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后一公里”,方見民生真溫度
文|清哲木
一座城市的溫度,從不體現在摩天大樓的高度,而是蘊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企業(yè)排污管網堵塞疏通難、早晚高峰時段用水難、公交路線有“盲區(qū)”老年人出行難......如何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10月21日,南通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彤走進《政風熱線·市長上線》全媒體直播,圍繞如何暢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現場回應群眾關切,馬上就辦。
哲木觀察注意到;近期,全國多地市政府負責人紛紛走上政風熱線、接訪群眾,直面民生難題。從淮北到棗莊,從德州到信陽,市長們不約而同地聚焦“最后一公里”的暢通問題。
而在南通,這條“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路徑,正通過一系列扎實舉措逐漸清晰。
筆者注意到,老年群體關心的老小區(qū)安裝電梯問題,早晚高峰時段用水難問題,這些平凡的生活場景,正是對“最后一公里”是否暢通最真實的檢驗?!白詈笠还铩币渤蔀楹饬渴┱尚У年P鍵標尺,它既是政策從宏觀藍圖到微觀現實的最終跨越,更是政府公信力與民眾獲得感之間最直接的橋梁。
筆者注意到,“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往往并非宏大敘事的難題,而是具體而微的困擾。它可能是普惠政策下,個別家庭因特殊情況未能享受的福利;可能是新建公園美景如畫,但周邊老年人卻因住房設施無電梯而“望園興嘆”;企業(yè)排污管網堵塞疏通難,這些問題。坐在辦公室里聽匯報難以察覺,僅靠數據報表無法感知。它們潛藏在社區(qū)的角落里、百姓的閑談中、市民的眉頭間。這要求城市的治理者,尤其是市長,必須將目光下沉、腳步向下,主動走出“文山會?!?,深入街頭巷尾,去傾聽那些最原生態(tài)的民聲,去觸碰那些最真實的民生痛點。
打通這“最后一公里”,關鍵在于實現從“政府端菜”到“群眾點菜”的思維轉變。民生工程不能是“想當然”的給予,而應是“雪中送炭”的回應。一項政策出臺前,是否充分聽取了相關群體的意見?一個項目規(guī)劃時,是否切實考慮了居民的實際需求和使用習慣?倘若決策脫離了地氣,即便初衷再好,也難免在“最后一公里”處遭遇“水土不服”。市長推動工作,不僅要關注“做了多少”,更要追問“效果如何”、“群眾是否滿意”。這意味著治理模式需要更加精細化、人性化,從粗放式的“大水漫灌”轉向精準的“滴灌服務”,讓每一份公共投入都能精準抵達需求的靶心。
從老舊小區(qū)改造到菜市場升級,這些舉措直擊民生痛點,市長通過現場答題,優(yōu)化線上辦事流程,便能極大壓縮中間環(huán)節(jié),讓群眾通過一部手機、一個平臺就能辦成事、解難題?;貞罕婈P切,并要求相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分清輕重緩急,選擇最優(yōu)路徑解決群眾難題?!白詈笠还铩?,雖路程短暫,卻承載著萬千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具體期盼。南通市長能以“枝葉關情”的細心和“踏石留印”的韌勁,聚焦并著力打通這治理末端的“神經末梢”,讓整個現場直播暖到群眾心里,南通,這座城市不僅擁有現代繁華的外表,更將擁有和諧幸福的堅實內核。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這“最后一公里”,正是匯聚民心的最終場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