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當“后院”燃起反抗之火,美國的拉美政策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特朗普公然將哥倫比亞總統(tǒng)佩特羅斥為“毒品販運頭目”,不僅宣布斷絕援助,其主導的海上行動更釀出漁民喪生的悲劇。
這波由美哥沖突引發(fā)的連鎖反應,已讓拉美反美情緒持續(xù)升溫,而作為拉美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與該地區(qū)的經貿往來會被這股風浪波及嗎?局勢背后又藏著怎樣的深層邏輯?
19日,特朗普在社交平臺的發(fā)聲如同投入拉美政壇的驚雷,佩特羅是毒品販運頭目,支持率低且極不受歡迎。
伴隨這番指責的,是其宣布徹底切斷對哥倫比亞的所有資金與補貼,理由是佩特羅政府“對遏制毒品生產毫無作為”,甚至“強烈鼓勵”古柯種植。
就在同日海湖莊園的表態(tài)中,特朗普更放出狠話表示,必須立即關閉毒品生產,否則美國將替他關閉,且不會溫和行事。
這番強硬表態(tài)并非毫無鋪墊,今年9月,佩特羅在紐約聯(lián)合國大會期間參與抗議活動,呼吁美國士兵不要服從特朗普的命令,這番言論直接導致美國國務院撤銷了他的簽證,雙方矛盾已現(xiàn)端倪。
而特朗普此次發(fā)難,更將歷史積怨擺上臺面,去年9月,其政府就曾指責哥倫比亞禁毒合作不力,只是當時以制裁豁免暫時擱置了援助削減。
但真正讓局勢升級的,是美國在加勒比海的軍事行動,自9月初以來,美國已發(fā)動6次針對“涉嫌走私”的海上襲擊,造成至少29人喪生。
18日,美方將最新一次襲擊的兩名幸存者分別遣返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而佩特羅隨即拋出的指控更令人震驚。
9月16日的襲擊中,一名來自圣瑪爾塔的哥倫比亞漁民被美方擊中身亡,而這名漁民與販毒毫無關聯(lián),當時其船只因故障漂流并發(fā)出求救信號,僅有一臺發(fā)動機運行。
19日,佩特羅在回應中怒斥美方犯下“謀殺罪”,不僅侵犯哥倫比亞領海主權,更對生命毫無敬畏。
他已通知總檢察長辦公室,要求在國際法庭和美國法院提起法律訴訟,同時直指特朗普“被親信和顧問蒙蔽”,才做出終止援助的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佩特羅還公開指責美國政府實施暗殺,要求美方對系列海上襲擊給出合理解釋。
美國的強硬姿態(tài)并非只針對哥倫比亞,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卡因出口國,哥倫比亞古柯葉種植面積去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這成為美國施壓的重要借口。
但熟悉拉美事務的觀察者都清楚,美國所謂的“禁毒合作”向來附加政治條件,此次斷援更像是對佩特羅“不聽話”的懲罰。
這種霸權邏輯在拉美早已引發(fā)公憤,巴西總統(tǒng)盧拉曾直言,南美洲需要通過對話和尊重解決自己的問題,不接受任何外部干涉。
事實上,哥倫比亞的遭遇只是美國拉美霸權的表現(xiàn),此前,特朗普就將走私集團頭目的帽子扣給委內瑞拉總統(tǒng)馬杜羅,宣布中情局實施秘密地面行動,還在加勒比海部署海上力量施壓。
今年1月上任數(shù)小時后,他便將古巴重新列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
而18號有消息表示,美國近期以“反毒”為名在委內瑞拉附近海域部署軍艦,擊沉所謂“運毒船”并宣稱打死27人。
但美國緝毒署報告顯示,委內瑞拉并非美國毒品主要來源地,其真實目的被指是打壓不聽命的政權。
這種頻繁的干涉行徑,正在點燃拉美大陸的反美怒火。
針對美國在委內瑞拉的秘密行動,巴西執(zhí)政黨勞工黨發(fā)表聲明譴責其“違反國際法,留下干涉與血腥的印記”。
古巴、玻利維亞、墨西哥等國領導人紛紛表態(tài)支持委內瑞拉,美洲玻利瓦爾聯(lián)盟更是明確指出,美國的舉動“對地區(qū)安全構成現(xiàn)實威脅”。
如今哥倫比亞的爭端,無疑讓這股反美浪潮更加洶涌,有拉美學者指出,美國的“后院”正在從順從的“后花園”變成反抗的“前哨站”。
局勢的動蕩,不可避免地牽動著國際經貿的神經,其中中國與拉美的貿易往來尤為值得關注。
中國是拉美第二大貿易伙伴,而哥倫比亞作為拉美重要經濟體,與中國在能源、農業(yè)等領域合作密切。
中國不僅是哥倫比亞咖啡、鮮花的重要進口國,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礦產開發(fā)等領域也有諸多合作項目。
美國切斷援助后,哥倫比亞可能會加速尋求多元化合作,中國企業(yè)或將迎來新的合作機遇,但短期來看,地區(qū)局勢不穩(wěn)定可能導致物流延遲、政策波動等風險。
從更廣泛的視角看,拉美反美情緒升溫正在推動地區(qū)國家尋求“去美國化”的合作路徑。
近年來,中國與拉美國家通過中拉論壇深化合作,2024年雙邊貿易額已突破4000億美元,涵蓋能源、制造業(yè)、數(shù)字經濟等多個領域。
美國的持續(xù)施壓反而讓拉美國家意識到,過度依賴美國市場和援助存在巨大風險,轉而更重視與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合作。
例如在能源領域,哥倫比亞已與中國企業(yè)簽署液化天然氣合作協(xié)議,這種合作不附加政治條件,更符合拉美國家的利益訴求。
不過,貿易合作的推進仍需警惕局勢波動的影響。
美國在加勒比海的軍事行動已影響部分海域航運安全,而哥倫比亞若因援助中斷出現(xiàn)經濟困難,可能會暫時縮減進口規(guī)模。
但從長期來看,中國堅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合作理念,與美國的霸權邏輯形成鮮明對比,這反而可能成為中拉貿易的“穩(wěn)定器”。
正如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的,中國始終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國際爭端,這種立場與拉美國家的訴求高度契合。
回望歷史,美國對拉美的干涉從未帶來真正的穩(wěn)定,上世紀的多次政變、經濟制裁,不僅未能解決毒品問題,反而加劇了地區(qū)貧困與動蕩。
如今特朗普政府的強硬政策,顯然仍在重蹈覆轍,而中國與拉美的合作,恰恰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不干涉內政、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正在為拉美發(fā)展注入新動力。
隨著哥倫比亞漁民喪生事件的發(fā)酵,國際社會對美國的指責聲越來越高,佩特羅提起的法律訴訟更可能讓美國陷入輿論被動。
對于中國而言,這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如何在保障自身經貿利益的同時,助力拉美實現(xiàn)穩(wěn)定發(fā)展,考驗著雙方的合作智慧。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美國想憑一己之力掌控“后院”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