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城是座
大巴扎
▲喀什古城彩虹巷 圖源:視覺中國
我在喀什城的日子,逛巴扎是每天必做的功課。
巴扎就是集市的意思。新疆乃至中西亞各地區(qū)傳統(tǒng)的集市都叫作巴扎,居民們在巴扎上買賣果蔬、土產(chǎn)、手工制品等等,互通有無。
說喀什是“巴扎王國“絕不為過。大到一座由眾多巴扎街組成的古城,小到一個村鎮(zhèn)的小巴扎。不同的巴扎,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風格,形形色色的巴扎構成了喀什層次豐富、多元包容的巴扎經(jīng)濟。
▲喀什古城 圖源:視覺中國
1
最適合閑逛的喀什古城
數(shù)千年來,在濃郁的商業(yè)氣氛中,喀什人不知不覺將一座老城建成了一座大巴扎,城里的每條街巷都自然分類,鐵器、金銀器、木器、花帽、樂器、地毯、面粉谷物,不一而足。
因為老城也是他們居住生活的場所,所以很多以手工藝為生的匠人們,一邊生產(chǎn)制造,一邊展示售賣,這是喀什手藝人們千百年來的傳統(tǒng)謀生方式。
為什么說這里適合閑逛?是因為它值得玩賞的因素太多了,從制作到出品,這就是一個天然的維吾爾手工藝展示陳列館,很多作品都堪稱藝術品。
▲喀什噶爾古城 圖源:視覺中國
喀什老城本身就是由各種巴扎街巷組成的,鐵匠巴扎、維藥巴扎、花盆巴扎、帽子巴扎、棉花巴扎、玉米巴扎、菜巴扎、工藝品與古董巴扎、金器巴扎、木器巴扎、美食巴扎,這些巴扎似乎永遠也逛不完,逛不夠。
這里的手工業(yè)大約在喀喇汗王朝時期(840~1212),就已經(jīng)形成一巷一品、一村一品、一市一品的集約化生產(chǎn)與銷售形式。到葉爾羌汗國時期(1514~1680),先進的分工專業(yè)化和雇傭關系的法制化,又進一步調(diào)動了手工業(yè)者生產(chǎn)的積極性,至1759年清朝平定“大小霍加之亂",喀什一帶的手工業(yè),其門類、品種、技藝、規(guī)模達到空前程度,清朝福慶曾在《異域竹枝詞》中這樣描述:“金銀絲氈、五色之毯、鏤金攻玉、鑿銅鑲嵌,尤不精巧?!?/p>
▲喀什手工業(yè)市集 圖源:視覺中國
喀什的地理位置早巳使它成為古絲綢之路上商旅休整、貨物中轉的最佳節(jié)點,而綠洲農(nóng)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又為這里手工業(yè)的興盛提供了條件,手工業(yè)興盛則促進了喀什噶爾商貿(mào)的發(fā)展。
我們來來回回經(jīng)過得最多的是賣陶器的花盆巴扎,因為它就在古城的出入口處??κ采帘榈兀〔姆奖?,這里的土陶手工業(yè)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xiàn),陶器造型古樸,器物上的彩繪圖案精美,極富韻律感。
讓我頗感奇異的是,這門古老的手藝一直是以口頭方式傳承,并沒有文字記錄,沒有圖紙,也沒有任何模板,工具也極簡單?;ㄅ璋驮€有一個土陶展覽館,里面有好多水壺花罐的造型,看上去好像天方夜譚里的魔瓶。
▲花盆巴扎 圖源:視覺中國
我貿(mào)然闖進的那個鐵匠作坊,就在老城的阿熱亞路。喀什噶爾的鐵器制造業(yè)在千年以前的喀喇汗王朝時期就已發(fā)達起來,那時候,這里緊鄰王宮的"喀日克大門”(打靶之門),王朝士兵經(jīng)常列隊出操,軍隊的一些兵器修理作坊也多設在這一帶或者附近地方,久而久之,這一帶就逐漸演變成了傳統(tǒng)的民族手工業(yè)鐵器制作聚集之地。
整條阿熱亞路有為數(shù)不少的鐵匠鋪,打鐵匠的火爐,成排地擺在路邊,熔爐左邊是待熔化的各種家用鐵器,右邊是剛鍛造出來的刀劍戈矛。陽光透過火苗變得縹緲跳躍,就像拍冷兵器時代的片場。古老的制鐵工藝如一幅幅暗色調(diào)油畫在這里呈現(xiàn),鍛鐵、撞槌、打鐵、淬火、磨光,神情專注的打鐵漢……古老與現(xiàn)實碰撞,虛幻與真實交融。
