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在中國落地生根并充滿生機,關鍵是實現(xiàn)了中國化時代化。而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fā)展歷程就是不斷推進“兩個結合”的歷史進程?!皟蓚€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具有原創(chuàng)性、本源性和統(tǒng)攝性?!暗诙€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軸主線,有力鞏固了文化主體性?!皟蓚€結合”的整體性闡釋、體系化建構、學理化表達,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原理性成果,標志我們黨關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的認知達到空前未有的新高度。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舉起我們黨的文化旗幟,堅持“兩個結合”,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是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關鍵詞:“兩個結合”;文化主體性;習近平文化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閱 讀 導 引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
二、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三、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的根本途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核心關鍵詞,“兩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核心關鍵詞?!爸袊钡奶岢黾捌渑c“具體化”的關聯(lián),從“結合”到“兩個結合”的話語敘事和發(fā)展演進,是需要首先厘清的問題。
(一)“在中國”與“中國化”
毛澤東同志在1938年10月六屆六中全會《論新階段》的報告中,首次、正式、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極具原創(chuàng)性、自主性、主體性、標識性的核心概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貫穿中國共產(chǎn)黨理論創(chuàng)新史的主線,高度體現(xiàn)和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論自覺、文化自信、歷史主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艱辛的實踐探索和艱難的理論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個過程產(chǎn)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結果。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從“思想上的奴隸”到“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從“理論上的搬運工”到“體系化學理化”,從“學徒狀態(tài)”到“原創(chuàng)性貢獻、原理性成果”,一百多年中國共產(chǎn)黨理論創(chuàng)新史,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fā)展史。
(二)“中國化”與“具體化”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全體會議召開,毛澤東同志在會上做了《論新階段》的報告,因篇幅所限,其中的一部分(第七章)以《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為題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我們說毛澤東同志1938年10月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在這一部分提出的??墒俏覀冊凇吨袊伯a(chǎn)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一文中只能看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的提法,而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表述。而且更令人費解的是在《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里竟然都沒有出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幾個字。這是為什么?其實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六屆六中全會那段講話,最初的原本的表述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張申府先生1939年2月20日撰寫的《論中國化》轉述的毛澤東講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且在收入晉察冀日報社編的《毛澤東選集》中的提法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但是新中國成立后,在編輯和正式出版的《毛澤東選集》中提法改變了,原有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修改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為什么要有這樣的改動,為什么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化”,來替代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當時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刺激蘇聯(lián)人。
在蘇聯(lián)人的視野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概念具有強烈本土化和民族性色彩,似有另設分店甚至分庭抗禮之嫌。為了減少蘇聯(lián)人的擔心,就只好一般地說馬克思主義具體化,而不公開地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F(xiàn)在來看,“具體化”和“中國化”當然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但是差別也比較明顯。“具體化”主要體現(xiàn)的是一個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具體運用,而“中國化”則更多的體現(xiàn)這個理論在中國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凸顯自主性、原創(chuàng)性,實現(xiàn)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前者蘇聯(lián)人相對放心,后者令其擔心。特別是1948年6月28日,蘇聯(lián)發(fā)布了《共產(chǎn)黨情報局關于南斯拉夫共產(chǎn)黨情況的決議》,嚴厲譴責了南斯拉夫共產(chǎn)黨的“民族主義”傾向,中共中央同年7月10日發(fā)表了一個贊同蘇聯(lián)決議的決議??紤]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提法容易被誤認為是民族主義,因此,后來中共更常用的表述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等。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中,凡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都做了修改,或者刪去。一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才又廣泛使用,并成為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
在原初提法是“中國化”還是“具體化”這個根本問題上不能有絲毫的臆測或“猜想”,并不是先有“具體化”后有“中國化”,更不是毛澤東只提到了“具體化”而沒有提出“中國化”。恰恰相反,毛澤東最初的提法就是“中國化”,因某種外部因素而改為了“具體化”。對于這樣一個重大核心概念的解讀必須準確無誤,不能有半點“走樣”和“誤讀”。當然,這絕不意味著“具體化”沒有價值,在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一直強調(diào)中國的“具體特點”“具體實踐”“具體實際”,“具體化”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意義?!爸袊辈荒軟]有“具體化”,“具體化”推動實現(xiàn)“中國化”。
(三)“結合”的本源思考和話語敘事
