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跑了12公里,配速4′50″,狀態(tài)很好!你刷社交媒體時,可能經(jīng)??吹竭@種分享。你為TA點贊的同時,也會有一絲不安地看看自己的5公里快走。跑步,什么時候變成了社交競技場?那些網(wǎng)紅,最初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自律分享 VS 虛假繁榮
社交媒體的本意,是鼓勵大家記錄生活、互相激勵。但當(dāng)運動成果被量化、被點贊、被排名,一切就開始變了味。
有人跑步的初心是健康,但當(dāng)點贊數(shù)多了、評論里夸獎變多了,配速和步頻就不再是身體的需要,而是社交的門檻,誰不愿意被夸一句:你好優(yōu)秀啊!
某種意義上,跑步成了精致人設(shè)的一部分。就像你曬健身餐、咖啡拉花、讀書打卡一樣,跑步打卡也成了展示自律生活的圖騰。
心理學(xué)上有個名詞叫社交比較理論,也就是你會不自覺地拿自己和他人作對比。在跑步圈里,他的表現(xiàn)尤為明顯:
他跑了15公里,我才跑了6公里
她配速5′20″,我怎么永遠(yuǎn)突破不了6′
昨天沒打卡,感覺自己已經(jīng)退步了……
這些心態(tài),會讓你從我喜歡跑步變成我不能不跑步。久而久之,跑步不再是快樂的源頭,而是焦慮的起點。
看到那些網(wǎng)紅的社交平臺,往往都是充滿了各種比賽,漂亮帥氣的身姿,甚至讓人妒忌的跑步數(shù)據(jù)。這些都會讓人感到困惑,自己跑步并且發(fā)在了社交媒體,真的是對的嗎?這是一種自我分享自我激勵,還是一種焦慮制造機?
如果不能變得更優(yōu)秀,那么跑步的意義又是什么呢?這種感覺肯定會侵蝕你,讓人變得不自信,違背了跑步的初衷。
如何回歸純粹的跑步初心?思考到這個問題,如果你也有社交媒體焦慮癥,不妨試試以下幾種做法:
偶爾不打卡:你可以試試跑一次消失的長跑,只有你自己知道。
只和昨天的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多跑1公里,那就足夠好了。
分享失敗和過程:別總曬成績單,分享過程中的起伏,反而更真實、更有共鳴。
用反向打卡:比如沒有跑步,但好好休息了,也是一種進步。
跑步是自我對話,不是表演舞臺。當(dāng)你不再為別人的點贊跑步,也就找回了真正屬于自己的節(jié)奏。你跑的每一步,不用任何人看到,也同樣值得驕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