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以“雙方都是友邦”為借口,選擇中立,所以主戰(zhàn)場在中國的東北地區(qū)。
旅順港的內港較狹窄,水淺,只有一個出入口,大型戰(zhàn)艦只能在漲潮時出入內港,而且要有拖船牽引,沙俄在此制定的要塞設防計劃,原定到1909年完成。
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時,沙俄的守軍只有1.21萬人,炮116門,太平洋分艦隊主力常駐守在旅順港,很少出海訓練,艦炮和要塞從未進行過聯(lián)合演習。
旅順是俄國太平洋分艦隊的主要基地,整個日俄戰(zhàn)爭期間,始終貫穿著雙方對這一戰(zhàn)略要地的爭奪,實質上是爭奪對戰(zhàn)爭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制海權。
旅順的重要性
旅順港成了雙方激烈的爭奪的目標,1894年爆發(fā)的甲午戰(zhàn)爭,旅順港就是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所以日俄戰(zhàn)爭也不例外。
旅順港遼東半島的最南端,地處黃渤海咽喉要沖,既被群山環(huán)抱,又有狹長的水道與外海相連,對沙皇俄國來說,是遠東地區(qū)難得的不凍港,旅順也被稱為遠東第一要塞。
清朝末年以來,清政府也一直把旅順當做海軍基地來經(jīng)營,甲午戰(zhàn)爭時期,旅順就是北洋水師重要的軍事?lián)c,不但負責軍艦的維護,還是北洋水師重要的征兵來源地。
所以在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爭奪旅順港的控制權,就變得非常關鍵,日軍要前往遼東半島作戰(zhàn),就需要打通一條交通線,來輔助陸軍登陸,只有拿下旅順港才能保證源源不斷的兵力輸送。
對沙皇俄國來說,利用旅順口,可以布置防御要塞,等待援軍到來,再展開反攻,自從彼得大帝時期以來,沙俄就一直為了爭奪出海口發(fā)動戰(zhàn)爭。
1860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將其領土延伸到了烏蘇里江以東地區(qū),這離克里米亞戰(zhàn)爭爆發(fā)不久,沙俄失去了了黑海的制海權。
這樣一來,遠東地區(qū)的出海口就顯得更為重要,旅順港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就變得更加重要了,這對于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來說,也是垂涎三尺。
因為本身資源匱乏,不具備發(fā)展資本主義必要的條件,對外侵略擴張及軍國主義思想,快速席卷日本,以日本陸軍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北進計劃”,以朝鮮半島為跳板進而謀取中國東北地區(qū)。
兩個帝國在中國東北地區(qū)的矛盾就變得不可調和,利益沖突日益白熱化,時間回到1895年4月17日,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之后,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兩個帝國的矛盾
其中有一條就是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沙皇俄國對此咬牙切齒,因為一旦遼東半島給了日本,再想從東北撈取利益的難度就大得多。
沙俄就通過外交手段,聯(lián)合法國、德國逼迫日本,將遼東半島吐出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
這一事件被日本看作是奇恥大辱,一場在外交上徹頭徹尾的失敗,不甘心的日本開始在暗中厲兵秣馬,企圖一雪前恥。
1898年,俄國與清政府簽署《中俄密約》,逼迫清政府將旅順租借給俄國,在得到夢寐以求的出??诤螅韲_始積極向朝鮮半島擴張,這讓日本與沙皇俄國的關系日益惡化,日俄戰(zhàn)爭的爆發(fā),在所難免。
1904年2月4日,明治天皇召開御前會議,正式通過對俄戰(zhàn)爭的決定,2月8日晚,日本聯(lián)合艦隊悄悄抵達旅順附近海域,偷襲了駐旅順口的俄國太平洋艦隊。
俄國軍艦立即進行還擊,日俄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2月9日,日本聯(lián)合艦隊再次向,停在旅順港的俄國艦隊發(fā)起進攻,雙方主力首次展開激戰(zhàn),在30分鐘的時間內,俄國軍艦和岸炮,打出了2千多發(fā)炮彈,火力十分兇猛。
日本聯(lián)合艦隊看情況不妙,就先溜之大吉,為了防止日本再次發(fā)起偷襲,俄太平洋艦隊趁著日軍撤退之際,在在旅順口外布下了大量的水雷。
沙俄名將之死
