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全世界銷售了約849萬臺數碼相機,其中約660+萬臺為可換鏡頭相機,180+萬臺固定鏡頭相機。在可換鏡頭相機中,單反相機的銷量持續(xù)下滑,銷量已不足100萬臺,無反相機則進一步擴大,超過560萬臺。
隨著智能手機與智能影像的普及,單反相機市場逐漸失去光環(huán)。然而,專業(yè)單反相機依然被很多人奉上神壇成為工業(yè)皇冠上的明珠。于是這個疑惑至今存在:中國制造工業(yè)已經遙遙領先,為什么我們一直造不出單反相機,單反相機研發(fā)究竟有多難?
說實話,小時候,工業(yè)皇冠上的明珠是空間站、大飛機、航母、超算,美國在那頭,我們在這頭;長大后,工業(yè)皇冠上的明珠是打印機、單反、螺絲、圓珠筆頭,我們在這頭,世界在那頭;這個世界真是魔幻啊!針對單反相機,我先說下結論:對于本時代的專業(yè)相機,其實中國廠商能造,也已經造過,但毫無競爭力,只是造不出來有競爭力的專業(yè)相機??吹胶芏嗳税褑畏串敵珊蛨A珠筆一樣的低技術含量產品,我覺得有必要來科普一下現在的專業(yè)相機發(fā)展成什么樣了:
首先,目前單反幾乎全部停止研發(fā)新品了,它的專業(yè)相機生態(tài)位被無反光鏡相機(簡稱無反)取代了,在2025年再討論單反其實已經沒啥意義了,我這里講的主要是目前無反的發(fā)展。
無反最核心的部件是感光元件,主要是CMOS這種類型,而用于專業(yè)相機的CMOS元件在技術上早就卷上天了,不光是中國廠商生產不了,全球都只剩了2個頭部玩家:索尼和佳能,十幾年前這個行業(yè)還有幾家能混一下,現在要么被兼并了要么基本上退出專業(yè)相機市場了。
比如三星曾經也有自己的無反產品線,當年三星CMOS在部分參數上比索尼還有優(yōu)勢,但2017年三星就退出了無反市場。還有尼康,在21世紀初,尼康曾經采用過柯達的CCD(另一種感光元件),而他家的旗艦系列,大多是尼康自己設計,瑞薩代工的,從D700開始,尼康的大部分單反采用索尼CMOS,只有旗艦系列保持了自主設計,一直堅持到了最后一代旗艦D6。而進入無反時代以后,由于相機對CMOS性能的依賴大幅提高,尼康單一的產品線無法維持自家CMOS的競爭力,最終很遺憾地放棄抵抗,徹底投入索尼懷抱,以Z9上市為標志,尼康CMOS也算是退出歷史舞臺了。
現在高性能的相機CMOS,背照堆棧式已經是進場門檻了,高讀出速度、高動態(tài)范圍、高感光性能,還要有片上相位對焦技術加持,根本不是民用有沒有其他廠商的問題,軍用也沒有,科研、工業(yè)用的超高分辨率CMOS還是索尼和佳能為主,除了這兩家,其他廠商連成為市場份額里的others都困難,松下算是勉強維持了自主cmos,但它也因為自主生產,最近才加入片上相位對焦,松下相機的對焦性能一直飽受詬病,無論是綜合性能還是市場份額,松下都是相機市場的邊緣廠商,無法和索尼、佳能正面對抗。
那么,如果放棄自主制造CMOS,和大部分相機廠商一樣采購索尼CMOS,我們能不能搞出一臺無反相機?當然是能搞的,但這時候其實又會遇到兩只攔路虎:鏡頭和自動對焦技術。
我們先說自動對焦技術,當年百花齊放的相機市場就是被自動對焦技術的普及搞成寡頭壟斷的,海鷗、鳳凰、珠江、長城、牡丹、紅梅....我國在手動對焦時代曾經有過很多相機品牌,甚至多到一個省有好幾個牌子,但是在自動對焦潮流中沒一個活下來的,全都退出了主流市場。國外的情況也沒好到哪去,至少倒閉了上百個品牌,曾經在20世紀上半葉占據主流的德系品牌不是銷聲匿跡就是變成小眾高端玩具,日系廠商在自動對焦的時代來臨后徹底統(tǒng)治了市場,并且隨著自動對焦技術的革新,入場門檻一步步被提高,現在也已經接近CMOS的局面了,頭部只剩索尼、佳能兩個玩家。
自動對焦技術同時包含了硬件和軟件算法兩方面的難題,硬件上,鏡頭馬達的性能就足以拉開很大的差距,20世紀80年代末,佳能的USM環(huán)形超聲波馬達一騎絕塵,而到了21世紀20年代,USM馬達也成為老舊技術了,佳能自己開發(fā)了小型化的nano USM馬達和VCM音圈馬達,索尼有XD線性馬達,尼康也在高端鏡頭上推出了SSVCM音圈馬達,這些先進的馬達比行業(yè)通用的STM馬達推力更大、速度更快、噪音更小,光靠算法是不足以彌補馬達技術的差距的。
