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無的凝視中重生——評韓松《看的恐懼》
作者 | 中國科普研究所 姚利芬
韓松的短篇小說集《看的恐懼》,以關(guān)乎“存在”的文學實驗,探照人類靈魂深淵。書中收錄的《地鐵驚變》《看的恐懼》《老年時代》《宇宙墓碑》等十四篇作品,在精神底層匯聚成共同質(zhì)詢:當科技、理性擴張與社會規(guī)訓將人逼至極端,人類何以自處?在該短篇集中,韓松以驚人的想象力與冷峻的哲學敏感力,描摹出一系列看似未來、實則極具“當下性”的荒誕世界。我們也得以窺見一幀幀由存在主義意識所貫穿的敘事譜系——荒誕與秩序交織,恐懼與自由并生,冷靜的敘述背后“貓”著人類無以驅(qū)逐的焦慮。十四個短篇大致朝向三種精神向度:對現(xiàn)代秩序與個體異化的揭示、對意義、信仰與虛無的追問以及對自由與救贖可能性的思辨。
在第一類作品中(諸如《地鐵驚變》《老年時代》《青春的跌宕》《地球是平的》等篇目),韓松以制度化、集體化、機械化的日常景象,揭示了人類被異化為符號、數(shù)據(jù)、工具的一幕。在《地鐵驚變》中,地下空間成為現(xiàn)代性的隱喻:“星期一的早晨,上班時間的地鐵就是這種樣子。周行好不容易才擠了進去,就如同割據(jù)了人生中的一種巨大成功?!蹦菗頂D的車廂、機械的重復、被擠壓的人群,聯(lián)袂構(gòu)成一幅幅“異化圖鑒”,個體的存在感被碾碎,取而代之的是被裹挾在系統(tǒng)里、以不知所終的慣性運行的無名零件。這種“緊張如同上吊”的窒息感,何嘗不是現(xiàn)代文明以秩序為名對人的精神所施以的溫柔暴力。作為運輸系統(tǒng)的地鐵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靈魂隧道——那些穿梭其間的旅人,如幽靈般在城市的腹腔中流動,無法逃離,也無法抵達,陷于無意義的循環(huán)之中。
《老年時代》則摹畫了制度化生命的可怖邏輯:當社會以長壽、養(yǎng)老、幸福之名,將“老年”納入可管可控的秩序之域,人便蛻變?yōu)楸灰?guī)范、被馴服的存在,衰老的尊嚴也隨之消弭。小說里的老人群體被安置于“幸福社區(qū)”的高科技養(yǎng)老體系中:“人工智能看護專家負責城市的生產(chǎn)和消費,并照料居民的吃喝拉撒睡……水下廠房里,每只陶瓷凱蒂貓的天靈蓋下,都裝著一具干尸?!笨此仆昝赖年P(guān)懷,實則為徹底的褫奪——在程序化的撫慰中,個體意識被悄然抹去,生存成為算法的節(jié)能模式。個體在被定義、被注視、被歸檔的過程中,漸次失去自由,最終在無聲的秩序中陷入失語。小說這一極端設(shè)定催人深省:當人的每一刻都被規(guī)劃得井然有序,“存在”的意義何以彰顯?
