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咽下最后一口氣,遺詔里寫得清清楚楚: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燕王朱棣從北平往南走,走到淮安就被攔住了。
四年后,他帶著十萬人馬殺回來,侄子朱允炆生死不明,皇位換了主人。
——《壹》——
一場葬禮暴露的危機
朱元璋死的時候,朱棣42歲,這個年紀,正是男人最有野心的時候,他在北平待了二十多年,手底下有八百精兵,跟蒙古人打了無數(shù)場仗。
身上的殺氣,隔著老遠都能聞到,朱允炆21歲。
從小在宮里長大,讀的是四書五經(jīng),見過最兇的場面就是爺爺朱元璋發(fā)脾氣,他身邊站著的人,是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些書生。
這場葬禮,本該是叔侄見面的機會。
但朱元璋早就想到了這一天,他在遺詔里寫得明明白白:所有藩王都不許進京,理由冠冕堂皇,怕路上出事,怕影響朝政,真實原因誰都懂。
朱棣收到消息的時候,已經(jīng)走到淮安。
兵部尚書齊泰拿著遺詔站在城門口,態(tài)度很客氣,話說得很死:太祖有令,請燕王殿下回去,朱棣站在那里,一句話沒說。
史書上記載他"心有余悸",朱元璋的權威,是他這輩子都翻不過去的一堵墻。
他調轉馬頭,往北走,但他心里那把火,已經(jīng)燒起來了,朱允炆登基第一天,就知道麻煩在哪兒,全國二十四個藩王,個個手里有兵。
最強的三個,秦王、晉王、燕王都是能打仗的主。
秦王和晉王已經(jīng)死了,現(xiàn)在只剩朱棣,他問黃子澄:叔叔們要是造反怎么辦?黃子澄的回答很書生氣:藩王手里的兵只夠自守,擋不住朝廷大軍。
這話聽起來有道理,朝廷確實有百萬大軍,藩王最多十萬人。
但黃子澄忘了一件事:打仗不是算術題,朱允炆決定削藩,齊泰的建議是:先削朱棣,理由很簡單:朱棣年長,實力最強,是事實上的諸王之首。
只要拿下他,其他人自然老實,黃子澄不同意。
他的理由是:朱棣沒犯錯,隨便抓他,會讓天下人覺得皇帝不義,應該先拿有把柄的藩王開刀,一個一個來,慢慢磨,兩個人爭了半天。
朱允炆選了黃子澄的方案,不是因為這個方案更好,是因為黃子澄是自己從小到大的老師。
——《貳》——
800人對50萬人
1398年七月,周王朱橚被削,他兒子告發(fā)他謀反,朱允炆派李景隆直接抓人,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1399年四月,一口氣削了三個。
齊王朱榑、代王朱桂被廢為庶人。
湘王朱柏不愿意受這個侮辱,直接舉家自焚,兩個月后,岷王朱楩被廢,發(fā)配漳州,一年時間,五個藩王沒了,朱棣在北平看著這一切。
他沒說話,只是開始裝病,見了朝廷來的人,就瘋瘋癲癲,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但他的護衛(wèi)軍在加緊訓練,軍器在日夜趕制,燕王府的地下室里,堆滿了刀槍,1399年七月初五,北平城起火了,不是真的起火,是朱棣動手了。
他召集了八百個壯士,藏在王府里。
當天夜里,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謝貴帶人來抓他,這八百人沖出來,一夜之間控制了整個北平城,朱棣站在城墻上,打出一面旗:清君側,靖國難。
他的理由很充分:建文帝身邊有奸臣。
齊泰、黃子澄,擅改太祖定制,違背祖宗法度,我不是造反,我是救侄子,這套說辭,朱元璋自己寫在《皇明祖訓》里: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消息傳到南京,朝廷炸了鍋。
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個笑話:朱棣手里就十來萬人,朝廷有百萬大軍,朱允炆派耿炳文領兵北上,耿炳文70多歲,打了一輩子仗,最擅長的是守城。
他到了真定,扎營不出,準備跟朱棣打消耗戰(zhàn)。
這是對的,朱棣人少,拖下去他必敗,但朱允炆等不了,他聽說耿炳文在真定戰(zhàn)敗了,其實損失不大,立刻把他換了,換上來的是李景隆。
李景隆是曹國公李文忠的兒子,長得很帥,很能練兵。
但他從來沒真正打過仗,黃子澄推薦他的時候,說:李景隆是名將之后,肯定能打,齊泰反對:他沒打過仗,不能用。
朱允炆還是用了李景隆,給了他50萬大軍。
——《叁》——
三場敗仗毀掉江山