木器巴扎,全可當作免門票的民間手工藝展示現(xiàn)場,沿途看到的全是木質(zhì)的手工藝品,有的店門前懸掛一溜兒的搬面杖、小木勺;有的會將設計獨到、收放自如的木質(zhì)果盤擺在最顯眼的攤面上。
木匠巴扎數(shù)百米的街道兩旁,聚集了幾十家木匠作坊,小小的店鋪屋里,木匠師傅幾乎被埋在木制品中,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耐心細致地打磨、雕刻、上色、繪制,用溫潤的雙手給木件賦予靈魂。在喀什,木作是傳統(tǒng),既是手工藝術,也是世俗生活。
▲樂器巴扎 圖源:視覺中國
來到銅器巴扎的客人,常常會呆呆看著店里的工匠忙活,靜靜地一看半天,也不說話,許是怕打攪師傅的專注。匠人手下是藍色的火焰,銅鍋在爐上淬火,工匠戴著線手套在燙得冒煙的鍋里反復擦拭。這些銅器都是先由銅冷軋成型,然后打磨光亮,再使用凸雕、凹雕、透雕等各種技法,精心雕刻,最后制作出漂亮的成品。
聞到草藥和香料的味道,就知道是到了維藥巴扎。這條巴扎里每家店都出售形形色色的土特產(chǎn)藥物,有的散裝,有的是成品盒裝,大大小小的袋子散發(fā)出不同的香味。
維藥巴扎里還能看到各種茶品,玫瑰茶、水果茶、醫(yī)藥茶,磚茶、調(diào)料花茶,茯磚茶,在喀什人的眼里,它們是藥,也是日常生活中的“茶”。幾千年時光積淀下來的生活之道,自有一通講究。深刻而獨特之美,往往是不動聲色的,就像喀什老人茶碗里裊裊升起的幾縷熱氣。
繼續(xù)走,還有帽子巴扎。這也足以見出花帽在維吾爾族人服飾穿戴中的重要地位。不論男女老少,不分春夏秋冬,他們都喜歡戴一頂精美的小花帽,每逢喜慶佳節(jié)、歌舞盛會,走親訪友的人們更是要挑選心愛的小花帽來裝飾打扮自己,他們把花帽叫做朵帕。走在花帽巴扎中,每一個小店中掛著各式各樣的花帽,男女老幼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款。小小一帽,濃縮了維吾爾族裝飾藝術的精華。
▲喀什市場上出售的維吾爾朵帕帽 圖源:視覺中國
美食巴扎位于歐爾達西克路上,正對艾提尕爾廣場,歐爾達西克維吾爾語意為“宮殿之門”的意思,當?shù)厝撕喎Q為“汗巴扎”(即皇宮巴扎)。此地乃喀什老城各色傳統(tǒng)美食的薈萃之地。
喀什美食的味道是特別的。神秘、奇異和粗獷的制作方法,雜糅著西域香料的天然味道。因為日照溫差等天然條件,這里出產(chǎn)的瓜果本就風味飽滿,簡單食材加上簡單的香料,簡單的制作,風味奇異,滋味十足。這里的整只烤南瓜,口感香糯軟甜,連皮都可以吃,而各種烤蛋,撒上點香料,好吃得讓人不愿想起膽固醇。
▲喀什夜市上的米腸子面肺子 圖源:視覺中國
2
世界上最原生態(tài)的牛羊大巴扎
當你來到位于喀什荒地鄉(xiāng)的牛羊大巴扎,聞到馬蹄騰起的陣陣塵土味道,看到土灰色的背景下一眼望不到頭的羊群、牛群、馬群、駱駝,皆以最原始的方式待價而沽,你會驚奇自己是不是穿越了。
那是一個空曠的大片地盤,牛啊羊啊馬啊驢啊駱駝啊,全都在這里匯集,牛馬嘶啼,塵土飛揚,氣味濃郁,場面蔚為壯觀。牛市里除了肉牛、種牛、牛犢,還有大量的奶牛。各種動物群里,最聽話的是羊群,整齊劃一,一水兒的頭朝里、圓屁股朝外,連間距都一樣,乖得不得了的樣子,走近細看,才發(fā)現(xiàn)他們?nèi)潜灰桓K捆縛著,互相牽扯,動彈不得。
▲喀什牛羊巴扎 圖源:視覺中國
從早到晚,巴扎人車不斷,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有小范圍內(nèi)引起圍觀的,那通常是買賣雙方在討價還價,這是大家的樂趣所在,買賣的人興致勃勃,圍觀的人興趣盎然。甚至有一句笑語流傳,說這里的人如果一天沒賣出東西,他可以將自己左口袋的東西賣給右口袋。
這里還有很多動物配件配售,繩索、鈴鐺、鐵掌環(huán)、鐵鏈、脖圈等等。你還可以在這里給自已訂制一個配件,比如現(xiàn)劃牛皮現(xiàn)場打孔,制出一條如假包換的牛皮腰帶!
