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鹣鯚熚瓷?,德黑蘭的外交急行軍卻驟然加速。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前腳剛踏出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后腳便撥通了北京的電話。這通跨越東西的“求援熱線”,信號里滿溢著德黑蘭的焦灼與無助。
時隔11天,中國外長王毅再次與伊朗外長阿拉格齊通電話
中方發(fā)布的通話通稿,字里行間藏著微妙信號——罕見地將伊朗外長的訴求置于首位。阿拉格齊直言不諱:美以襲擊伊朗核設施是嚴重違法,伊朗“別無選擇”必須反擊。他懇請中國發(fā)揮更大作用,字字句句皆是對強力外援的渴盼。
無獨有偶,在克里姆林宮,阿拉格齊對普京的暗示更加露骨:“俄羅斯是伊朗核計劃伙伴...美以攻擊我們的核設施,局勢每天都在升級?!边@話翻譯過來,無非是催促俄羅斯兌現(xiàn)伙伴責任,關(guān)鍵時刻該出手時就
在與中方通話的前一天,阿格拉齊才去了一趟莫斯科
但伊朗的求援之旅,恐怕注定收獲有限。
普京的回應止步于口頭支持;北京則一面重申支持伊朗維護主權(quán)安全,一面巧妙點出關(guān)鍵——“支持伊朗在此基礎(chǔ)上實現(xiàn)真正?;稹薄撆_詞清晰:?;痂€匙在伊朗手中,大國聲援是道義加持,不是沖鋒號角。王毅同時不忘提醒伊朗切實保護中方人員安全,務實關(guān)切背后,是冷靜的距離感。
伊朗今日困局,根子在于其長期深陷“地緣政治夾縫”。
說白了,伊朗如今走到這一步,怪不了別人,更不能指望其他大國伸手相助
它既非中美俄那樣的全球棋手,能縱橫捭闔;又無法徹底放下波斯帝國千年榮光與“抵抗之弧”盟主的身段。這種“上不去、下不來”的尷尬,在與鄰國的對比中更顯刺眼。
伊朗長期處于一個“上不去又下不來”的尷尬位置
土耳其同為地區(qū)強國,埃爾多安卻深諳平衡之道:擊落俄戰(zhàn)機與購買S-400并行,援烏無人機與充當俄烏調(diào)解人同在。一套左右逢源的外交術(shù),在東西陣營間騰挪出戰(zhàn)略空間。
印度體量賦予其天然籌碼,莫迪政府更將“多向結(jié)盟”玩得爐火純青。從奧巴馬到特朗普再到拜登,新德里與華盛頓的關(guān)系始終熱度不減,在東西方之間踩出一條獨特路徑。
朝鮮則在另一極端走出清晰軌跡。擁核入憲,以實力劃定談判底線——要談,就須承認我擁核現(xiàn)實。其戰(zhàn)略決心之強,目標之明確,反襯出伊朗的搖擺不定。
伊朗的困境,恰是“糾結(jié)”二字刻入國運的寫照。
它渴望國際社會接納,卻在核問題上寸步不讓;它自詡地區(qū)領(lǐng)袖,“抵抗之弧”的擔子卻壓得步履蹣跚;它向往國家正?;?,卻一次次被拖入沖突旋渦。這種內(nèi)在撕裂,在美以的軍事敲打下被徹底暴露,國內(nèi)強硬派、溫和派與改革派的角力也因此暗流洶涌。
當阿拉格齊奔波于莫斯科與北京之間時,一個殘酷現(xiàn)實已然清晰:大國不會輕易為德黑蘭的戰(zhàn)略困局買單。中俄的表態(tài),更多是外交姿態(tài)與原則背書,而非行動承諾。
美以的炮火不僅炸出了伊朗的軍事底線,更將其國家身份的根本性矛盾炸上了臺面——一個在歷史驕傲與現(xiàn)實落差、地區(qū)雄心與實力短板間持續(xù)撕裂的國家。
伊朗的未來,取決于它能否直面這一尷尬:是繼續(xù)在夾縫中尋求虛幻的大國地位?還是痛下決心,在戰(zhàn)略清晰與務實妥協(xié)間尋求一條真正可持續(xù)的生存之道?大國門前求援終非長久計,德黑蘭的棋局,最終只能靠伊朗人自己落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