1.關于“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問題和關鍵詞是什么?答案就是兩個字:“結合”?!敖Y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源思考,“相結合”是基于中國化的“相結合”,“兩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結合”。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六屆六中全會《論新階段》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1941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20周年,這是一個整數(shù)年。前一個整數(shù)年是建黨10年的1931年,建黨日時正面臨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大“圍剿”,沒有條件紀念黨的10周年。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上所作的《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中,開宗明義這樣總結中國共產(chǎn)黨的二十年,他說:“中國共產(chǎn)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1945年4月20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我們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這個決議的第一段話是這樣概括的:“中國共產(chǎn)黨自一九二一年產(chǎn)生以來,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毛澤東同志關于中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便是此種結合的代表。”隨后召開的黨的七大將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上述一系列重要論述充分表明,“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源”思考和核心關鍵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nèi)在要求、根本路徑和基本方法。
2.關于“第二次結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1956年生產(chǎn)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如何搞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少走蘇聯(lián)的彎路,這些新的課題擺在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面前。1956年4月4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央會議上敏銳地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現(xiàn)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此后,毛澤東《論十大關系》關于“以蘇為鑒”,調(diào)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論述,黨的八大關于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對兩類矛盾的闡釋等,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即“第二次結合”的基本思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結合”的重要成果。
3.關于“兩個結合”
“兩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長期探索中國道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的。2021年建黨百年的“七一講話”以高度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首創(chuàng)性提出“兩個結合”。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聚焦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深刻闡釋“兩個結合”。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以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的責任擔當,進一步展開論述“兩個結合”。從正式提出到體系化建構、學理化探究,關于“兩個結合”的認知和話語敘事不斷深化拓展,發(fā)展演進。
“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和思想精髓,是原創(chuàng)性的。“兩個結合”是根本途徑、必由之路、最大法寶和規(guī)律性認識。如此多視角、全方位的闡釋和定位,可以說在闡釋關于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中是空前的?!皟蓚€結合”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最重要的核心關鍵詞,既是主體內(nèi)容,也是基本方法。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兩個結合”的成果,也是“兩個結合”的典范。
關于如何理解“兩個結合”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兩個結合”的側重點不同,從聚焦問題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主要內(nèi)涵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主要內(nèi)涵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魂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脈的結合融通。從核心關鍵詞看,前者是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后者是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從主要指向看,前者主要是反對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后者主要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西方中心論。另一方面“兩個結合”相互聯(lián)系,是一個整體。共同的目標指向是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實踐之“的”,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創(chuàng)造中華文明新輝煌。
4.關于“第二個結合”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是立足中國實際,植根中國文化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相結合,是“第二個結合”的深刻內(nèi)涵。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形態(tài)”,也是中華文化的“當代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是靈魂和旗幟,中華文化是根基和血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是一致的。如果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現(xiàn)代的,從而聚變?yōu)樾碌睦碚搩?yōu)勢。
“第二個結合”內(nèi)在要求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賡續(xù)中華文脈,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激活中華文明基因和生命力,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第二個結合”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的內(nèi)在統(tǒng)一和相互貫通,“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暗诙€結合”塑造和進一步鞏固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主體性,文化繁榮昌盛和精神獨立自主成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和關鍵支點。
綜上所述,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結合”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結合”來看,后者是“第二次結合”。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即“兩個結合”來看,后一句話相對于前一句話是“第二個結合”,這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結合”的話語敘事和歷史邏輯,鮮明體現(xiàn)和充分彰顯“兩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從“第一次結合”到“第二次結合”的“相結合”,從“第一個結合”到“第二個結合”的“兩個結合”,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規(guī)律性認識不斷深化,文化使命的自覺性自主性不斷提升。
