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記憶的確是神奇的東西,人們要么忘卻了不該忘的事情,要么是想拋開的回憶卻無論如何也擺脫不掉。主動忘卻是一種適應性表現,比如,人們常常要忘掉錯誤的認識、朋友的舊電話號碼或者更改前的會議時間。主動忘卻有助于大腦的記憶存儲系統(tǒng)更新信息。
不過,我們在生活中發(fā)現,我們常想忘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失戀后想忘掉過去的戀人,遇到挫折后想忘掉不愉快的經歷,但這些都是很難被忘記的。對于這種“越想忘的越忘不掉”的原因,科學家也找到了科學的解釋。
情緒記憶讓我們刻骨銘心
科學家發(fā)現,情緒記憶是最難刻意忘掉的。什么叫情緒記憶?它通常以情緒、情感為記憶的內容,也就是以情緒和帶有情緒色彩的材料記憶得最牢。此種記憶使人能牢牢地記住自己所體驗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富有情感色彩并曾激起自己情感的事物。
人在活動中產生過的愉快、歡樂、悲傷、痛苦等都會在腦中留下映象,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回憶起來。情緒記憶可以成為激起或制止行為的力量,也是出現某種心境的原因。情緒記憶的映象比其他記憶的映象保持的時間更持久,甚至會終生不忘,像習慣性的恐懼等異常癥狀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比如分手很難忘懷,特別是當他帶著新歡走到你跟前和你說再見的那一刻,更是刻骨銘心。對于大多數美國人來說,回憶“當911事件發(fā)生的時候,你在哪里呢?”這個信息比回憶上星期三早上的細節(jié)更容易。
科學家曾做過一個研究人的情緒記憶的實驗。他們共調查了218位參與者在看過一些照片后的反應,而不是通常使用的文字內容,因為圖像往往要比文字更容易讓人印象深刻。他們注意到,那些調動了參與者情緒因素的照片內容比起平凡的內容,更不容易被刻意忘卻。此外,令人愉快和令人不悅的情緒記憶同樣具有這種抵抗力。
人們要刻意忘卻一件事情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從精神上和與事件相關的信息完全隔離開來。然而,記憶中的情感因素往往會破壞這一過程。人們的情緒記憶在形成時,與自身生活的許多部分都發(fā)生了關聯(lián),因此要隔離它們很難。一旦人們要刻意忘卻這些記憶,情感因素就會使它凸顯出來,因而更加難忘。
當我們要刻意忘掉一件事的時候,需要從精神上與事件相關的信息隔離開來,而記憶中的情感因素往往會破壞這個過程。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情緒記憶永遠不能被主動忘記呢?科學家認為,這并不意味著情緒記憶永遠不會被主動忘卻。只要遺忘的動機足夠強烈,人們完全可以超越情感因素的影響。
情緒記憶能力與基因有關
我們在生活中發(fā)現,同樣是遭遇了挫折或失戀的人,有的人很快就忘記了過去的煩惱,開始了新的生活,而有的人卻難以自拔。這是怎么回事呢?美國《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文章認為,每個人的情緒記憶能力有所不同,這和是否帶有ADRA2B基因變異體有關。帶有ADRA2B基因突變體的人比沒有這種基因的人更容易記起那些或激動人心或讓人痛苦的時刻。
科學實驗表明,ADRA2B的變異導致由它編碼的蛋白質中的三個氨基酸缺失。這種缺失打亂了負責接收神經傳遞素正腎上腺素的神經末梢的活動,而這種神經末梢和情緒記憶密切相關。
為了明確其關系,研究小組給參加實驗的每個人每隔4秒鐘呈現一幅照片。這些照片畫面可以分為以下3種:沒有任何意義的(如一個正在打電話的秘書)、積極的(如祖父正在和孫子玩耍)和消極的(如有人受傷的車禍場景)。結果是帶有基因突變的人,可以記起80%積極或消極的照片,而沒有這種基因的人則只能回想起40%。研究結果表明,神經末梢活動的改變加強了情緒記憶的能力。
科學家認為,這是基因和人類情緒相關的第一個重要證據,這項工作或許會對焦慮癥的治療有積極作用,因為引起焦慮癥的重要原因就是情緒記憶。該小組準備繼續(xù)尋找和情緒記憶有關系的其他基因,一旦更多的與此相關的基因被發(fā)現,就可以開始研究這些基因和焦慮癥之間的關系。
(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chuàng)意授權)
本文節(jié)選自《百科知識》雜志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