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行走,經(jīng)常會與書院邂逅,尤其是在江西、湖南一帶,這個歷史上曾是書院最多的區(qū)域內(nèi),幾乎每個縣都有書院遺存,在那里訴說著各朝代相關文化名人的故事。看得多了,也聽得多了,就越來越想寫一寫關于書院的話題。
◎石鼓書院正門:石鼓書院位于今湖南衡陽市石鼓區(qū)青草橋盡頭的石鼓公園左側,也是我們走訪的書院中所處位置最好的,依山環(huán)水,背靠石鼓山,左側湘江、后面耒江、右側湘江支流蒸江、三江匯流,遠處望去,像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堡。石鼓書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北宋初年,朝廷兩次賜“石鼓書院”敕額,由于朱熹、文天祥、王夫之等接踵至此而盛名不衰。
◎石鼓書院石鼓:石鼓書院當然不能少了石鼓?,F(xiàn)在我們看到的石鼓為1965年陶鑄首倡鑿制,當然是敲不響的鼓了。據(jù)導游講,唐朝黃巢起義以前的石鼓山上曾有一面石鼓,高六尺,叩之聲聞數(shù)十里。
◎石鼓書院禹王碑亭:始入書院,走進長廊看到的就是禹王碑亭。禹碑亭亭柱上題著一副對聯(lián):“蝌蚪成點通,天地衍大文”,此聯(lián)為我國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史穆所題,在碑亭中央放置著禹王碑。碑文字體奇古,似蜷身蝌蚪,刻的是無人認識的文字,據(jù)說是上古時代的蝌蚪文,相傳為大禹治水時刻于衡山。從兩晉時期起,就不斷有人前往南岳尋訪,但都沒有找到。宋代朱熹、張栻游南岳,遍尋禹碑未得,朱熹去世后,與其同時代的張世南在著作《游宦紀聞》中記述了蜀人何致游南岳時找到了禹碑,隨即照原樣拓了兩份,來到長沙,將其中一份摹刻在岳麓山頂一巨石上。1581年(明萬歷九年),湖廣學政副使管大勛把從岳麓山摹下的禹碑碑文拓本翻刻在石鼓書院內(nèi),并造亭護碑,為禹碑亭。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重刻了石鼓書院已損毀的禹碑,1944年時被日軍炸毀,殘碑沉于湘江,20世紀50年代被打撈,“文革”時再度被毀,現(xiàn)在的禹碑是新刻的。在文物保護界,禹王碑與黃帝陵、炎帝陵同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
◎岳麓書院內(nèi)景:岳麓書院內(nèi)的池塘旁古樹參天,流水潺潺,頗有田園野趣。
◎岳麓書院講堂右側書院學規(guī)牌:掛在講堂的左側,上面是岳麓書院的學規(guī),相當于現(xiàn)在的學生日常規(guī)范。內(nèi)容為:時常省問父母;朔望恭謁圣賢;氣習名矯偏處;舉止整齊嚴肅;服食宜從儉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齒序;痛戒訐短毀長;損友必須拒絕;不可閑談廢時;日講經(jīng)書三起;日看綱目數(shù)頁;通曉時務物理;參讀古文詩賦;讀書必須過筆;會課按時蚤完;夜讀仍戒晏起;疑誤定要力爭。今譯就是“經(jīng)??赐改?;初一、十五拜謁先賢;改正不良習氣;舉止行為嚴肅;吃飯穿衣儉樸;不要干預外事;行坐長幼有序;切勿詆毀他人;不交損友”;“不要閑談浪費時間;每日講經(jīng)三次;每天看書目概要;關心時務;多讀古文詩賦;博聞強記等”。
◎岳麓書院講堂:講堂又稱“靜堂”或“忠、孝、廉、節(jié)”堂,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講堂是清朝遺存下來的。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上面擺著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栻和朱熹兩位論講于壇上而設的,表示兩位大師平起平坐,不分秋色。傳說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聽講的人數(shù)達數(shù)千,就連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想必是后人的夸張之詞。
◎岳麓書院時務軒:19世紀末期的維新變法時期,在譚嗣同推動下,湖南巡撫陳寶箴設立時務堂,梁啟超在此講學、宣傳變法。蔡鍔、楊樹達等都在此聽課學習。戊戌變法失敗后,時務堂停辦,并隨后改為求實學院,1902年改為湖南大學堂,1903年,時務堂并入了岳麓書院,抗戰(zhàn)時毀于戰(zhàn)火。目前我們看到的時務軒是1994年為了紀念維新運動而新建的。因為要省地,時務軒只是靠著書院圍墻的一溜軒廊而已,但已足以表達書院曾參與戊戌變法的往事了。
