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英國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查德威克發(fā)現(xiàn)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他發(fā)現(xiàn)β衰變過程中會有一部分能量莫名其妙的消失,這點能量本身微不足道,但它觸動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根本規(guī)律: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energy conservation law)即熱力學第一定律是指在一個封閉(孤立)系統(tǒng)的總能量保持不變。其中總能量一般說來已不再只是動能與勢能之和,而是靜止能量(固有能量)、動能、勢能三者的總量。
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表述為:一個系統(tǒng)的總能量的改變只能等于傳入或者傳出該系統(tǒng)的能量的多少??偰芰繛橄到y(tǒng)的機械能、熱能及除熱能以外的任何內能形式的總和。如果一個系統(tǒng)處于孤立環(huán)境,即:不可能有能量或質量傳入或傳出系統(tǒng)。對于此情形,能量守恒定律表述為:“孤立系統(tǒng)的總能量保持不變。
”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波爾甚至認為能量守恒定律是不正確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提出了中子假說。他認為β衰變產生電子的同時也會產生中子,而丟掉的那部分能量就是被中子帶走的。
但是直到1932年,真正的中子才被人發(fā)現(xiàn),于是費米將泡利的中子命名為中微子。恩利克·費米,美籍意大利著名物理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教授,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42年,費米領導小組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了人類第一臺可控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Chicago Pile-1)、為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奠定基礎,人類從此邁入原子能時代,而費米也被譽為“原子能之父”。
根據(jù)泡利的理論,由于中微子不帶電,且質量極小很難與其他物質發(fā)生作用。這種性質決定了驗證中微子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因此中微子也被稱為幽靈粒子。
但是多大的障礙也阻擋不了天才的腳步,泡利提出了一個能夠檢驗中微子的方法,那就是從原子核里輻射出的β粒子和中微子的能量總和應該有一個明晰的上限。
同年,在德國留學的中國物理學家王淦昌用自制的計數(shù)器精確地測定了RaE輻射的β能譜,證實了泡利預言的那個明晰的上限,從而間接地證明了中微子的存在。
1956年,美國物理學家萊因斯和柯萬在核反應堆中直接觀測到的中微子,萊因斯因此榮獲1995年諾貝爾獎。
事實上地球上最大的中微子來源并非人造核反應堆,而是太陽。據(jù)計算在地球一平方厘米的表面上,每秒就會落下約600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但它幾乎不會跟任何物質發(fā)生作用。
實驗證明,一個中微子要連續(xù)穿過約1,000億個地球,才可能與其中的一顆原子核發(fā)生碰撞。20世紀6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做了一個長達25年的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就是檢測太陽產生的中微子。
科學家在一個深達1,500米的礦井中安裝了一個儲液罐,儲液罐中灌滿了400方的四氯乙烯溶液,當綠氯37原子核被太陽中微子擊中時會變?yōu)闅?7,所以只需要檢測儲液罐中有多少氬37,即可知道儲液罐吸收了多少中微子。
從理論上來說,除去其他來源的中微子,每年應該可以捕獲到180個左右太陽產生的中微子,為了得到足夠精確的可靠數(shù)據(jù),這個實驗進行了25年。
然而令科學家吃驚的是實驗記錄的中微子數(shù)只有理論值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的中微子不知去向,這就是著名的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
為此科學家甚至嘗試修改太陽的理論模型,后來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中微子存在三種味道即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在中微子從太陽到地球飛行的8分鐘時間里,它不厭其煩地在三種不同的味道之間反復變化,即中微子振蕩。而物理學家之前認識并探測的中微子,只是其中的電子中微子。
在基本粒子標準模型中,中微子的質量被假設為0,然而中微子振蕩現(xiàn)象,說明了中微子的質量雖小卻不為零,這也意味著中微子的運行速度小于光速。中微子是人類了解最晚也是了解最少的基本粒子,大量謎團的包裝讓它神秘無比。
迄今為止,它的質量值仍未被檢測到,一般粒子與它的反粒子所帶電荷正負相反,而中微子不帶電,所以它的反粒子是它自己還是有另外一種粒子不得而知。另外,中微子振蕩還有兩個參數(shù)沒有測到,而這兩個參數(shù)可能與宇宙中反物質缺失之謎有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