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甸縣萬興鄉(xiāng),端午節(jié)不只包粽子,還有吃“補藥”的習俗。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在人類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常常會挖野菜果腹,在與生存的抗爭中,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大自然的饋贈——端午節(jié)前后長出的一些野菜的根味道獨特,煮熟后口感比較好,不苦不澀,還帶有中藥的味道,比一般的野菜更能給饑餓的人們提供飽腹感和力氣,因此,這些野菜被施甸人稱為“補藥”。施甸人出于對“補藥”的喜歡,就一直保留了端午節(jié)前后挖“補藥”來吃的習慣。
這些“補藥”,實則是野生可食用的根莖。施甸人取名字遵循一個“通俗易懂”“相由心生”的原則,根據(jù)不同的特性為它們?nèi)×速N切的名字,達到了讓人“聽起來抽象、了解后大呼形象”的效果,有羊膻草、母雞腿、茴香根等。羊膻草的根因帶有羊膻味,故得此名,但它作為植物,這份羊膻味卻并不像羊肉那樣腥氣,而是裹挾在中藥味和草香味中,帶來泥土深處的氣息,清新、自然,即便不喜歡吃羊肉的人也不會拒絕羊膻草帶來的味覺體驗;母雞腿則根莖肥碩,洗過后白白凈凈,宛若雞腿,生吃清甜,可用來煮雞或者排骨。
羊膻草燉圓子
羊膻草根洗干凈后,輕輕刮去表皮,剔除中間的硬桿,切碎備用。選用肥瘦相間的豬肉剁碎,加入羊膻草和適量鹽巴,抓拌均勻后,捏成鵪鶉蛋大小的肉丸,裝盤在鍋中隔水蒸。肥瘦相間的豬肉是圓子松軟的關(guān)鍵,而隔水清蒸的方式,則保留了這道菜的營養(yǎng)成分和獨特口感。蒸騰的熱氣穿透其間,帶給人原汁原味的體驗,綿密與暄軟交織,在唇齒間回味無窮。
羊膻草煮雞
選用山林間散養(yǎng)的土雞最佳。雞肉加姜片和草果包炒香后,在黝黑的火塘里用羅鍋熬煮,待雞肉松軟時加入羊膻草繼續(xù)煮半個小時左右。這期間,鍋蓋被熱氣不斷撐開“哐哐”作響,草藥和雞肉的香味從縫隙中溢出來,鉆進鼻縫,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美味的信號。加了煙火氣的羊膻草煮雞絕對值得品嘗。
羊膻草總是“喧賓奪主”,完全不懂得“收斂”自己,無論搭配什么菜,用什么烹飪方式,它都能滲透進自身的味道,讓人難以忽略它的存在。
母雞腿煮排骨
排骨焯水后洗去血水和浮沫,加入草果包和姜片,大火煮開后,加入適量鹽,換小火慢煮至排骨軟嫩,最后加入母雞腿繼續(xù)煮。母雞腿煮排骨無需用太多調(diào)料,這樣簡單的搭配,不僅湯汁清澈,而且口感鮮甜。母雞腿軟糯化于口中,排骨的肉質(zhì)纖維里滲進母雞腿的清甜,油膩被巧妙化解,最適合老人、小孩及口味清淡人群。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v有不平路,天天有歸人。什么是人間煙火?大抵就是:為你點亮的明燈,熱氣騰騰的飯菜,相伴左右的親人,無話不談的好友。彼此常思、常念、常安樂!在端午佳節(jié)到來之際,吃上一頓熱乎乎的“補藥餐”,在這一餐一飯之間,快樂滿滿當當!
來源:伊江文化
編輯:楊小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