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建立的秘密立儲制度,其他朝代之所以沒出現(xiàn)過,不是沒有聰明人想不出來,而是達不到使用條件,想用也用不了,只會適得其反。而且相對來說,秘密立儲制度更適合清朝,嫡長子繼承制度則是更適合其他朝代。
首先我們來看看,秘密立儲制度的最大特點是由皇帝全權(quán)決定儲君人選,不受任何人或任何勢力的干擾。
光是這點清朝之前的朝代,除了同樣君權(quán)高度集中的明朝,基本上都做不到,因為這需要皇帝擁有絕對的權(quán)力,清朝身為君權(quán)高度集中,再準確來說是君權(quán)最為集中的朝代,雍正帝又是一位標志性皇帝,他繞過內(nèi)閣,成立皇帝個人秘書機構(gòu)之軍機處,將行政決策權(quán)徹底集中在自己手中,使得皇權(quán)達到巔峰,所以他是完全有條件做到的。
在君權(quán)并不集中的朝代,皇帝在選擇儲君方面,不可能不受任何大臣或任何勢力的影響,只有選擇的儲君讓主要大臣或勢力滿意了,那么儲君才可以坐穩(wěn)儲位,并且順利繼承皇位。
像英明決斷如唐太宗李世民都要與其他大臣共同謀定儲君人選,當時他有意立晉王李治,正好長孫無忌等大臣也支持李治,才定了李治的儲君之位。等到唐高宗李治繼位以后,在最初也是受制于舅舅長孫無忌,想要廢王皇后再立武則天,都是慢慢掌握朝政之后才開始,即使如此都要征得長孫無忌的同意,長孫無忌不同意以后,才開始強行進行廢立之事,并借此將一直掣肘他的長孫無忌貶官。
如果唐太宗李世民只憑個人喜好,不與其他大臣商議,選擇自己看好的皇子,密定儲君的話,沒有使得心目中的儲君獲得主要大臣或者勢力的支持,那么等到皇帝駕崩,其他大臣或其他勢力有著自己支持的皇子,自然會想辦法修改密旨,將自己支持的人推上去,到時候老皇帝心中的皇位繼承人能不能活下來都不好說。
所以其他朝代的皇帝不是不想一個人定了儲君,是做不到啊,如果真那樣做,就會遭到反噬。如果新的儲君各方勢力不認可,不支持,那肯定坐不穩(wěn)皇位,所以皇帝要綜合考慮,最起碼立一個與各方勢力無仇無怨的皇子,然后再通過讓儲君處理政務(wù),籠絡(luò)大臣,并且聯(lián)姻等行為,才能使得儲君坐穩(wěn)儲位,并且順利繼位。
也就是同為君權(quán)高度集中的明朝,有一定可能進行秘密立儲制度,但嫡長子繼承制更適合明朝。
明朝對于嫡長子繼承制度的應(yīng)用可以說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首先明朝一直堅持嫡長子繼承制,給予儲君的權(quán)力并不大,并且搭配皇子成年之后就藩地方,使得太子威脅不到皇帝,皇子之間也不至于出現(xiàn)奪嫡之事。
當然嫡長子繼承制的局限性是只能按照順序選擇繼承人,繼承人有沒有能力并不重要,還好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以后,之后發(fā)展出內(nèi)閣,再然后是制約內(nèi)閣的司禮監(jiān)出現(xiàn),兩者互相制衡,共同處理政務(wù),皇帝如果不想親力親為了,只需要把握大方向也可以,如此格局之下對于皇帝的個人能力要求倒也并不是太高。
可以說秘密立儲制度,就是君權(quán)高度集中之下的衍生物,君權(quán)不集中,皇帝在制度上做不到真正的大權(quán)獨攬,這樣做就是自取其辱。只有君權(quán)高度集中,皇帝才敢才能這樣做。
這也為皇帝與儲君的相處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在古代皇帝和儲君的關(guān)系其實很敏感的,儲君身為下一任皇帝,身邊自然難免形成一個勢力集團,并且很容易威脅到皇帝,時間一長,雙方矛盾自然越來越大,甚至?xí)茨砍沙?。諸如漢武帝與戾太子劉據(jù),康熙帝與廢太子胤礽。
這時候秘密立儲制度的另一個好處就顯示出來了,因為是密定儲君,皇帝對于儲君是暗中觀察和培養(yǎng),所以皇子們只要有心皇位,都會好好表現(xiàn),至于密定的儲君,因為沒有太子名份,沒有自己的東宮體系,根本威脅不到皇帝,自然也不存在皇帝與儲君出現(xiàn)矛盾之事。
同時為什么說秘密立儲制度更適合清朝呢,這還得從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說起。
九子奪嫡之所以爆發(fā),一方面是前文說的皇帝與儲君的矛盾,隨著太子胤礽勢力越來越大,威脅到康熙帝,雙方矛盾越來越大,因此太子胤礽被兩立兩廢,其他皇子見到有機會,自然想爭取儲位。
另一方面清朝不同于其他朝代,它的八旗制度其實是一種獨特的軍國民體制,一開始在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是八家分權(quán)的格局,直到清太宗皇太極時代才開始一家集權(quán),雖然之后歷代皇帝一直打壓八家分權(quán),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形成天子自將三旗,是為上三旗,其余五旗為下五旗,一開始由諸王貝勒掌控,隨著八旗國家行政化,不再由諸王貝勒掌控,而是由朝廷派遣都統(tǒng)掌管。
