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電信翼支付套路消費者,誘導用戶辦理網貸業(yè)務一事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
此前新華社、人民日報先后發(fā)文痛斥,言辭激烈,而這兩天,部分行業(yè)媒體也對此發(fā)聲,比如,今天某頭部行業(yè)自媒體以“爆料”的方式講述了廈門電信假冒客戶身份辦理橙分期,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了填寫資料、簽名授權、領取手機在內的所有全部流程,對用戶的征信和資產等個人權益造成了嚴重的侵害。
該媒體直言,這是一次徹底跨越底線,有可能摧毀中國電信用戶信任根基的瘋狂作案。
其實,我對運營商的營銷服務體系也是頗有微詞的,我也曾經在廣州某家營業(yè)廳鬧得頗不愉快,甚至導致我產生一定程度的營業(yè)廳恐懼癥,能不去則不去。但這并沒有讓我對運營商的誠信體系產生懷疑,因為我知道,問題出在人身上,而非組織、機制、流程身上。
具體到這次事件,我還是認為媒體在曝光相關事件、在發(fā)揮監(jiān)督職能的時候,要把人的問題和組織的問題分開,不能因為個別人的行為,把組織也一打死。
棒子
從媒體曝光的廈門電信冒客戶身份辦理橙分期的事件本身來看,很顯然是人的問題,是一個缺乏職業(yè)道德甚至違法相關法律的工作人員采取了一些非法手段去欺騙了客戶,導致客戶權益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該名工作人員欺騙的不光是客戶,他欺騙的還有組織,也就是他的單位。不光客戶的權益受到了侵害,運營商的權益也受到了侵害——客戶一旦違約,就會形成爛賬。更別說如今引發(fā)了輿情,企業(yè)品牌肯定也受到了嚴重損傷。
那在這件事情上,組織有沒有錯呢?或者準備來說,運營商企業(yè)有沒有在機制上、業(yè)務流程上、合同文本上故意“設坑”來坑害客戶呢?從媒體還原的事件過程來看,以上都沒有,機制是健全的,業(yè)務流程也是合規(guī)的,合同文本也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所以,站在法理的角度,運營商在這件事情上沒有明顯的問題,至少不違法。
當然,運營商企業(yè)肯定是有責任的,比如,對工作人員提交材料的真實性的審核監(jiān)督責任,比如,運營商過于嚴苛的考核方式迫使員工鋌而走險以造假的方式來完成業(yè)務指標,這些都是運營商企業(yè)需要反思的問題,但我認為這屬于情理的問題,而非大部分媒體強調的法理問題。
其實這件事情跟此前引發(fā)熱議的國有銀行的客戶經理通過做假賬方式盜取客戶存款的事件頗有相似之處,而在這類案件的法院判決中,銀行需要承擔的責任一般比較小,甚至不承擔責任,因為這更多的是人的問題,而非組織的問題。
按照當前的輿論情勢,運營商肯定將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可以預料三大運營商相關的金融業(yè)務將很快被叫停,甚至將觸發(fā)更大范圍內的整治整改,運營商可能將迎來一個不小的難關。
我認為,這對于正常合規(guī)地推廣金融業(yè)務的其他運營商工作人員來說,這并不公平;對于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去推廣相關業(yè)務的運營商企業(yè)來說,也并不公平。
我還是認為,媒體發(fā)揮監(jiān)督應該是立足于讓事情變得更好,而非一味地口誅筆伐、無限擴大、以求置之死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