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Liam Fedus 在推特上宣布離開 OpenAI。這條推文的影響力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硅谷的風投們幾乎是立刻行動起來,爭相聯(lián)系這位 ChatGPT 最初小團隊的核心成員、曾領導 OpenAI 關鍵的后訓練部門的研究者,他的離職甚至一度引發(fā)了一場“反向競標”。
圖丨Liam Fedus(右)與 Dogus Cubuk(左)(來源:Felicis)
風投們爭相向他和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Dogus Cubuk 遞出橄欖枝,有人甚至寫下“情書式”的投資意向書。短短數月后,他們創(chuàng)立的 Periodic Labs 就拿下了 3 億美元的種子輪融,領投方 Felicis 聯(lián)合 Andreessen Horowitz、DST、英偉達旗下的 NVentures 以及 Accel 等頂級機構,Jeff Bezos、Elad Gil、Eric Schmidt 和 Jeff Dean 等科技界傳奇人物也作為天使投資人加入其中。
除了錢,人才也紛紛涌入,超過二十位來自 Meta、OpenAI、Google DeepMind 等 AI 巨頭的頂尖研究人員陸續(xù)離職,放棄了數千萬美元乃至上億美元的股權激勵,轉而加入這家初創(chuàng)公司。他們當中包括 o1 和 o3 模型的核心研究者 Alexandre Passos、已有重大超導體發(fā)現的材料科學家 Eric Toberer,以及微軟生成式 AI 材料科學工具的開發(fā)者 Matt Horton。這份名單還在不斷增長,這家公司儼然成為了此前那波由 Meta 掀起的硅谷人才爭端戰(zhàn)中的最大幕后贏家之一。
圖丨Periodic Labs 的團隊名單(來源:Periodic Labs)
這一切的起點,始于 Fedus 與 Cubuk 七個月前的一次對話。Cubuk 曾是 Google Brain 最出色的機器學習和材料科學研究者之一,他在 2023 年發(fā)表的開創(chuàng)性論文中展示了一個全自動機器人實驗室,通過語言模型建議的配方成功合成了 41 種全新化合物。
當硅谷無數人高談闊論生成式 AI 將如何顛覆科學發(fā)現時,這兩位研究者意識到,技術拼圖的所有關鍵部分終于到位了:處理粉末合成的機器臂已經足夠可靠;機器學習模擬可以高效準確地建模復雜物理系統(tǒng);而大語言模型的推理能力——部分歸功于 Fedus 團隊在 OpenAI 的工作——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更重要的是,Fedus 和 Cubuk 意識到,即使是失敗的實驗對他們的新公司也極具價值,因為數據是 AI 的生命線。AI 科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真實世界訓練和后訓練數據來源。這可能會顛覆現有的科學激勵系統(tǒng)——傳統(tǒng)系統(tǒng)通過論文發(fā)表和資助獎勵成功,而非探索本身。“讓 AI 與現實接觸,將實驗納入循環(huán)——我們覺得這是下一個前沿,”Fedus 告訴媒體。
Felicis 的投資人 Peter Deng 是第一個得到他們回應的人。Deng 曾在 OpenAI 工作,今年年初剛轉到 Felicis。聽說 Fedus 離職后,他立即發(fā)了短信。兩人在舊金山 Noe Valley 社區(qū)的一家咖啡館見面,興奮的 Fedus 邀請 Deng 邊走邊聊——盡管那天有些冷,但后來天氣突然變熱。穿著毛衣的 Deng 汗流浹背地跟著身材健碩的 Fedus 爬坡,直到 Fedus 說了一句話,讓他“真的停在了原地”。
“每個人都在談論做科學,但要做科學,你必須真的去做科學?!?/strong>這句看似簡單的話,擊中了當前 AI 發(fā)展的一個核心盲點?;ヂ?lián)網已經被榨干了,最好的模型已經訓練了大約 10 萬億個文本 token。但僅僅訓練是不夠的——你可以反復閱讀教科書,但最終必須運行實驗。你需要在假設和現實之間建立反饋循環(huán),這才是科學的本質。
Deng 回憶說:“關于這些模型的真相是,它們知道的一切都在正常分布范圍內。我們拿一堆數據,它只能反芻它所知道的東西?!卑l(fā)現新事物必須涉及測試假設。當天在 Noe Valley 的山坡上,Deng 就承諾投資。不過他回到辦公室后很快發(fā)現了一個問題:公司還沒注冊,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想投資都簽不了合同。“我們當時就是這么早,”Deng 說。