《青春的跌宕》勾畫了另一種被規(guī)訓的“理想人生”。小說設(shè)定每個孩子十二歲后都要注射“青春防疫針”,“青春的一切體態(tài)和心態(tài)特征,便長期保留著,直到大限來臨”。青春成為社會信仰的最高象征,衰老反而成了原罪。反抗組織成員高呼“讓社會中產(chǎn)生一個老人吧”,然卻只能在監(jiān)獄中體驗衰老。韓松以此等反烏托邦筆法揭示出:制度化的幸福,恰是異化的極致。《地球是平的》則以荒誕的諷喻揭開知識與信仰的倒錯景象。在信息爆炸與認知紊亂的時代,“地球是平的”竟成為新的普世真理,人們熱烈擁抱謬誤,排斥真理。小說揭示出“后真相社會”的精神荒原:人類沉溺于制造的幻覺,拒絕一切可能動搖其舒適幻象的事實。理性轉(zhuǎn)化為迷信,真理在喧囂中湮沒。
第二類作品,則將這種異化與恐懼推向形而上的層面——意義坍塌后的精神荒原。韓松于此間探問意識深處的“空無”,描摹人類在虛無邊緣的搖曳。書名同名小說《看的恐懼》,像一面鏡子,將“觀看”與“被觀看”的關(guān)系剖開——人類沉溺于視覺文明之中,以為掌控世界,實則淪為信息系統(tǒng)的獵物。韓松以一次極具哲學意味的反轉(zhuǎn),將“看”描述為存在之詛咒。多眼嬰兒“額頭上長滿一排眼睛。通過它們看出去,外界是一片空白?!边@種超越人類視覺極限的“看見”,揭示了世界的虛無本質(zhì)。計算機工程師因窺見真相而被殘忍處決——“眼睛被挖去,只留下血肉模糊的空洞”。觀看,在此化作權(quán)力的規(guī)訓與懲戒。其既是文明的象征,也是審判的工具。作者以冷酷的筆觸揭示出一個極度透明的社會——在無所不在的凝視中,個體的存在被攤平、稀釋、消散。正如加繆所言,人被投入一個荒誕的世界,無法逃脫也無法理解,而唯一的自由,便是清醒地意識到這種無意義的存在。韓松筆下的世界,正是這種“清醒的絕望”之寫照——當一切被看見,“存在”又何處可匿身?
《冷戰(zhàn)與信使》依然圍繞這種“溝通的崩塌”鋪展開來。信使肩負著在無數(shù)星球間傳遞機密的使命,卻被命令“永遠不得與其他信使接觸”。信息成了被孤立的粒子,意義被封鎖于制度的真空之中。故事結(jié)尾,主人公的妻子自揭是“瓦剛星間諜”,那句“冷戰(zhàn)還在繼續(xù)”,如冰冷的回聲,瞬間湮沒了所有對和平的渴望,也將人類溝通的幻象徹底撕碎。在《無名鏈接》中,網(wǎng)絡(luò)偶像高德死后仍被十三億“信徒”朝拜,虛擬神界盛極一時。而他最常訪問的“無名”網(wǎng)站,“沒有任何圖像和文字……只有無依無托的虛空?!碑斉鹘菍⑦@個“無名”鏈接附到高德的主頁時,神界頃刻崩塌。作品揭示出數(shù)字時代的信仰悖論:越是渴求在虛擬中抵達永恒,人類就越逼近虛無的中心。
在《綠岸山莊》中,韓松以父親的信仰崩塌與弟弟的時空迷失,揭示出意義的坍塌與虛無的顯影。父親從篤信外星文明到意識到“宇宙天生有毛病”,完成了從科學信仰到存在荒誕的轉(zhuǎn)變。弟弟在近光速飛行后歸來,卻發(fā)現(xiàn)世界已成幻境,連現(xiàn)實也如夢。宇宙“像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的隱喻,使人類的理性被自身戳穿,揭示出加繆意義上的荒誕真相?!短映鰬n山》則將這一虛無經(jīng)驗具體化:城市的死寂、佛像的沉默、夫妻的疏離構(gòu)成荒誕劇場。人們試圖逃離,卻始終困在憂山的循環(huán)之中。意義、信仰與情感皆失效,只剩對存在的徒勞堅持。韓松以冷靜的筆觸,讓人類在虛無的凝視中看見自身的脆弱與倔強。
