束花。可是有一個墓前,只稀稀拉拉地有四束花,一看就不一樣。到底是誰?
烈士吳石的墓前,鮮花堆了一路,已經蔓延到過道,旁邊還有拍照留念的觀眾。不分年齡,誰都知道《沉默的榮耀》里的“吳石”,福州老百姓這些天說起他的事跡,都是感慨。
陳寶倉的墓,和吳石的墓在同一地方,只不過鮮花只有區(qū)區(qū)四束。
兩位烈士,待遇竟然這般不同,中間到底差在哪里?
有人說,因為電視劇里陳寶倉露臉晚,戲份很少,觀眾對他沒啥印象。
可是真實歷史里,陳寶倉和吳、朱、聶三人一樣,都是一起在臺北馬場町英勇犧牲的人。
比起吳石,他溫和沉默,但也是東海小組骨干成員。
這一點,有多少人知道?
《沉默的榮耀》熱播后,社會上興起一股崇敬英雄、致敬先烈的風氣,很多人專門去吳石的家鄉(xiāng)福州,朱楓烈士的墓地,甚至舟山當地,被捕舊址也成了熱門打卡點。
網絡上曬照片的多是這幾個地方,有人專程坐高鐵,只為去看看烈士真正的墓地。
陳寶倉呢?這種熱度基本沒沾上。
北京八寶山,陳寶倉烈士墓地,墓碑上的字很醒目,“陳寶倉烈士之墓”。
旁邊有新鮮的花,但大部分時間只有三束,等到有熱心觀眾送來,一共才四束。
對比吳石墓地的人流,這里清冷得讓人意外。
有人開始回憶電視劇里的劇情。
劇中,陳寶倉得知吳石被捕,還去安慰他的兩個孩子,說爸爸一定會安全回來。
他甚至主動攬下自己是“東?!钡纳矸?,想保護吳石和他的家人。
可是吳石還是自己坦白身份,陳寶倉跟三位烈士一起被捕。
同為犧牲的英雄,墓前冷暖卻天差地別,這情景,你怎么看?
有人去查資料,發(fā)現陳寶倉的骨灰,是第一批歸國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人。
時間比吳石還早,墓碑樣式也差不多,為啥記得他的人卻這么少?
陳寶倉在現實歷史中,是實打實的抗爭者。
電視劇開播以前,他的事跡知道的人不太多。
兒子曾帶著子女在無名英雄廣場跪拜哭訴,怕是只有家里人才真正記得。
這公墓,到底有多少名不見經傳的英雄沒被關注?
福州、寧波、舟山、北京,各地有烈士墓地,現在都成了群眾去獻花祭拜的場所。
大眾的記憶里到底該包括哪一些人?是不是只看電視劇有誰出鏡多,誰就受關注?
每一朵落在墓前的花,都代表著關心和敬意。
但也有人質疑,電視劇帶來的熱度能持續(xù)多久?
是不是等一陣子,這些墓地又恢復冷清?
烈士的名字到底被記住多少年?
陳寶倉墓地原本只有寥寥三四束花,最近有觀眾專門送去一束,曬在網上,鼓勵大家別忘了他。
可要是真沒有電視劇推波助瀾,誰還會記得陳寶倉?
社會風氣變得尊重英雄,確實讓人欣慰。
但英雄平等嗎?
是不是只有“主角”才會被人銘記,其他人就容易被忽略?
這問題不只是劇里的人,現實中也常見。
烈士都經歷生死抉擇,甘愿無聲無聞地承擔任務,當犧牲真的到來,卻連一束花都不一定有。
現在有更多觀眾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陳寶倉的墓地,希望能補上過去的遺憾。
但這種補償意義大嗎?
是跟風,還是出于真心?
真正的敬意,應該如何表達?
烈士的家人是不是更在乎墓前的熱鬧,還是更在乎內心的安靜?
這些地方的“熱”和“冷”,誰說的算?
烈士墓前鮮花多或少,是因為大家知不知道這些英雄事跡。
媒體,影視劇,還有網絡,能讓人記住的就是名字亮多了的那幾個。
但也有人提出,真正的英雄不應該有高低之分。
大家愿不愿意接受那些沒有戲份的烈士,也是對“敬意”的一種考驗。
現在,《沉默的榮耀》討論熱度一直在上升,可社會各種聲音也在分化:
有的人覺得,不管劇里外,吳石和陳寶倉都是一樣值得祭拜;
也有人覺得,群眾自發(fā)祭拜已經很難得,不必苛求平均。
烈士墓地,冷清也好,熱鬧也罷,關鍵是我們到底是出自感動,還是一時的流行?
歷史到底會被誰記錄?誰會被忘記?
這些地方,你會去嗎?
到英雄的墓前祭拜,到底是跟風,還是心里的敬意?
英雄的名字,如何在普通人中流傳下去,大家怎么看?
你會選鮮花更多的烈士墓,還是選擇默默無聞的英雄?
是不是每一個放下花的人,都在想同一個問題:敬意到底值幾束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