3
探尋古老的巴扎王國
在巴扎這種露天集市里,萬物可都是可感、自然、真實、敞亮的。價格親民,四周彌漫著隨性自在的氣氛,這才是最適合閑逛和放松的場所。
喀什有句俗語,“一人買東西,千人看東西”,就是說在巴扎里隨便逛逛的人很多,人們不是非有什么必買之物才去,大家都喜歡在巴扎里流連。
巴扎之制古已有之。而以喀什的集市記錄最為古老。喀什留在歷史文獻里的首條記錄,出現(xiàn)在2100年前,“有市列”赫然呈現(xiàn)其中:
疏勒國,王治疏勒城,去長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戶千五百一十,口萬八千六百四十七,勝兵二千人。疏勒侯、擊胡侯、輔國侯、都尉、左右將、左右騎君、左右譯長各一人。東至都護冶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車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漢書·西域傳》
疏勒城正是今天的喀什城?!稘h書·西域傳》是根據(jù)張騫兩次去往西域對天山南北諸國的描述所作的記錄,可見在西域三十六國之中,疏勒國的繁華市井令張騫印象深刻。
在海運還未被開發(fā)之前,喀什處于古代東西方交通要道的中樞位置。古絲綢之路從這里通向中西亞的撒馬爾罕、喀布爾、德黑蘭、巴格達、大馬士革以及印度諸城乃至歐洲等地。
作為古絲路南北兩路的交匯點、東西方交融的第一個十字路口,絲路上東去西來的商人、使節(jié)、僧侶各色人等,都會在這里停留、休整,自然而然地在這里形成了商品集散、中轉之地。所有的十字路口都是天然的商貿(mào)之地,經(jīng)商的黃金地段。
在千年積淀的經(jīng)商氛圍中,這里的人以經(jīng)商為生存之道,會做生意愛做生意,從骨子里崇商、重商,認為經(jīng)商是他們最好的職業(yè)。如果一個人能在喀什城里開上一家店鋪,那幾乎等同于成功人士,這既能給他們賦予商人的身份,也能給家族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
喀什以往的巴扎,承載了很多社會責任,尤其是沒有學校教育的年代,巴扎更是起到了社會教化的作用。這邊的孩子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逛巴扎,年輕人在巴扎里結識朋友,增長見識,汲取教訓,積累經(jīng)驗。
喀什本地流傳的一些諺語,比如“逛巴扎要避讓,說話要恭維”“頑固者靠巴扎調(diào)教”“沒見過巴扎的人會賠光本錢”等,在巴扎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巴扎幾乎相當于一所社會學校。有時候巴扎又像一個成年人的俱樂部,他們來巴扎會見朋友和熟人,打聽各種八卦消息,并享受這種氛圍帶給他們的樂趣。
可以說巴扎在喀什人的一生中,是除了清真寺、家庭之外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巴扎既為他們?nèi)粘I钐峁┪镔|(zhì)交換的場所,也是他們的精神世界。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田宗偉 吳冠宇
美編:韓丹煬
校對:段海英
審核:任 紅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1年第7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