沙皇尼古拉二世,撤掉了太平洋艦隊司令斯塔里克的職務,理由是對日本突然襲擊放松了警惕,任命馬卡羅夫中將,出任太平洋艦隊司令。
沙皇尼古拉二世
斯捷潘·奧西波維·馬卡洛夫的來頭不小,是沙俄海軍中的名將,1881年,他首次在俄羅斯海軍中使用“瓦伊特赫德”自動水魚雷,擊沉了土耳其蒸汽護航艦“因奇巴赫”號,這是魚雷擊沉軍艦的首次戰(zhàn)例。
馬卡洛夫除了是一位海軍名將之外,他還是著名的工程師和科學家,1876年之前,他在太平洋分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中任職期間,就開始研究艦船不沉沒的問題。
他建議將艦艇隔成若干個水密艙,在艦上安裝帶有大功率的排水泵和排水管道,同時配備特種堵漏墊以堵塞破損。
1890年,馬卡洛夫晉升為海軍少將,此后,他先后擔任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副司令、俄海軍炮兵總監(jiān)。
斯捷潘·奧西波維·馬卡洛夫
已被晉升為海軍少將的馬卡洛夫發(fā)明了一種炮彈彈帽,大大增強了炮彈的穿透力,被稱之為“馬卡洛夫彈帽”。
馬卡洛夫擔任太平洋艦隊司令之后,立即確立了新的作戰(zhàn)方案,為了避免被日本海軍與陸軍夾擊,他命令驅逐艦編隊出海,突襲日軍的運兵船。
日本聯(lián)合艦隊司令,東鄉(xiāng)平八郎在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就詳細研究過馬卡洛夫,為了掌握黃海制海權,他打算效仿美西戰(zhàn)爭中,美國海軍的做法。
東鄉(xiāng)平八郎命令5艘艦船組成敢死隊,在其他艦船的掩護下向旅順口發(fā)起突擊,最終5艘艦船全部被擊沉,這樣一來就可以封鎖住俄艦隊,防止其突圍。
為了防止俄艦再次突然襲擊,日軍開始在旅順口外布設水雷,4月13日凌晨,俄國一艘驅逐艦在出港時誤入日軍布下的水雷陣內,隨即被炸沉。
馬卡洛夫獲得情報之后,斷定日本海軍主力距旅順不遠,遂親率主力出海尋找日艦,試圖與日軍主力進行決戰(zhàn)。
當俄國艦隊行至港外30海里海域時,發(fā)現(xiàn)日本聯(lián)合艦隊主力,此時日本艦隊中配備了意大利的新式裝甲巡洋艦,實力在俄國艦隊之上,雙方經(jīng)過一輪交火后,馬卡洛夫發(fā)現(xiàn)形勢不妙,又立即命令艦隊撤退。
他打算通過撤退來吸引本艦隊追殺,將其吸引到旅順港口的火炮射程之內,再與日艦交戰(zhàn),但是當時撤退的俄國艦隊行駛至距海岸只有2海里的地方,闖進了日軍布下的的雷區(qū)。
馬卡洛夫所乘的"巴甫洛夫斯克"號戰(zhàn)列艦碰上了水雷,而且運氣非常不好,水雷爆炸正好引爆了艦船上的彈藥庫,產(chǎn)生了二次爆炸。
馬卡洛夫和649名官兵葬身海底,這給俄國海軍造成了重大打擊,官兵士氣低落,只得龜縮在港內避戰(zhàn),至此,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海軍手中。
日本陸軍則在海軍的掩護下,開始在遼東半島登陸,對旅順進行陸海包圍,為了避免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
1904年8月7日,俄艦隊接到沙皇命令,向海參崴突圍,得到準確情報的日本聯(lián)合艦隊立即出動進行攔截,雙方在黃海海面展開了遠程炮戰(zhàn)。
由于俄艦意在突圍,無心戀戰(zhàn),迅速與日艦脫離炮火接觸,轉向突破日艦封鎖,一度與日艦拉開距離,但日艦利用航速優(yōu)勢迅速追上,雙方再次展開炮戰(zhàn)。
俄"太子"號旗艦被重炮擊中,臨時指揮官維特蓋夫特被炸死,導致艦隊一時失去指揮,陣形大亂,多艘艦船被擊沉,最終不得不撤回旅順,此后,俄太平洋艦隊一直被日本海軍封鎖在旅順港內,無法參加戰(zhàn)斗。
日本眼里的203高地
此時日本陸軍已完成登陸作戰(zhàn),兵力達到了6萬人,為了在俄國增援前占領旅順,日本陸軍在乃木希典的指揮下,對俄軍要塞發(fā)起夜以繼日的猛攻,由于俄軍依托工事,頑強抵抗,給日軍造成大量傷亡。
乃木希典不得不轉變戰(zhàn)術,將主攻方向改為旅順城西北的203高地,因為該高地可以俯視整個旅順城和港灣,如果拿下該高地,日軍就可以依靠重炮對俄旅順守軍進行無差別攻擊。
乃木希典
于是日軍集中全部力量進攻203高地,經(jīng)過9天激戰(zhàn),在付出了1萬多人傷亡的代價下,終于占領了203高地,面對如此傷亡代價,乃木希典不禁感嘆 "鐵血覆山山形改,野戰(zhàn)攻城尸作山"。
203高地的陷落,基本上決定了旅順爭奪戰(zhàn)的命運。日軍開始在高地上建立觀察哨,引導重炮對旅順進行無差別射擊,俄軍要塞與太平洋艦隊遭到重創(chuàng),毫無還手之力。
1905年1月2日,旅順駐守俄軍宣布投降,歷時222天的旅順爭奪戰(zhàn)結束,經(jīng)此一戰(zhàn),日本開始掌握日俄戰(zhàn)爭的主動權,為后面即將到來的對馬海戰(zhàn)提供了充分的勝利條件。
全文完,感謝點贊支持,下一期節(jié)目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