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某乎看到一條讓人血壓飆升的熱帖:
“母親去世了,繼父不想管我怎么辦?”
發(fā)帖的是一位研一女生,字里行間滿是委屈。
在五年級的時候,她的爸媽就離婚了,媽媽帶著她改嫁。
后來繼父和媽媽也生了個男孩,和她相差12歲,日子就這么過了十多年,新家庭也一直維系的比較和諧。
可在她大二下學期的時候,媽媽突然生病離世了,一切都變了。
繼父在一年多后重組了家庭,突然一下子她感覺成了家里的外人,只能躲在房間偷偷哭。
好在,繼母很開明溫柔,新的家庭相處得還挺融洽。
可漸漸地,繼父好像不想管她了。
要生活費要的很艱難,定好的一個月給1500,都是先轉(zhuǎn)1000,過些天才磨磨蹭蹭轉(zhuǎn)500;
之前生日會給她發(fā)紅包,現(xiàn)在也不發(fā)了,只有一句生日祝福;
過年一起去買衣服,她只說了一句“不用了”,繼父便真的不買了。
她感到非常委屈,所以想問一問網(wǎng)友該怎么辦。
此帖一出,網(wǎng)友們可是炸了鍋。
原來,真的有這種“升米恩斗米仇”的事。
網(wǎng)友們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幾個事實:
第一,貼主已經(jīng)在上研一了,差不多應該也23、24歲,早就是法定成年人了。
和她毫無關(guān)系的繼父,其實已經(jīng)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責任。
其次,她的親生父親是一直都在的,而且在媽媽生病之后也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
再怎么要錢,也應該是先找親生父親啊,怎么會輪到繼父呢。
最重要的是,在媽媽去世后,她的繼父也根本沒有不管她!
在前一年里,不僅給她換手機,漲生活費,還時不時發(fā)紅包,經(jīng)常關(guān)心她。
甚至研一交一萬五的學雜費時,因為家里緊張,還是刷的信用卡。
只是后來繼父重組了家庭,要承擔的更多了,經(jīng)濟上的壓力更大了,所以給的沒有那么多了。
但即使是這樣,繼父也從來沒有斷過她的生活費。
真的替這位繼父不值。
多年的撫養(yǎng)之恩,在繼女的嘴里,竟然變成了“繼父不想管我”:
“對我冷暴力,在我身上能省一分是一分。”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只想著自己的“巨嬰”。
她明明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明明到了需要自力更生的時候,卻只想著吸繼父的血,把繼父的情分當成理所當然。
她覺得自己委屈,卻忘了繼父也有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
近600個回答里,幾乎一邊倒地指出,她最不該指責的就是繼父。
有網(wǎng)友更是直言:
“你找親生父親要,找親戚要,找男朋友要都行,或者自己動手去賺錢,最不應該的就是找繼父要,因為他已經(jīng)和你沒有任何關(guān)系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
雪中送炭時不見感恩,炭火稍減便怨聲載道。
這位貼主就是人性中最丑陋的"受助者心態(tài)",是當代"巨嬰"最標準的畫像——
法律早已斷奶,心理卻還在嗷嗷待哺像。
她數(shù)得清自己少拿了多少糖,卻不想管別人給過的全部甜。
02
這樣“升米恩斗米仇”的案例,現(xiàn)實里不在少數(shù)。
他們?yōu)榱艘稽c利益就機關(guān)算盡,占得便宜時得意忘形,占不到便宜就怨聲載道,把別人的善意當作天經(jīng)地義。
去年冬天發(fā)生的"大冰羽絨服事件",就是這一現(xiàn)象的鮮活寫照。
為了幫助貧困學生和失業(yè)的打工人,大冰自掏腰包買了500件羽絨服,發(fā)起了一場暖冬公益活動。
他在濟南、長沙等幾個城市設(shè)立了發(fā)放點,讓那些需要的人來領(lǐng)。
本來這是一件弘揚正能量的好事,然而,這場善舉最終卻演變成了一場鬧劇。
發(fā)放當天,竟然很多穿著高檔衣服拿著最新蘋果手機的人,卻也在排著隊。
甚至還有人領(lǐng)到羽絨服后,直接轉(zhuǎn)手就掛在網(wǎng)上賣了起來。
因為這群薅羊毛的人摻和,發(fā)放點排起了幾個小時的長隊。
很多人還為了插隊吵了起來,最后不得不聯(lián)系警察來維持秩序。
眼看羽絨服全被這些占小便宜的人領(lǐng)走了,真正需要的反而領(lǐng)不到,于是工作人員就先暫停了發(fā)放。
可這些人又不干了,紛紛叫嚷著自己排了這么久的隊,一定要給自己。
尤其是一位大姐,還發(fā)視頻網(wǎng)暴大冰:
“捐贈羽絨服,是不是你吸引流量的手段?”