◎岳麓書院正門:岳麓書院內(nèi)有個書店,我們?nèi)r正趕上書店在進貨,由于汽車開不進去,只能由工人將書挑進去,拍下這張照片時,我們依稀看到了古代往書院里運書的情景。
◎岳麓書院百泉軒:百泉軒是書院歷代山長的住所,但目前這幢建筑只是具有象征意義的“道具”,從這面看是百泉軒,從另一面看則是另一幢建筑,這是為了節(jié)省空間,更全面地反映書院的內(nèi)容。
◎岳麓書院赫曦臺: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赫曦臺是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修繕后的?!昂贞亍钡囊馑际牵杭t紅的太陽升起來了。據(jù)導游講,當年朱熹從福建的崇安來到長沙岳麓書院講學,在長沙停留了兩個多月,清晨時,朱熹常常和張栻一起登岳麓山頂看日出,每當見到萬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陽中的時候,便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將他們觀日出的這個地方定名為“赫曦”。現(xiàn)在這個建筑其實是清代修建的一座戲臺,由此可以推測,當時的書院如中國大多數(shù)的寺廟一樣,前面建有戲臺,以便在開廟會之類的集市活動時演戲用。其實中國古代的很多寺廟和書院,并不是遠離鬧市的清修之所,而是紅塵深處聚集俗眾的公共集會場所,不能太偏僻,也不能不提供廣大群眾普遍可以接受的文化生活,比如演戲之類的娛樂活動。
◎城南書院:城南書院是已消失書院的代表,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由張浚、張栻父子創(chuàng)建,城南書院因張栻主持和朱熹前來講學而出名,張栻去世后,迅速衰敗,古代的建筑蕩然無存。民國初年在其舊址上建立起湖南省第一師范,是毛澤東、蔡和森的母校,建筑為日本風格,不幸抗日戰(zhàn)爭時毀于戰(zhàn)火,眼前的這座建筑是1967年依照當時風格重建的。
◎水井:整個第一師范中,只有這口水井是當時舊物,可以想象一座不到百年的學校校舍都未曾保存下來,何況所謂千年書院呢!
◎應天書院書院正門:應天書院位于河南商丘,商丘是北宋時的“南京”,即南部的備用首都,后來稱為歸德府,現(xiàn)在保留著清末完整的古街道和城墻,很像山西的平遙古城。穿過狹窄的歸德府古城街道,再朝東南看去,就能望見書院的相關建筑了。應天書院為五代后晉時開辦,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宋仁宗于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jiān),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重要的官方學校之一?,F(xiàn)在的書院是2007年重新修建的,還沒有完全建好,據(jù)導游介紹,書院完全建好后,其北門可以接到商丘古城南門。
◎橫渠書院:位于陜西眉縣的橫渠鎮(zhèn),北宋思想家“關學”的代表人物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后,便按照自己的興趣在此設館興教。在此處,張載還進行過井田制的實驗,組織民兵演習,準備參與對西夏的戰(zhàn)爭。他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后世許多知識分子的座右銘。
◎橫渠書院內(nèi)傳為張載親手所植松柏
◎南昌豫章書院舊址:豫章書院舊址位于南昌市西湖區(qū)東書院街8號,清代稱為江西四大書院之首。今天是南昌市第十八中學,以培養(yǎng)藝術類學生見長。書院的古建筑已經(jīng)全部不存在了,只有學校門旁的墻上的這塊牌子還能提醒人們這曾是江西的第一大書院。據(jù)門口的保安介紹,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這里曾是共產(chǎn)主義勞動大學的校址,后來才改為第十八中學的。當時還有古建筑存在,好像是一個戲院式的格局,校長在戲臺上辦公,普遍教師在戲臺下辦公。大約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拆除的。