二、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兩個結合”將第一個結合與第二個結合并舉,魂脈和根脈并連。“第二個結合”的本質是思想的魂脈與文化的根脈相融相通。高揚文化主體性是“第二個結合”的內(nèi)核,“第二個結合”的根本意義是鞏固文化主體性。
今天我們講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必須注重歷史視角、歷史維度、歷史視野,把握其歷史邏輯。要從近代以來文化主體性的境遇來理解“根脈”,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受到極大影響和摧殘,可以說是傷筋動骨,有嚴重內(nèi)傷。為何“文明蒙塵”,說到底還是文化主體性的弱化和缺失。情況有多嚴重,我們來看梁漱溟先生的一段話。一百多年前的世紀之交,西學東漸,歐風美雨,面對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中國文化的前景如何,出路何在?梁先生用一棵大樹來比喻中國文化,用“老根”和“新芽”來描述中國文化的前景,因此也被學界稱為“老根新芽說”。他是這樣說的:“中國文化好比一棵大樹,近幾十年來外面有許多力量來摧毀他,因而這棵大樹便就焦枯了。先是從葉梢上慢慢地焦枯下來,而枝條、而主干,終而至于樹根,現(xiàn)在這樹根也將要朽爛了!那就糟了!就完了!就不能發(fā)芽生長了!所以現(xiàn)在趁著這老根還沒有完全朽爛的時候,必須趕快想辦法從根上救活它,樹根活了,然后再從根上長出新芽來,慢慢地再加以培養(yǎng)扶植,才能再長出一棵大樹?!瓕碇袊挛幕膭?chuàng)造,也正是和這棵樹發(fā)芽生長的情形一樣的?!痹诹合壬磥?,沒有老根,新芽無法生長;沒有新芽,老根就沒有生機,不可能枝繁葉茂。因此老根和新芽不可分,根基和生機不能分。梁先生的“老根新芽說”對于我們理解“根脈”,堅守好傳承好中華文化“根脈”,頗有助益。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中國共產(chǎn)黨人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鞏固文化主體性。我們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為例,這是1940年1月9日毛澤東同志在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協(xié)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演講,發(fā)表于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國文化》創(chuàng)刊號上。1940年正是抗戰(zhàn)最艱難的時期,延安不僅成立了文化協(xié)會,而且創(chuàng)辦了《中國文化》,凸顯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其中首發(fā)在《中國文化》創(chuàng)刊號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五天后在延安《解放》雜志刊載時題目改為《新民主主義論》),提出并深刻闡釋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令人稱道的是在新民主主義文化觀中,“民族的”是擺在首位的,蘊含和體現(xiàn)了“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必須立足中國大地,植根中華文化,從中國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排在第二位的“科學的”,其意涵即“五四”時期的“賽先生”。而第三位“大眾的”,按照毛澤東的表述“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這里“民主的”其意涵就是“五四”時期的“德先生”。我們知道,在“五四”時期“賽先生”“德先生”是至高無上的,而毛澤東在論述新民主主義文化觀時則將“民族的”擺在最前面,體現(xiàn)了強烈的本土化、主體性和中國立場。我們說1938年10月六屆六中全會《論新階段》在闡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時提出了“中國化”,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論自覺。那么1940年1月《新民主主義論》在論述新民主主義文化觀時強調(diào)“民族的”,就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文化自覺。
需要說明和進一步探討的是,毛澤東講的“民族的”主要是“民族的形式”。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nèi)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标P于“民族的形式”,延安的《中國文化》有熱烈討論,有人主張新民主主義文化,形式是民族的,內(nèi)容是科學的民主的。這樣一種形式與內(nèi)容的兩分法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今天我們?nèi)绾卫斫狻懊褡宓男问健蹦兀恳环矫嫘旅裰髦髁x革命時期強調(diào)“民族的形式”,對于傳承中華文化,建立中華民族新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雖然“民族的形式”也會包含“民族的內(nèi)容”,但是重點在前者,而不是后者?!懊褡宓男问健惫倘恢匾?,但是“民族的內(nèi)容”也重要,甚至更重要。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不僅需要“民族的形式”,也需要“民族的內(nèi)容”,是形式和內(nèi)容的統(tǒng)一體。民族性不僅要體現(xiàn)在形式中,也要體現(xiàn)在內(nèi)容中。只有既體現(xiàn)“形式”又體現(xiàn)“內(nèi)容”的民族性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既體現(xiàn)“民族的形式”又體現(xiàn)“民族的內(nèi)容”的新文化才是有影響力的。
文化興則民族興,文化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舉我們黨的文化旗幟,有力鞏固和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他強調(diào)“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里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清晰地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中國特色、中國道路這一貫通古今的鏈條,這就不僅僅是形式,更是內(nèi)容,而且是具有根源性、根本性的內(nèi)容,是根源、根基、根本、根脈;也不僅僅是資源和遺產(chǎn),而是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精神之基和力量之源?!暗诙€結合”激活了中華文明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在新時代獲得強有力確立和鞏固,這是從民族危機到民族復興、文化危機到文化復興的重塑重構,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一百多年一直糾結和困擾的“古今中西之爭”,說到底是文化主體性之爭?!暗诙€結合”使我們從現(xiàn)代化西方模式唯一論、西方單一文明優(yōu)越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完全不具有現(xiàn)代性且妨礙現(xiàn)代化的“舊學”的窠臼中解放出來?!暗诙€結合”作為又一次思想解放,最具根本性基石性的意義就在于鞏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文化是人類在自身的生活實踐和歷史經(jīng)驗中創(chuàng)造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風俗等的綜合體。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文化哲學是以文化為基礎的哲學思考,以哲學為靈魂的文化探究,是以哲學思維對文化發(fā)展歷程、發(fā)展樣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主體性是人的根本屬性,是主體通過對象性實踐活動把握客體的特性。文化主體性是人的文化活動自覺意識和自主立場的集中表達,體現(xiàn)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質和精神力量。文化主體性包括文化自覺性、文化自主性、文化創(chuàng)新性、文化生命性等,是推進文化繁榮和文明進步、實現(xiàn)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xiàn)代轉型的活力之源。