李景隆到前線第一件事,不是打仗,是想怎么一戰(zhàn)成名,他要攻下北平,朱棣當時不在城里,帶著主力在外面打仗,北平只有世子朱高熾和一萬多人守城。
李景隆覺得機會來了,50萬人圍攻北平,怎么都能打下來。
他圍了三天,沒攻下來,不是朱高熾太強,是李景隆不會攻城,他派人往城墻上爬,一批批往上送,一批批被打下來,三天時間,死了幾萬人,連城門都沒摸到。
朱棣趕回來了,1399年十月,鄭村壩。
李景隆的50萬大軍擺開陣勢,黑壓壓一片,朱棣就一萬多人,看著像開玩笑,但打起來,李景隆才知道什么叫戰(zhàn)場。
朱棣的騎兵直接沖陣,專挑中軍大旗。
打著打著,一陣風把李景隆的帥旗吹斷了,這一下,整個中央軍亂了套,所有人都以為主帥死了,有人跑,有人投降,有人還在懵。
朱棣的人趁亂沖進去,見人就殺。
最勇猛的瞿能父子陣亡,十萬人投降,李景隆逃到德州,他在那里重新集結軍隊,建了個"十二連營",說是固若金湯,但朱棣打過來,連營一個一個被攻破。
1400年,濟南城下,這次李景隆學乖了,不出城。
書生鐵鉉守濟南,守了三個月,愣是沒讓朱棣打進去,這是朱棣唯一一次打不下來的城,但李景隆在這三個月里什么都沒干。
他就縮在濟南城里,等著朱棣撤退。
朱允炆把他召回南京,黃子澄、練子寧、葉希賢聯(lián)名上書:立斬李景隆,朱允炆說:算了,1402年正月,朱棣做了個決定:不打了,直接去南京。
這是個賭命的決定,從北平到南京,一千多公里。
中間有幾十座城池,有幾十萬中央軍,朱棣就十來萬人,走到一半就可能被包圍,但他賭對了,因為朱允炆的軍隊,根本不敢打。
正月十二,館陶,朱棣渡過黃河。
正月十四,東阿,城門開了,守將投降,正月十五,東平,又是投降,正月十七,汶上,還是投降,一路往南,幾乎沒遇到像樣的抵抗。
不是朱允炆沒有兵,他有二十萬人在南京,有十幾萬人在淮河一線。
但這些將領都在等,等別人先打,等皇帝下死命令,等一個萬無一失的時機,沒人想當?shù)谝粋€送死的,六月初八,朱棣到了龍?zhí)丁?/p>
這里距離南京只有三十公里。
朱允炆站在宮殿里,問方孝孺:怎么辦?方孝孺說:城里還有二十萬兵,守住城,等援軍,有人說:跑吧,去南方重新起兵。
——《肆》——
一場大火和一個謎
方孝孺急了:國君為社稷而死,理所應當,六月初九,派李景隆去談判,朱棣說:我不要地,只要人,交出齊泰和黃子澄,六月初十,再派人談,沒結果。
六月十二,朱允炆把在京的王爺都派去守城門。
徐增壽想當內應,被一群文官圍毆,六月十三,金川門,守門的是谷王朱橞和李景隆,他們看到朱棣的旗幟,直接打開城門,燕軍進城了。
宮里起火了,朱棣在金川門上看到火光,立刻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救火!
他說:我千辛萬苦來救皇上,他要有個三長兩短,我這個做臣子的怎么辦?這話說得很漂亮,但火里燒出來的尸體,朱棣只看了一眼就說:是他。
一個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尸體,朱棣一眼就認出來了。
這本事,一般人可學不來,從此,朱允炆是死是活,沒人知道,如果他真死了,那他確實死了,如果他沒死,那他也被朱棣宣布死了。
再跳出來一個人說自己是朱允炆?
抱歉,那是假的,抓起來,朱棣坐上龍椅,改元永樂,他做的第一件事:殺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練子寧、陳迪,一個一個被抓出來。
方孝孺不肯寫詔書,被誅十族。
朱允炆的三個弟弟,從親王降為郡王,然后廢為庶人,軟禁鳳陽,次子朱文圭才兩歲,被關進鳳陽廣安宮,一關就是55年。
出來的時候,連牛羊都分不清,不識字,不懂人情世故。
朱標這一脈,徹底斷了,回頭看這四年,朱允炆手里的牌,比朱棣好太多,他有百萬大軍,朱棣就十來萬,他控制全國糧草,朱棣只有北平一個根據(jù)地。
他有耿炳文這樣的名將,有鐵鉉這樣的死士。
但他輸了,輸在三個決定上,第一,削藩的順序錯了,先削弱的,給強的留時間,第二,用人錯了,耿炳文能守,偏要換個不會打仗的李景隆。
李景隆把50萬人送光了,還不殺,繼續(xù)用。
第三,戰(zhàn)略錯了,朱棣一路南下,沒人敢攔,二十萬人在南京等著,等到城破,這不是能力問題,是年輕皇帝和一群書生,根本不懂戰(zhàn)爭是什么。
他們以為藩王不敢反,反了,他們以為大軍壓境必勝,敗了。
他們以為忠臣會拼死守城,投降了,所有的判斷,都錯了,朱棣贏,不是因為他有多強,是因為對手太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