◎東林書院石牌坊:東林書院 位于今江蘇省無錫市解放東路867號,書院創(chuàng)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當時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無錫顧憲成任吏部文選司郎中,時逢首輔王錫爵年老引退,明神宗便命吏部推選能夠勝任的官員名單。不料,顧憲成與吏部尚書陳有年等合擬的七人都是神宗所厭惡的,神宗便指責吏部有“徇私”行為,把顧憲成革職。于是,顧憲成回到故里,開始居家講學。1604年,在顧憲成與高攀龍等人與鄉(xiāng)紳的共同努力下,于楊時講學原址興復修建了東林學院。此后,東林書院因士林領袖顧憲成等人講學、議政而名聲大噪。1610年,朝廷因東林官員李三才能否入閣發(fā)生了激烈的黨爭。御史徐兆奎攻擊朝廷內(nèi)有官員與削職為民的顧憲成攪在一起,結成“東林黨”,而作為其主要活動基地的東林書院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政治會所。到了明熹宗天啟后期,特別是魏忠賢掌權后,東林黨人與閹黨集團之間因朝政爭論相互攻擊達到公開不可調(diào)和地步,魏忠賢開始全面打擊東林黨人,1625年8月,朝廷開始詔毀天下書院,12月,全國頒示《東林黨人榜》,逮捕大批東林黨人士,1626,東林書院被禁毀。明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后,懲處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并修復了東林書院。我們今天看到的東林書院是經(jīng)2002年全面修復后的。
◎東林書院依庸堂:東林黨人的一副對聯(lián)廣為人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lián)現(xiàn)在懸于東林書院的依庸堂內(nèi),為顧憲成所撰,由現(xiàn)代著名學者廖沫沙所書。
◎關中書院正門:是北方書院的代表之一,坐落于今西安書院門里。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工部尚書、著名學者、御史馮從吾因上書批評神宗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被罷官,歸里后,在長安寶慶寺講學。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陜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將寶慶寺東小悉園處建成書院供馮從吾講學,即關中書院。關中書院和東林書院的性質(zhì)差不多,不但講學,也參議朝政。1626年,朝政把持者魏忠賢等開始禁毀書院,明熹宗下旨“一切書院俱著拆毀”,十二月關中書院被毀。后來重修,康熙三年(1664年)并被收為官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關中書院改建為陜西省師范大學堂,當時成為西北的最高學府,民國時改為省立師范學校。今天為西安文理學院所在地。
◎書院門:書院門是今天西安市南門內(nèi)的一條街道名稱,其名即來自于街內(nèi)的關中書院?,F(xiàn)在是仿古一條街,570多米長的街道,集中了上百家專營筆墨紙硯和古董的店鋪。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九江市星子縣內(nèi),緊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縣城9公里,傳為唐朝李渤所創(chuàng)。1179年,知南康軍的朱熹到任后予以重修;次年,書院修成并開館講學,白鹿洞書院揚名國內(nèi),朱熹離任后衰敗。事實上,沒有一所古代書院是連續(xù)辦下來的。
◎白鹿洞書院的朱熹塑像
◎白鹿洞書院的白鹿:傳說當年的李渤曾在此養(yǎng)一只白鹿,紙筆墨用完了,就派白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買,鹿角上掛著一個小籃子,文具店老板認識這只白鹿,便將文具放入籃中,交其帶給主人,白鹿洞的命名也因此而來。眼前這兩只白鹿是書院從地中海地區(qū)買來的,游人要再花兩塊錢才能參觀。據(jù)說目前只有地中海地區(qū)才產(chǎn)白鹿,那么,不知古代中國的白鹿是傳說呢,還是確有其物。
◎鵝湖書院正門:鵝湖書院位于今江西上饒市鉛山縣鵝湖鎮(zhèn),具體位于原鵝湖寺西側,距縣城10公里左右。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兩次“鵝湖之會”在鵝湖寺舉行:第一次是朱熹和陸九淵的哲學辯論;第二次是辛棄疾與陳亮縱論統(tǒng)一天下大業(yè)。后人為了紀念朱熹和陸九淵的這次“鵝湖之會”而建立起了書院,叫“文宗書院”,正式命名“鵝湖書院”是在明朝。此后,書院經(jīng)多次重修,2006年,書院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筑,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狐貍精的傳說:據(jù)說鵝湖書院后面的一座小山上,有座狐貍精的墓。相傳朱熹在此講學時,與附近一個狐貍精生情相戀了,后來聽了山里老和尚的指點,殺死了狐貍精,朱熹非常的傷心和后悔,把他的狐貍精夫人埋在了后山上,并修了一個小廟,被人們稱為“狐貍洞”。據(jù)鵝湖書院管理處王忠強副主任講,現(xiàn)在凡是有朱熹紀念館的地方,也會有狐貍精墓。我們揣測,這可能是某些后人看不慣朱熹的道學立場,編撰的諷刺段子。
