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年,68歲的宋濂告老還鄉(xiāng),朱元璋感謝他侍候了自己20年,便拿來一塊好布料。宋濂沒想到自己這把年紀(jì)遭此橫禍,一輩子儒雅得體的他此時頭發(fā)花白,老態(tài)龍鐘,還要帶上鐐銬,被流放到邊疆。
明明三年前自己辭官的時候,皇上還溫聲細語的挽留,知道宋濂的身體不好,皇上只得批準(zhǔn),還送了他一塊錦羅綢緞,希望他100歲的時候用這塊布料做成壽衣。
這是祝愿他長命百歲??!能夠得到皇上如此用心良苦的祝福,宋濂非常感動。
他滿含淚水告老還鄉(xiāng),這塊布料成為他的寶貝,特地做了錦盒存放這塊布,每每拿出撫摸,都感嘆皇上的恩德。
宋濂生在元代,從小聰慧,讀書又刻苦,跟隨名師學(xué)習(xí)多年,便有了一身的學(xué)問,還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卻不愿意參加科舉,選擇在書院傳授知識。
元朝的皇帝聽聞宋濂的名氣,想讓他來做翰林院編修,翰林院工作相當(dāng)于給皇帝當(dāng)秘書,雖然官不大,但是離皇帝很近,很多高官都是從這個職位做起的。
宋濂借口自己要侍奉父母,婉拒了,因為元朝的皇帝不是漢人,在儒家思想里,氣節(jié)最重要,不能為元韃子服務(wù)。
但是朱元璋卻請來了宋濂,當(dāng)時天下還沒有穩(wěn)定,朱元璋還在四處征戰(zhàn)。
請來宋濂是負責(zé)教育朱標(biāo)的,帶他讀書,教做人的規(guī)矩,講治國理政的道理。
朱標(biāo)性情溫和,善良寬厚,與宋濂相處的也非常融洽。
明朝建立初期,宋濂又幫助朝廷制定律法,修定《元史》。
宋濂做官清廉,不該拿的,一針一線也不拿,也從不結(jié)黨營私,和誰都不遠不近,說話也及有分寸。
有次朱元璋問他,朝中大臣誰好誰壞,宋濂說,自己只知道別人的優(yōu)點,不好的人他根本不接觸,所以也不知道缺點。
回答的非常圓滑,誰也不得罪,說明他做人很謹(jǐn)小慎微。
如此謹(jǐn)慎的人怎么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原來他雖然是告老還鄉(xiāng)了,兒子和孫子都在做官。
1380年,宰相胡惟庸被人告發(fā)謀反,正好朱元璋也想借此機會對大臣們做一次大清洗,所以此案很多人被牽扯進來,包括宋濂的兒子和孫子。
他的兒子和孫子都被處死,本來宋濂也要被殺頭的,馬皇后和朱標(biāo)極力為他求情,才改為流放。
宋濂也沒想到三年的時間,他從皇帝的座上賓變成了階下囚。
皇家果真沒有情意,只有利益,胡惟庸案處死了很多開國功臣。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朱元璋在為他的后代鋪路,上演了一出兔死狗烹的故事。
跟著打江山的功臣,雖然有些跋扈,但罪不至誅滅九族。
被流放邊疆的宋濂,此時已經(jīng)72歲,身體瘦弱的禁不起一路風(fēng)霜,沒到地方就去世了,死前還在念叨朱元璋賜給他的那塊綢緞,恐怕做不成壽衣了。
那塊布靜靜的躺在錦盒里很多年,都被人遺忘了。
遺忘的還有曾經(jīng)的情意,朱元璋賜布的時候?qū)λ五サ淖8?yīng)該是誠心實意的,這些情意對于帝王來說,太渺小了,他的心里裝的是他的江山社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