而在自動對焦的算法上,21世紀20年代后,新的競爭方向是AI深度學習。過去的自動對焦,只是基于對比度、相位差來找到對焦點位置,相機對主體的識別能力很弱,那時候卷的是對焦點數量,早期的單反只有1、3、5個少得可憐的對焦點,在2010年左右,51個對焦點就足以成就一臺旗艦級單反。而現在呢?廠商們已經不怎么談論對焦點數量了,上千個對焦點讓這個參數失去了比較的意義,盡管和過去的對焦點含義不完全一致?,F在宣傳的重點是主體識別,甚至是對主體的局部識別。
一開始,只是識別人眼,然后主體識別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擴充,深度上,現在對人體的識別極為細致,不光是人眼,面部、頭部、關節(jié)、整個人體的動作都可以被識別了,對焦系統(tǒng)甚至能根據人體的動作自動切換焦點到最重要的主體上,比如足球賽中正在射門的人。而廣度上看,除了人體,還能識別鳥類、貓、狗、馬、其他野獸、火車、飛機、賽車......這些基于AI的主體識別能力,需要AI深度學習,廠商要進行大量的訓練才能獲得可用的AI。
如果是一家小型AI公司,光是性能較好的基于AI深度學習的對焦算法都足以成為支撐公司的主要產品了,而這只是相機廠商競爭的一個要素而已。由于索尼、佳能集團在公司體量上遠超其他相機公司,他們是世界500強企業(yè),有足夠的資源可以投入對AI技術的開發(fā),這兩家的自動對焦算法也獲得了顯著的優(yōu)勢,其他公司也很難追趕了,尼康相機之所以有“目中無人”的梗(指拍人像時經常錯誤識別主體,對焦到背景上去了),也是由于公司體量小,沒有那么多資源可以用于AI對焦技術的開發(fā)導致的。至于松下同樣是世界500強企業(yè),為什么對焦技術沒能達到第一梯隊,我就不知道了。
最后是鏡頭技術,鏡頭涉及到光學、機械、電子三方面的技術,光學上能和佳能、索尼、尼康比較的廠商不算多,但比起CMOS和自動對焦技術還是多一些的,德系廠商仍然有高端光學研發(fā)的能力,著名的蔡司至今還是電影鏡頭、光刻機等領域的頂級品牌(指技術上的頂級),而相機市場幾位二流玩家的光學實力比起御三家佳能、索尼、尼康還是稍遜一籌,富士和松下僅有少數鏡頭可以達到御三家水平,但整個鏡頭群要弱得多。
機械和電子部分我不展開說了,之前提到過的馬達也包含在這部分里。總而言之,原廠鏡頭群的數量、光學素質、對焦速度都是用戶是否購買相機的重要動力,如果鏡頭技術跟不上,一般也是沒啥前途的。
最后總結下,CMOS、對焦技術、鏡頭,三者缺一不可,起碼要達到二流水平(以松下為標準)才有點競爭力,否則連支持下一代研發(fā)的資金都收不回來。曾經有一家中國公司,小米生態(tài)鏈的小蟻相機,沒鬧出啥動靜就停產了,小幾千的入門級定價也拯救不了它的銷量,它CMOS買來的,對焦不如2010年的單反,配套鏡頭素質很一般,可以說每個方面都沒達到松下的水平,結果很快就完蛋了。
目前還有在售的永諾相機,我在展會上和他們廠員工聊過,老板很有志向,真想為中國相機產業(yè)做點實事,他們定位上比較務實,是給直播設計的相機,搭載了安卓系統(tǒng),也可以兼容一些主流品牌的鏡頭,想用相機直播的話可以去看看他們的產品,但這個屬于比較單一的定位了,更像是專為視頻設計的,并不算傳統(tǒng)用來拍照的相機了,所以我沒算進這里所說的“單反相機”(專業(yè)相機)里去。
如果說將來會出現一家能達到一流水平的中國相機廠商,我覺得大疆憑借自己的圖像識別技術、防抖技術、鏡頭技術,加上采購豪威的CMOS,還是有希望的。但是專業(yè)相機市場規(guī)模并不大,不說和手機比,比起無人機市場也要小不少,大疆不一定有興趣進入相機市場,可能還是繼續(xù)做一些電影機、無人機鏡頭項目更客觀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