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分化、中產(chǎn)逃離,留給折疊屏的時間不多了。
新眸原創(chuàng)·作者 | 李小東
九月初,華為最新款折疊屏手機MateXTs在各大平臺限量開售。然而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搶購幾乎是一場“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無論是淘寶、京東的官方旗艦店,還是抖音直播間,頁面幾乎都在開售瞬間被擠爆,顯示“擁擠”或“缺貨”,新機幾乎“秒沒”。與此同時,“海鮮市場”上該款手機的溢價已炒高6000元以上。
這并非華為折疊屏首次“一機難求”。據(jù)供應鏈消息,MateXTs前期備貨約40–60萬臺,但官方商城預售開啟不到半小時便告罄。此前,MateXT開售時華為商城曾涌入近700萬人搶購,盛況空前,卻依然難解“供不應求”的局面。
為何如此難搶?技術復雜性無疑是首要瓶頸。余承東曾坦言,三折疊手機要實現(xiàn)“量產(chǎn)、可靠”極為困難。其次,華為在新品發(fā)售初期常采取限量策略,既為測試市場水溫,也意在維持話題熱度。再加上黃牛利用技術手段大規(guī)模搶購、囤貨,進一步加劇了貨源緊張。
表面看來,折疊屏市場似乎依舊火熱,但數(shù)據(jù)背后卻隱藏著另一種現(xiàn)實:在智能手機行業(yè)整體出貨量連續(xù)三年下滑的背景下,折疊屏的“繁榮”更像是一種“虛火”。
IDC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預計為1983萬臺,同比增長僅6%,遠低于2023年26%的增速。盡管絕對值仍在增長,但與此前行業(yè)的高預期相比,這一數(shù)字顯得乏力。目前,中國折疊屏市場滲透率從2021年的1%提升至8%,對于一個歷經(jīng)數(shù)年發(fā)展的品類而言,其市場影響力依然有限。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折疊屏市場高度集中——相比華為75%的市場份額,其他廠商在剩余四分之一的空間中激烈纏斗。與此同時,轉轉集團的數(shù)據(jù)指出,二手折疊屏手機交易量同比上漲73%,平均持有時間僅為13個月,遠低于直板手機的22個月。
一邊是新品搶購的“秒光”盛況,一邊是二手市場的高流轉與短持有周期——折疊屏手機,似乎正從廠商描繪的未來形態(tài),逐漸淪為部分消費者手中的“短期玩具”。而在一次次搶購失敗與快速轉手之間,曾經(jīng)對折疊屏抱有熱情的中產(chǎn)消費者,或許正在經(jīng)歷一場無聲的祛魅。
01
市場正在加速分化
中國已正式超越其他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折疊屏手機市場。
但這片繁榮景象背后,隱藏著一個殘酷的事實:大多數(shù)品牌難以立足。
2025年上半年,華為折疊屏出貨量達374萬臺,占據(jù)中國折疊屏市場75%的份額,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截至2025年,華為折疊屏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甚至超過65%。
在折疊屏領域,華為的霸主地位不僅體現(xiàn)在銷量上,更體現(xiàn)在品牌認知上。一位金融從業(yè)者在采訪中坦言:“朋友圈里曬折疊屏的,十有八九都是華為?!?/p>
折疊屏市場呈現(xiàn)出“一超多弱”的格局。榮耀以11%的份額位居第二,三星和vivo各占6%,OPPO與小米則以5%的份額分別排名第五和第六。
這種市場集中度在科技產(chǎn)品史上極其罕見。
面對華為構筑的高端壁壘,其他廠商采取了不同的市場策略:
榮耀、小米、OPPO等品牌正試圖通過性價比策略加速市場下沉。例如,榮耀MagicVFlip2起售價為5499元,努比亞Flip的起售價更是下探至2999元,試圖以更低門檻吸引嘗鮮用戶。
華為則持續(xù)向上探索,鞏固其高端形象。其新款三折疊屏手機MateXTs非凡大師即便定價高達17999元起,官方商城仍顯示“上線即秒沒”,線下預訂也需等待長達兩個月才能拿到新機。這種“一機難求”的現(xiàn)象,進一步強化了其品牌稀缺性和高端定位。
一位手機業(yè)內人士評論道:“這個價格(指榮耀MagicVFlip2的5499元起售價)在直板機中都不算高,折疊屏手機正加速普及。”但這從側面反映出,大部分廠商尚未具備在超高端市場與華為正面抗衡的能力。
從上游供應鏈來看,折疊屏手機的高成本是阻礙其普及的首要因素。集邦咨詢(TrendForce)的分析指出,鉸鏈在折疊屏手機單機物料成本(BOM)中占比就達到約5%-8%。顯示模組與鉸鏈的成本合計更是超過整機成本的50%。這直接推高了終端售價。
主流折疊屏手機仍集中在萬元以上價位帶:華為MateXTs起售價17999元,1TB版本高達21999元;即便定位相對親民的vivoXFold5,起售價也達到6999元。對比蘋果iPhone17標準版起售價約5999元,折疊屏的價格明顯偏高。
一位供應鏈人士透露:“折疊屏的定價,廠商也很無奈。高企的零部件成本和尚未規(guī)模化的生產(chǎn),導致終端價格難以短時間內大幅下調?!?/strong>
更重要的是,高價產(chǎn)品往往對應高端化的品牌認知,在這一點上,大部分國產(chǎn)手機品牌還處在爬坡的位置。
一位金融業(yè)分析師指出:“1.8萬-2.2萬元的超高端價格帶,目前幾乎只有華為一家在做,屬于技術無人區(qū),但也意味著市場容量有限?!?/p>
IDC報告同樣顯示,當前折疊屏市場“很大程度上還是廠商在推,而非消費者主動拉動需求”。
02
產(chǎn)品困境
輕薄化的本末倒置