文化主體性關乎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自主、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鞏固文化主體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題和底色,彰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顯著特征和鮮明標識。沒有文化主體性就在文化意義上迷失了自我,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失去了文化主體性,沒有了自主立場,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隨波逐流,就會成為“文化的流浪者”,無所依托。文化認同和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xù)發(fā)展的根基,鞏固文化主體性是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的思想前提和精神基礎。我們講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tài)發(fā)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并不是說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是維系原狀延續(xù)至今的,而是說中華文明的“本源”價值,總是能在不同的場景,以不同的方式,在歷史的長河中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中華文明這棵大樹的“根”,有了根,才會有新芽、新枝、新葉,才能根深葉茂,成為參天大樹。這“老根”“根脈”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堅韌的文化生命力和堅挺的文化主體性?!叭f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有了這“老根”“根脈”,中華文化、中華文明才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概而言之,老根新芽,舊邦新命,返本開新,固本開新,革故鼎新,推陳出新,守正創(chuàng)新,就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一以貫之的呈現(xiàn)。習近平文化思想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新時代新征程文化主體性的清醒認知和有力鞏固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在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創(chuàng)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其中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簡稱“六·二講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六·二講話”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整體性系統(tǒng)性闡釋、體系化學理化建構的重要成果,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系統(tǒng)形成的重要標志。“六·二講話”直面一百多年來中國文化建設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焦點問題、前沿問題,給予明確回答,破解了重大理論難題,實現(xiàn)了重大理論突破,推進了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具有標志性的意義,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四個月之后,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即首次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水到渠成,應運而生。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文化思想是繼確立習近平強軍思想、經(jīng)濟思想、生態(tài)思想、外交思想、法治思想之后的第六個。如何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既要從整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視角來認識,又要從習近平強軍思想、經(jīng)濟思想、生態(tài)思想、外交思想、法治思想的角度來認識;既要論述文化思想具有科學性、實踐性、人民性、時代性、開放性這些共同特征,更要闡釋文化思想獨特的、獨有的、獨具的理論特質。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體現(xiàn)為:
第一,更具有基礎性。強軍、經(jīng)濟、生態(tài)、外交、法治指向具體,是一個特定的領域。文化也是一個領域,但涉及面廣,具有基礎性。這種基礎性,從具體性來看哪一個領域、單位、部門,都不能沒有文化的引領,不能沒有文化的支撐,不能沒有文化的力量;從總體性來看文化思想是“文化”,又超越了文化,是整體的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是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支撐。
第二,同時具有貫通性。文化的特點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滲透貫通于各領域、各方面。文化思想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部分,屬于文化篇,又是貫通整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我們應當以這樣的視野來把握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及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特別具有學理性。文化思想中的許多重要觀點和概念,比如:文化主體性、新的文化生命體、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xiàn)代轉型、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形態(tài)、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破解古今中西之爭、全人類共同價值、文明交流互鑒,等等,學理性極強。貫通古今,匯通中外,融通文史哲。
第四,注重文化創(chuàng)造和文明更新統(tǒng)一性。文化思想強調(diào)在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基礎上推動文明更新、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充分體現(xiàn)了“在賡續(xù)歷史文脈中推進文化創(chuàng)造,在傳承中華文明中推動文化進步,賦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為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和更為寬廣的文明維度”。深刻蘊含了大歷史觀和新文明觀的統(tǒng)一、文化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的統(tǒng)一、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鑒的統(tǒng)一。
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文化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更為凸顯。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有力文化支撐和強大精神力量,從內(nèi)涵上看具有重要性,從時間上看具有緊迫性。如何推動文化繁榮,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文明素養(yǎng)亟待提升。如何建設文化強國,話語領域卡嗓子的問題亟待解決,突破西方話語霸權、話語壟斷亟待破局。如此,才能進一步鞏固文化主體性,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書寫中國文化建設新篇章。
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兩個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fā)展創(chuàng)新,既有文化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又有文化工作的實踐路徑和整體布局;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鞏固文化主體性,又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xiàn)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就來自文化主體性,新時代文化主體性的鞏固關鍵在于“兩個結合”的內(nèi)在邏輯。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華文明發(fā)展、人類文明進步的規(guī)律性認識,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境界,在中國文化建設歷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作者:郭建寧,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原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年第3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