科學發(fā)現的本質是迭代的。現有文獻中的數據根本不夠——比如形成焓標簽的噪聲太高,僅靠這些訓練無法產生足夠準確的預測模型;負面結果很少發(fā)表,而真正重要的認知不確定性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消除。這正是 Periodic Labs 要填補的空白。
他們不是在構建訓練于科學文本的模型,也不是建立模擬環(huán)境,而是“AI 科學家”以及供其操作的自動化實驗室。他們計劃在加州的門洛帕克建立一個龐大的實體機器人實驗室,讓機器人在其中進行大規(guī)模的科學實驗。這些機器人將根據 AI 模型的指導,混合各種化學前體、加熱它們以發(fā)現新的超導體、磁體或隔熱材料。
這個過程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閉環(huán):AI 系統(tǒng)分析現有科學文獻和模擬數據,提出假設;機器人執(zhí)行實驗來驗證這些假設;實驗產生的數據,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將作為高質量、獨家的訓練數據,反過來進一步優(yōu)化 AI 模型。這個“假設-實驗-學習”的迭代循環(huán),旨在將科學發(fā)現的速度從數年縮短至數月甚至數周。這其中,自然本身成為了一個終極的獎勵函數,每一次實驗都為 AI 提供了來自真實世界的直接反饋。
這種對基于物理的(physically grounded)數據的追求,是 Periodic Labs 與眾不同的關鍵。每一次實驗都能產生大量的獨特數據,而這些數據是任何競爭對手都無法從網絡上抓取到的。這種獨家數據護城河,是訓練出真正具備科學直覺的 AI 的關鍵。
Fedus 今年早些時候在斯坦福大學應用物理系做訪問科學家。在那里,他們做了一系列測試:讓前沿 AI 模型去分析科學實驗數據,具體來說是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的數據。結果并不樂觀,這些被認為最先進的模型在科學分析上表現糟糕,也根本比不上人類研究者。
這與其他人的一些樂觀預期形成鮮明對比。OpenAI、Meta 等 AI 巨頭們此前紛紛宣稱他們的技術有望在藥物發(fā)現、數學和理論物理等領域推動科學發(fā)現。八月,OpenAI 副總裁 Kevin Weil 還宣布在公司內部啟動“OpenAI for Science”部門,“構建下一個偉大的科學儀器:一個加速科學發(fā)現的 AI 驅動平臺?!監(jiān)penAI 發(fā)言人 Laurance Fauconnet 在聲明中表示:“我們相信先進 AI 能更快推動科學發(fā)現,OpenAI 在引領這一方向上處于獨特地位?!?/p>
但 Fedus 直言不諱地表示:“硅谷在設想大語言模型的未來時有點偷懶?!睆哪撤N意義上說,Fedus 和 Cubuk 正在嘗試復興一種更古老的科技產業(yè)傳統(tǒng)。他們提到了貝爾實驗室和 IBM 研究院——那些曾經將物理科學視為核心使命的企業(yè)研究機構。在那個時代,科技公司的研究不僅僅關注軟件和算法,更追求基礎科學的突破。晶體管、激光、信息論等改變世界的發(fā)明,都誕生于這種研究文化。但在過去幾十年里,科技產業(yè)的研究重心逐漸轉向了純軟件和互聯(lián)網應用,物理科學被邊緣化了。
目前,Periodic 已經建立了實驗室,正在處理實驗數據、運行模擬并測試一些預測。主要的初始任務是發(fā)現新的超導體材料——這可能帶來重大突破。改進的超導體可以為下一代強大但低能耗的技術提供動力。不過機器人部分還沒有完全運行起來?!八鼈冃枰恍r間來訓練,”Cubuk 說。
當然,這一切都還充滿不確定。科學發(fā)現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無論有沒有 AI 的輔助。雖然目前 Periodic Labs 已經有了強大的團隊和充足的資金,但沒有人能保證他們一定會找到突破性的超導材料,或者在預期時間內實現自主實驗系統(tǒng)。但至少,那 20 多位放棄高薪、離開科技巨頭的研究人員是有信心的。他們用腳投票,篤信真正的 AI 科學革命不會發(fā)生在更大的語言模型里,而會發(fā)生在實驗室的試管和熔爐中。
參考資料:
1.https://periodic.com/
2.https://www.nytimes.com/2025/09/30/technology/ai-meta-google-openai-periodic.html
3.https://techcrunch.com/2025/10/20/top-openai-google-brain-researchers-set-off-a-300m-vc-frenzy-for-their-startup-periodic-labs/
運營/排版:何晨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