她說自己是低保戶,今天特意沒上班,一大早請假過來領(lǐng),卻被大冰騙了,要大冰給個說法。
可很快網(wǎng)友就挖出,大姐的家庭好像沒有她說的那么困難,曾在網(wǎng)上說過每年公公會給她孩子一萬塊壓歲錢。
這樣一來,網(wǎng)友們就更為大冰打抱不平了。
大冰本來就是自掏腰包做好事,現(xiàn)在反而被你倒打一耙,他又不欠你的。
而且,又不是大冰讓你領(lǐng)不到,是那些哄搶、插隊的人讓你領(lǐng)不到啊。
面對輿論壓力,這位大姐又轉(zhuǎn)頭向大冰"求情",還聲稱自己遭到網(wǎng)暴。
最后,大冰沒辦法了。
他只好承諾會給大姐全家每人送一件羽絨服,大姐才滿意了。
在這件事情中,人性的自私一覽無遺。
那些根本不需要幫助的人,為了占一點小便宜,可以臉不紅心不跳地擠占真正貧困者的資源。
一旦占不到便宜,就立即翻臉,把恩人當仇人。
得到好處后不僅不知感恩,還變本加厲地索要更多。
正如網(wǎng)友所說:
"不是好人變少了,而是壞人把好人都傷透了。"
03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這樣的愛心餐館——
門口寫著“免費吃飯”、“愛心餐食”等暖心牌子,生活遇到困難的人,便可以進去吃一頓免費的飯。
這樣的善舉,本來是城市里最溫暖的風景線。
店主們懷著一腔熱血,想為那些暫時落魄、饑腸轆轆的人送上一份飽飯,傳遞一份“人間值得”的信念。
然而,現(xiàn)實往往給這份純粹的善意潑上一盆冷水。
前幾天,上海的一家愛心餐館,監(jiān)控拍下了這樣一出荒誕劇。
一位穿著西裝打著領(lǐng)帶、耳朵上還掛著藍牙耳機的商務(wù)人士,一進門就喊著:
“煮碗免費的!”
店主見狀也沒說什么,興許是真的落魄了,給他端上了一碗面。
可沒想到,這位男子一邊玩手機,一邊坦然吃完之后,漫不經(jīng)心地喊道:
“加碗面?!?br/>店主依然沒說什么,再給他做了一碗。
沒想到,這位男子居然又理直氣壯地要求:
“再加碗面。”
就這樣連續(xù)蹭了兩天,店主實在是不能忍了,上前說:
“我們也是農(nóng)民,我我們也很辛苦的,再好的店你這樣吃也會被你吃垮?!?br/>說完這些,這位男子才嬉皮笑臉地表示,明天不來了。
如果說這位男子還有些底線,那下面這兩位老人,簡直就是“升米恩,斗米仇”的教科書式演繹。
河南焦作的董先生,經(jīng)營著一家早餐店,一直給一位流浪老太太免費吃包子。
可有一天,老太太發(fā)現(xiàn)“自己的”包子破皮了,以下就不樂意了。
然后她就直接上手蒸籠里拿新的,工作人員見狀,下意識的挪開了蒸籠。
沒想到,這個舉動竟然激怒了老太太,她一把抓起包子砸向了店員。
還有浙江紹興,也發(fā)生了這種事。
一位98歲的老太太,天天在一家餐廳吃免費早餐。
可就是因為她想吃的豆腐賣完了,居然開始砸人家的店,又是打砸瓶罐,又是把手伸進菜里。
這些活生生的案例,再次印證了那句話:
"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對于一些沒有善良的人來說,一直對他好,他會把這種“對我好”的行為當成習慣。
而當某一天突然失去或減少時,已經(jīng)習慣的他就會覺得不適,從而怪罪原本默默付出的一方。
這就是丑陋的人性。
04
那么,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呢?
關(guān)鍵在于建立"有智慧的善良",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設(shè)定清晰的邊界。
為他人付出時,明確說明幫助的期限、次數(shù)和內(nèi)容,避免讓受助者產(chǎn)生依賴心理
如果超出能力,要勇敢說“不”。
這不是冷漠,而是清醒。
為自己設(shè)限,是對自我的慈悲,也是對關(guān)系長久的負責。
其次,建立對等關(guān)系。
讓受助者也付出相應努力,例如用力所能及的服務(wù)來換免費餐食。
不要期待對方的感恩,只把行善當作自我修養(yǎng),降低對回報的期待。
就像種樹不苛求遮陰,行善不必期待回報。
這樣一來,便不會輕易被道德綁架,不會輕易被親情、愛情、友情裹挾。
既做到了好事,又保護了自己內(nèi)心的自洽與圓滿。
第三,洞察人性,留有底線。
要理解"依賴心理"是人之常情,做好被誤解的心理準備。
而當對方理直氣壯的來伸手時,要立即暫停援助,重新評估關(guān)系。
最后,請記住——
當善意失去底線,就會滋養(yǎng)出理直氣壯的貪婪。
學會控制自己的善心,不要無節(jié)制地投入。
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說: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我們不必因害怕"斗米仇"而停止行善,而是要學會用更智慧的方式傳遞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