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怕的是什么?有人說是貧窮,有人說是疾病,但更多人會怕 “等”。
等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等一個可能永遠(yuǎn)不會到來的結(jié)果。
古代太子“等待” 格外沉重,他們明明是帝國法定的繼承人,是離權(quán)力巔峰最近的人,卻只能小心翼翼的等。
太子這位置,看似風(fēng)光,實則是個 “燙手山芋”,只因儲君的身份極為”悖論”。
儲君是皇帝指定的繼承人,江山的下一任主人,理論上該參與朝政、熟悉治國,要不然怎么放心將社稷重?fù)?dān)交給你。太平庸,被質(zhì)疑,不類父,不滿意,想換太子。
可是太子又不能真握有實權(quán),畢竟皇帝還在位,你的某些表現(xiàn)會讓皇帝老子不安,會被懷疑 “急于上位”;
對皇帝來說,太子既是兒子,也是 “潛在對手”。皇權(quán)這東西,從來都是排他的,哪怕是親兒子,只要威脅到自己的統(tǒng)治,也會被提防。
老年皇帝尤其敏感,太子身邊聚點大臣、得點民心,在他們眼里都可能是 “逼宮的信號”。
除此之外,太子還是皇子們的 “圍獵目標(biāo)”。儲君之位就一個,其他皇子要是有野心,肯定會盯著太子的位置搞事情。
這樣的事數(shù)不勝數(shù)。
后宮妃子想更進一步,也搞太子。武惠妃想讓兒子李瑁當(dāng)太子,就聯(lián)合李林甫設(shè)計陷害李瑛,把太子拉下馬。
所以呀,一旦到了太子這個尷尬位置上,你能做的只有等,乖乖的等,這也造成了歷史上很多太子一當(dāng)就是幾十年的情況。
今天我們來看看歷史上那些在位時間最長的儲君太子。
1.胤礽(清朝,37年待機):兩立兩廢的“最慘儲君”
前10年,他是“別人家的孩子”——代父祭天、監(jiān)國理政,康熙逢人就夸“此子類我”。
可隨著年齡增長,他開始插手官員任免,甚至私下抱怨“父皇為何總懷疑我”。1708年首次被廢,他瘋癲哭鬧;復(fù)立后變本加厲,1712年再廢,圈禁至死。
2.蕭統(tǒng)(南朝梁)30年待機,早逝的“文學(xué)太子”
梁武帝蕭衍長子,以文采著稱,主持編撰《文選》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詩文總集。
他性格寬厚,因勸阻父親信佛、苛待百姓,逐漸失寵,后因蠟鵝厭禱事件遭父親猜忌。31歲落水染病,英年早逝。
3、劉據(jù)(西漢,32年待機):死于“巫蠱之禍”的仁厚太子
漢武帝嫡長子,7歲被立,性格寬厚,常為百姓輕判死刑。
晚年漢武帝多疑,江充因與太子不和,誣陷他在宮中埋木偶詛咒皇帝。劉據(jù)百口莫辯,起兵殺江充,卻被漢武帝當(dāng)成“謀反”。兵敗后,他不愿被俘自盡,家族被誅,只留一個襁褓中的孫子(后來的漢宣帝)。
4. 李誦(唐朝,26年待機):中風(fēng)后登基的“短命天子”
唐德宗長子,在東宮26年,他目睹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卻只能沉默。登基前一年中風(fēng),口不能言;
805年勉強繼位(唐順宗),立刻重用王叔文改革,卻觸怒宦官和藩鎮(zhèn)。僅7個月后,他被宦官逼迫退位,次年抱憾而終,“永貞革新”成了唐朝最后一次自救嘗試。
5. 朱標(biāo)(明朝,25年待機):早逝引發(fā)“靖難之役”的仁君胚子
朱元璋嫡長子,13歲被立(時朱元璋還是吳王),是老朱最疼的兒子。他他的仁厚性格與朱元璋的嚴(yán)苛形成鮮明對比,曾多次勸阻父親誅殺功臣,勸救過李文忠、宋濂;主持修訂《大明律》,提出“寬刑”理念。
1392年,37歲的他突然病逝,老朱哭到暈厥,從此再沒立過太子,直接傳位給皇太孫朱允炆。
朱標(biāo)未登基去世,卻間接導(dǎo)致“靖難之役”——朱棣以“清君側(cè)”為名,奪了侄子的江山。
6. 劉啟(西漢,24年待機):平穩(wěn)繼位的“文景之治”繼承者
漢文帝劉恒長子,8歲被立,性格溫和,很少惹是生非。唯一波折是“下棋殺人”——與吳王劉濞之子劉賢下棋爭執(zhí),失手打死對方。劉濞懷恨在心,為日后七國之亂埋下隱患。
劉啟繼位后(漢景帝),采納晁錯削藩,又用周亞夫平亂,穩(wěn)住了江山,在位16年,與兒子共創(chuàng)“文景之治”。
7. 李瑛(唐朝,23年待機):被誣陷的悲劇太子
唐玄宗次子,715年被立,母親是趙麗妃。武惠妃受寵后,想讓兒子李瑁當(dāng)太子,聯(lián)合李林甫誣陷李瑛“勾結(jié)邊將謀反”。
唐玄宗不分青紅皂白,一天內(nèi)廢了李瑛、李瑤、李琚三個皇子,全部賜死。31歲暴斃,史稱“一日殺三子”,成為玄宗晚年昏聵的體現(xiàn)。
8. 朱高熾(明朝,21年待機):胖太子的“隱忍逆襲”
明成祖朱棣長子,1404年被立,胖到“騎馬困難”,與朱棣“尚武”風(fēng)格不合。
弟弟朱高煦戰(zhàn)功赫赫,總說“我該當(dāng)太子”。朱高熾默默扛?。褐扉Ρ狈r,他以太子身份監(jiān)國十年,把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條;面對朱高煦的構(gòu)陷,他始終不辯解。
1424年朱棣去世,他繼位(明仁宗),三個月就赦免了建文帝舊臣,推行仁政。雖在位僅10個月,卻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chǔ)。
9. 楊勇(隋朝,20年待機):因“生活奢靡”被廢的“老實人”
隋文帝楊堅長子,581年隋朝建立后被立,早期參與朝政,頗有才干。他喜歡裝飾鎧甲、多納姬妾,被節(jié)儉的楊堅看不順眼;
弟弟楊廣假裝簡樸,甚至在母親獨孤皇后面前“只和蕭妃過日子”,最終楊堅廢了楊勇,立楊廣(隋煬帝)。楊廣登基后被賜死,隋朝二世而亡。
10. 李弘(唐朝,19年待機):英年早逝的“仁孝太子”
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長子,4歲被立,從小被稱為“千年一遇的仁君”。他勸高宗釋放被武則天幽禁的蕭淑妃之女,觸怒母親;隨高宗巡幸洛陽時,突然暴斃(時年23歲)。
史書記載“病逝”,但有傳言是武則天毒殺,畢竟,這個太子的仁孝,與她“掌控權(quán)力”的野心背道而馳。強勢母后,容不下“比自己更仁德”的兒子。
這些太子的超長待機史,實則是一部人性與權(quán)力的壓力測試。成功者寥寥,悲劇者眾多。
皇權(quán)的本質(zhì)是排他的?;实坌枰^承人,但更需要一個“聽話”的繼承人。
因此東宮那道門,既是通往權(quán)力巔峰的階梯,也常常是走向毀滅的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