◎鵝湖書院狀元橋:位于泮池上面的石拱橋,古韻悠長,仿佛穿越了歷史時空…
◎醴陵淥江書院:淥江在湖南株洲醴陵市,始建于北宋,正式命名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今天位于醴陵縣教師進修學校院內(nèi)。該院另有教學樓,有一個高考補習班的學生在里面上課,不知是否也該稱為“千年補習班”。
◎疊山書院:疊山書院坐落在在今江西上饒市弋陽城東,濱臨信江,始建于元朝延祐四年(1317年),是當?shù)厝嗣駷榱思o念南宋著名抗元愛國詩人謝枋得(號疊山)而建造的。清朝為官學,清末改為弋陽高等小學,革命志士方志敏、邵式平等于1916年到1919年間在此就讀。疊山書院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大門高懸“疊山書院”匾額,據(jù)說是林則徐來此瞻仰時留下的手跡。
◎信江書院全景:信江書院位于上饒市區(qū)信江南岸的南屏山北麓,書院在清初原為義學,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始稱信江書院。信江書院是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也是清代官方化學校的重要代表。因年代較遠,幾經(jīng)戰(zhàn)火,信江書院大部損毀,目前正在大規(guī)模的重修中。
◎白鷺洲書院:位于江西吉安市區(qū)東部,贛江中雙水夾流之中的三角洲上,1241年吉州知府的江萬里創(chuàng)建。因朱熹曾來講學而聞名。近年,書院的兩座主體建筑風月?lián)Ш驮普麻w已整修一新。
李尋、楚喬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國地理》《中國白酒通解》《中國白酒配餐學》已經(jīng)全部出齊,可登錄“李尋的酒吧”公眾號商城選擇購買(,或者掃下面李尋老師助理朱劍、童康育的二維碼聯(lián)系進行購買,三本合一同時購買有優(yōu)惠!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圖書簡介
《中國白酒配餐學》圍繞“中國白酒配餐基本原理”“為酒選菜”“為菜選酒”三大主題的四十二個知識點,同步于國際餐酒搭配理論,以先進的食品科學為基礎,通俗生動地講解全國23個菜系餐酒搭配的實用案例;填補了中國白酒與美食搭配領域研究的空白,可作為廣大白酒營銷人員、餐廳主理人員拓展業(yè)務范圍、提高業(yè)務水平的“教科書”,以及廣大白酒與美食愛好者提升生活品質(zhì)的餐飲美學讀物。
《酒的中國地理——尋訪佳釀生成的時空奧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深受廣大讀者及白酒愛好者的關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書以文化地理為引導,一方面,沿大運河和諸多古道做空間分布的大線索梳理;另一方面,從文化認知的角度切入解讀,全面探尋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歷史文化。全書內(nèi)容豐富,具趣味性、知識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實感受。
《中國白酒通解》對中國白酒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專業(yè)、細致的解讀,涵蓋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內(nèi)容:中國白酒是什么;中國傳統(tǒng)白酒工藝詳解;簡說酒精;新技術、新工藝、新型白酒;中國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條件、工藝、風味、品鑒;白酒市場解剖;李尋白酒品評法——供選酒師和消費者使用的白酒品評法。作者親自走訪了數(shù)百個白酒廠,通過艱辛的田野調(diào)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全書資料豐富,見解獨特,思想深刻,總結性和開創(chuàng)性兼具。同時,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各領域人士閱讀,尤其是白酒釀造、經(jīng)銷、收藏品鑒人士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