但開國的八家分權(quán)基因依舊存在于八旗,因此到了康熙帝時代,嘗試用嫡長子繼承制,立嫡次子胤礽(嫡長子早夭,胤礽就是實際上的嫡長子)為儲君時,下五旗的臣民并不是那么支持太子胤礽,認為他只能代表上三旗的利益,并不能代表下五旗的利益。
等到其他皇子成年,康熙帝為了制衡太子胤礽,將他們封爵,并且給予下五旗屬民,本就不怎么認可嫡長子繼承制度的下五旗臣民,馬上根據(jù)傳統(tǒng)習(xí)俗,認為封入他們所在之旗的皇子同樣擁有繼承皇位的權(quán)力,是大力支持皇子奪嫡,因此九子奪嫡是愈演愈烈。
關(guān)于從八家分權(quán)到一家集權(quán)這點在我的新書中有詳細描述和分析,大約一個月以后出版,到時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在這里就大概說說。
正因為如此,所以雍正帝繼位以后,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是為了以防萬一,畢竟反動派勢力太大,先秘密立一個繼承人,也是為了避免九子奪嫡再現(xiàn),同時如同明朝嫡長子繼承制度之下,皇子成年就要到地方就藩一般,雍正帝時期,皇子的參政空間大幅度下降,與康熙年間是截然不同,到了乾隆帝時期,更是進一步限制皇子,皇子沒有什么參政空間,最多安排一些派遣性事務(wù),并且禁止皇子與大臣結(jié)交,如此一來,皇子沒有權(quán)力,便形成不了勢力集團,也沒有明定儲君,不會形成下五旗與上三旗的對抗,也無法威脅到皇權(quán)。
等到乾隆帝時,感覺秘密立儲制度還挺好,可以擇賢而立,同時因為當時皇帝深受嫡長子繼承制度的影響,也想以嫡子繼承皇位,以秘密立儲制度來看的話,選擇嫡子也行,選擇庶子也行,選擇余地很大,因此就將這個制度固定下來。
這里還有一個好處,那便是秘密立儲的話,皇帝想換儲君,只需要修改一下傳位密旨,根本沒什么難度。如果明立儲君的話,像康熙帝廢太子,遭遇的阻力大,釀成的風波也大。
而且如果儲君早夭的話,再行選擇就行,不至于因為儲君早夭使得天下議論紛紛。像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三年(118年)提及他心目中先后考慮了四位儲君結(jié)果都是早夭或者早逝,分別是嫡長子永璉、嫡次子永綜、皇長子永璜、皇五子永琪,痛苦的說道:“設(shè)如古制之繼建元良,則朕在位而國儲四殞,尚復(fù)成何事體乎?”
如果乾隆帝真的按照古制立了四位儲君,然后或是早夭或是早逝的話,天下輿論洶洶,那對他的打擊肯定大,對于皇權(quán)統(tǒng)治也是極其不利的。
很多對歷史一知半解的人,草論下定義認為秘密立儲制沒用,說道大臣可以根據(jù)皇帝對皇子之間的不同態(tài)度,推測出儲君是誰,既然大家可以猜出來,那么這個制度還有什么用?
固然秘密立儲制度,重要的是保密,清朝皇帝也不可能真的保密到使得大臣猜不出來儲君是誰,多多少少會露出一些痕跡。像嘉慶帝對于皇子時期的道光帝是另眼相看,待遇很高,使得明眼人都知道他就是密定儲君,但整體而言,大臣能不能看出來不重要,重要的是密定的儲君沒有權(quán)力,也不能與大臣結(jié)交,你大臣就是看出來又能如何?
如果妄想與皇子提前結(jié)交,那等待的就是皇帝的嚴懲,皇帝只要能保證儲君不明定,不會因此形成勢力集團威脅到自己,不會因此形成奪嫡之爭那就是贏了,天下不可能沒有不透風的墻,該透一些就透一些。
簡單來說,秘密立儲制度最大的缺點是皇子沒有權(quán)力,沒有參政權(quán),不能具體實踐,所以沒有太多處理政務(wù)的經(jīng)驗,很難出現(xiàn)諸如從九子奪嫡之中殺出一條血路的雍正帝那般的雄猜之主,不過得益于清朝是君權(quán)達至巔峰的朝代,即使密定儲君在皇子時期沒有什么參政經(jīng)驗,沒有形成勢力集團,但只要確定他是皇位繼承人,在皇帝死后,他馬上就可以接管皇權(quán),就可以順利的繼位。
像乾隆帝當了三年多太上皇,嘉慶帝當了三年多兒皇帝,被壓制的沒有實權(quán),沒有形成勢力集團,但乾隆帝一死,皇權(quán)馬上順利傳遞到他手中,他也可以迅速將權(quán)勢滔天的和珅給除掉。
而且因為是密定儲君,所以儲君不會被大眾所廣泛知道和認可,不會像明定儲君那般繼位是水到渠成,因此一般老皇帝不是突然死亡的話,臨死前往往會召集諸王大臣,將傳位密旨出示,讓大家清楚知道誰才是儲君,方便皇位傳遞。
當然如果皇帝是突然死亡的話,那問題也不大,像嘉慶帝就是突然死亡,那樣直接找傳位密旨就行,傳位密旨是一式兩份,一份正大光明匾下,一份皇帝隨身自帶,道光帝就是找到嘉慶帝隨身自帶的傳位密旨,明確儲君身份而繼承皇位。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guān)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