不知從何時開始,折疊屏手機的宣傳重點從大屏、高辦公屬性逐漸轉變成了“全面輕薄”。
與過去相比,行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正在似乎正在出現(xiàn)一定偏離。
早期的折疊屏手機確實是“板磚”一塊,接近300g的重量讓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為此,廠商們拼命給折疊屏手機減重,從300g到250g,再到230g,甚至已有產(chǎn)品將重量做到了219g。
更輕更薄本是好事,但問題在于,輕薄化是以配置妥協(xié)為代價的。
“隨著折疊屏越做越輕薄,代價是什么呢?很明顯是配置上的妥協(xié),雖然廠商在發(fā)布會上都表示自己運用新的技術帶來了更好的使用體驗,但硬件的差距是軟件算法永遠無法彌補的?!?/p>
具體來說,新款折疊屏手機往往在電池和影像系統(tǒng)上率先遭重。更薄的機身決定了電池容量會變得更小,相機模組厚度也會降低。
結果就是,“我們去對比新老產(chǎn)品時,會發(fā)現(xiàn)新款的配置反而不如老款。”
輕薄化還帶來了產(chǎn)品同質化的窘態(tài)。
早期每家廠商的折疊屏產(chǎn)品都各有千秋,有的主打“小尺寸橫折疊屏”,有的主打“六邊形戰(zhàn)士”,有的主打“比影像旗艦還猛的影像”。
但如今所有廠商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減重、減薄、加電池。
可折疊屏最大的痛點——折痕、耐用性、軟件適配,這些真正影響用戶體驗的問題卻一直沒有多大的突破。
這就像鍛刀大賽大家都在比誰的刀更好看,卻忽視了刀是否耐用的特性。
耐用性爭議是折疊屏面臨的技術原罪。與直板機相比,折疊屏的核心難點在于鉸鏈與柔性屏幕,用戶對“折疊壽命”的擔憂仍未消除。
對于消費者而言,折疊屏手機代表了未來科技,但其高昂的售價和實用性顧慮,讓許多中產(chǎn)消費者望而卻步。
根據(jù)京東消費及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究院的調研,盡管有70.1%的用戶表示會考慮購入折疊屏手機,但用戶的顧慮也非常明確:61.6%的消費者擔憂鉸鏈或屏幕壽命有限,57.1%覺得換屏、修鉸鏈費用過高。
一位華為MateX5用戶田先生的感受頗具代表性:“剛開始使用時,大屏和多任務處理等功能確實讓人眼前一亮,但使用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很多應用并沒有針對折疊屏進行優(yōu)化,大屏的優(yōu)勢無法充分發(fā)揮?!彼毖?,下一部手機可能不會再選折疊屏。
在二手市場,折疊屏手機也面臨著“不受待見”的窘境。轉轉平臺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5年1-8月,二手折疊屏手機的交易訂單量同比增長了73%,“屏幕折痕”與“鉸鏈松動”是其最常見的折價原因。
一位手機經(jīng)銷商張先生也證實:“(折疊屏手機)維修成本太高了,客人知道這些問題后,更不敢買了?!?/p>
03
前途迷茫:生態(tài)短板與蘋果缺席
應用生態(tài)的碎片化讓折疊屏的“大屏優(yōu)勢”難以落地。
理論上,折疊屏的超大屏幕可實現(xiàn)多任務處理、PC級辦公等場景,但實際體驗中,多數(shù)應用仍未完成適配。
行業(yè)人士指出,折疊屏要擺脫“新奇玩物”的標簽,必須完成從“硬件形態(tài)創(chuàng)新”到“軟件生態(tài)成熟”的轉變。
“更貴的價格、更大的屏幕,卻沒有換來使用體驗的顯著提升,消費者自然沒有購買動力。”一位手機行業(yè)分析師表示。
在硬件創(chuàng)新放緩的背景下,軟件層面的升級將成為決定市場競爭力的核心因素,折疊屏行業(yè)正逐步邁入“軟件定義硬件”的新階段。
然而,軟件生態(tài)的建設非一日之功。
廠商需進一步深化與開發(fā)者的合作,加速大屏生態(tài)建設,在優(yōu)化軟件應用大屏適配體驗的同時,探索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
與安卓陣營在折疊屏上的狂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蘋果至今未推出折疊屏手機。分析師預測,蘋果的折疊屏iPhone可能要等到2027年才會亮相。
蘋果的缺席并非對折疊屏技術的否定,而是對其成熟度的保留態(tài)度。
即使是最堅定的折疊屏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認,當前的折疊屏產(chǎn)品仍未能解決基礎性的用戶體驗問題。
“以類似于電腦辦公需求為設計出發(fā)點,才是折疊屏應該有的設計思路,但縱觀目前的市場,絕大多數(shù)廠商似乎都沒有這么去做,反而還是把折疊屏當做一個可以翻開的手機,這才是核心痛點?!?/p>
在辦公屬性上,折疊屏手機確實拿出了各種例如多任務處理、PC級word文檔、雙屏并行顯示等各種功能,但這還遠遠不夠。
例如某些電腦頁面在手機端顯示仍不完整,功能也會缺失,這遠未達到大家對“輕辦公”的需求。
距離第一批折疊屏手機上市已過去六年,技術瓶頸仍難以突破。IDC預計,到2029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將接近2729萬臺,五年復合增長率僅7.8%——遠低于行業(yè)早期的樂觀預測。
留給折疊屏手機的時間只會更加緊迫。
本文系新眸原創(chuàng),申請轉載授權、商務合作請聯(lián)系微信: ycj841642330,添加好友請備注公司和職位。
更多內容,點擊下方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