在第三類作品中,韓松將敘事推向宇宙的極境,使“存在”的困局與“自由”的幻象在無垠空間中回響。《沒有答案的航程》是全書中最具加繆氣質(zhì)的一篇:飛船漂行于無盡的虛空,船員們失去方向與信號,卻仍在慣性中繼續(xù)航行。孤獨的生物在幽暗艙室中蘇醒,“透過窗戶能看見室外群星森然密布……它便開始吃那具尸體”,生的沖動與死的絕望在此融為一體。標題中的“沒有答案”正揭示存在主義的終極命題,意義不由外界賜予,而是誕生于持續(xù)追問的行為之中。那艘孤航的飛船正是人類命運的隱喻,在無解的宇宙中,不因希望而前行,只因步履無法停歇。
《宇宙墓碑》進一步擴展了時間與存在的張力。由“宇宙墓碑”與“營墓者手稿”構(gòu)成的雙重敘事,描繪出文明為自身立碑的場景——火星上黑色碑陣如冷鐵般刺破荒原,成為人類自我銘刻的墓志?!胺奖q如雨后春筍一般鉆出地面,有著同一的黑色調(diào)子,煥發(fā)出寒意?!蹦贡仁怯洃?,也是遺忘。在存在主義語境下,象征人類以文字與儀式對抗虛無的徒勞與尊嚴。而《天下之水》則以“水”的母題完成一次哲學反轉(zhuǎn)。酈道元的視角被賦予現(xiàn)代寓意:水既流動又消解,象征個體在宇宙秩序中自我溶解的“柔性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征服,而是順應(yīng)——在流動中與世界共在?!队钪娴谋拘浴方沂玖巳祟愒诤棋钪嬷械墓铝⑴c荒誕。七十億人類因?qū)ψ陨砩畹膮捑爰w離開地球,表面上追求自由,但這種自由不過是對現(xiàn)實困境的逃避。無論是漫長的宇宙旅行,還是周期性文明重建,個體始終無法擺脫存在的空虛。
綜觀全書,韓松以這十四個寓言為基,筑起了一個龐大的“存在恐懼體系”。小說中的荒誕場景與現(xiàn)實交映——地鐵、高齡社會、虛擬鏈接、太空航行,都是我們正在經(jīng)歷或即將面對的處境。韓松的文字之所以驚省人心,在于其揭示了任何未來中人類都無法逃離的“存在困境”。他的恐懼是哲學意義上的恐懼,一種在無限中意識到自身有限的痛感。
韓松拒絕為世界尋找形而上的解釋,而是在意義坍塌后,仍讓人物堅持行動——逃亡、行走、航行、凝視、叛逃,這些動詞貫穿全書。正如加繆所言:“必須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strong>韓松筆下的航行者、地鐵乘客、逃亡者、營墓人,都在周而復始的絕望中保有一種悲壯的尊嚴。明知結(jié)局徒勞,卻仍拒絕停下。這種“在荒誕中堅持”的姿態(tài),是存在主義的核心倫理。韓松以文學形式,賦予這種哲學以東方的體溫。與西方存在主義不同,韓松并非徹底否定意義,而是在虛無之中尋找柔性的和解。在《天下之水》《綠岸山莊》等篇中,人類精神在幻覺與自然之間重獲平衡——近似莊子“夢蝶”的體悟:當生死、真?zhèn)巍F(xiàn)實與虛幻的界限被打破,存在不再是一種焦慮,而是一種流動的體驗。
在當下中國語境中,《看的恐懼》為科幻文學提供了新的精神維度,讓科幻成為對人類精神命運的審問。韓松以科幻書寫現(xiàn)代人的“存在悲劇”:在信息與速度的洪流中迷失意義,在追求永生的過程中遺忘靈魂,在逃避恐懼的過程中成為恐懼本身。然而,正是通過揭示虛無,他讓我們重新看見存在的力量——唯有直面虛無,方能意識到自身的真實存在。
總的來說,正是多個維度的交織與共振,共同構(gòu)成了韓松科幻小說那種令人過目不忘的獨特氣質(zhì)、思想深度和藝術(shù)魅力,使其成為華語科幻世界中一座難以復制又極具價值的“三維”高峰。
“看韓松這一本就夠了!”
↑點擊入手↑
從“看的恐懼”這一底層線索出發(fā)
深入韓松的科幻宇宙
相關(guān)書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