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鄒雅婷文/圖
章乃器捐獻的新石器時代玉璧。
鄭振鐸捐獻的唐代三彩胡人牽馬俑和三彩馬。
鄭振鐸捐獻的唐三彩馬、章乃器捐獻的新石器時代玉璧、美籍華人范季融捐獻的明末清初錯金銀蟠螭紋壺……“仁風(fēng)景從——故宮博物院藏捐獻文物展”日前在故宮景仁宮開幕,展出100位捐獻者所捐展品逾百件,類別包含書畫、陶瓷、銘刻、玉石器、金銀器、雕塑等。
故宮博物院2005年在景仁宮開設(shè)捐獻專館,立有“景仁榜”,鐫刻捐獻者名錄。1945年至今,故宮博物院已累計接受社會各界800余人次捐獻的3.5萬件(套)文物。此次展覽是在景仁宮舉辦的第10個捐獻文物主題展,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舉辦的第49個捐獻展。展覽以“見人、見物、見精神”的展示思路,設(shè)置3個單元“念其人、記其功、彰其德”,全方位呈現(xiàn)捐獻文物的意義與價值,引導(dǎo)觀眾深入了解捐獻者的故事,呼吁公眾共同參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事業(yè)。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故宮博物院的發(fā)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支持,也受益于社會各界人士的慷慨相助。在這些捐獻者中,有知名學(xué)者和收藏大家,有工人、農(nóng)民等各行各業(yè)人員,還有海外華僑華人和國際友人。每件捐獻文物背后的故事雖各有不同,但都飽含著捐獻者守護中華文脈的拳拳之心,彰顯了高度的社會責(zé)任感和無私奉獻精神。
鄭振鐸是國家文物局首任局長。1952年6月,鄭振鐸給周恩來總理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個人收藏這些陶俑,無甚用處。而各博物院,特別是故宮博物院,則極為需要。”1953年,他將所藏陶俑等文物600余件捐獻給國家,后撥交故宮博物院。
展廳里,鄭振鐸捐獻的三彩馬引人注目。馬全身施釉,以白、綠、褐為主基調(diào),釉色明亮,鞍韉上鋪著綠色鞍袱,鞍袱正面未施釉,做出絨毯斑駁的效果。馬軀體豐肥適度,骨肉勻停,為盛唐兩京地區(qū)作品。三彩馬旁邊還展示了鄭振鐸捐獻的三彩胡人牽馬俑。
“故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是則予為是錄之所愿也?!闭箟ι?,收藏家張伯駒的肺腑之言令人動容。張伯駒曾變賣家財,購得陸機《平復(fù)帖》、展子虔《游春圖》等書畫珍品,防止國寶外流。1956年,張伯駒與夫人潘素將8件珍藏文物無償捐給國家,后撥交故宮博物院。“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特展上展出的北宋黃庭堅《諸上座帖》等珍品即張伯駒舊藏。
展覽中有兩件精美的元代銀鎏金瓶,來自一位農(nóng)民的捐贈。1985年,河南省商水縣固墻村村民何剛將自家挖出的10余件元代窖藏銀器捐給故宮博物院。1986年,何剛又將存放銀器的元代赭釉大缸捐給故宮。據(jù)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金銀器較少,何剛捐獻的文物工藝精湛、等級較高,填補了故宮博物院此類藏品的不足。
2017年,何剛在工地上意外遇難。同年,故宮博物院舉辦“何剛同志追思會”,何剛之子何俊清在會上說:“我父親常說文物是國家的,我們要交給國家,別人給再多的錢我們也不能賣?!?/p>
在故宮博物院接收的捐獻文物中,有不少來自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此次展出了香港收藏家葉義捐獻的清代犀角雕彌勒佛像、日本華僑林南凱捐獻的元代鈞窯天藍釉碗、美籍華人楊令茀捐獻的清代瑪瑙牡丹紋花插等,均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
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處長許凱表示,社會捐獻文物在實現(xiàn)清宮流散品回歸、補充院藏所缺、延續(xù)藏品體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助力故宮博物院逐漸形成完整展現(xiàn)重要門類文物發(fā)展脈絡(luò)的藏品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