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每日探索。
如今的天安門廣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城樓正中央那面巨大的毛澤東畫像。這已成為天安門的標志性景觀,深深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目中。其實,在天安門廣場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先后懸掛過許多歷史人物的畫像。
袁世凱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隨后不久,袁世凱掌權北京,被各界推舉為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tǒng)。在這個歷史時刻,天安門廣場掛上了袁世凱的畫像。當時的袁世凱權勢滔天,又是辛亥革命的關鍵人物,是北方最具實力的軍事強人,也是這個新生的共和國實際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
但是,1914年袁世凱便發(fā)動政變,意圖恢復帝制,自立為帝,引發(fā)了全國范圍的反對。這直接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和去世。一代梟雄,最終落得一個“開歷史倒車”的名號。
孫中山
1928年,北伐戰(zhàn)爭轟轟烈烈,北伐軍進入北京城。新的政府尊孫中山為正統(tǒng),掛孫中山畫像,象征國民革命的勝利和統(tǒng)一。
盡管孫中山已于1925年去世,但他奠定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的思想引繼續(xù)影響著國民革命??梢哉f,1928年天安門再次掛起孫中山畫像是眾望所歸,孫中山作為中國革命的精神領袖的地位再次獲得確認。
蔣介石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北京處于日占。所有的畫像都被撤下,改為“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反動標語。這是日本人妄圖從文化上麻痹中國人,打倒中國脊梁的證據(jù)。
直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日本投降歸還領土,蔣本人作為中國實際的最高權力者,聲望達到頂峰。1945年,天安門上掛起了蔣介石的巨幅畫像。
集體掛像時期
1949年1月,北平解放,而蔣介石早已落入被動局面,并最終輸?shù)袅藨?zhàn)爭。此時,天安門上終于出現(xiàn)了毛主席像。和現(xiàn)在不同的是,當時還有許多領導人的掛像一同懸掛。周恩來,任弼時,劉少奇等人都掛像天安門。這是對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的體現(xiàn)。
1949年7月,毛澤東和朱德,締造紅軍的兩位靈魂人物,畫像并排掛在天安門,以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
毛澤東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從這一年開始,天安門上的畫像終于穩(wěn)定下來,只有毛澤東的畫像了,作為新中國的核心締造者,他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當之無愧。
從1949到1967年,毛主席的樣貌在變化,畫像也多次更換。1967年,最終的畫像確定下來,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一幅。
另外,在毛主席執(zhí)政期間,由于對共產主義的強烈狂熱,“五一”和“十一”期間,還會在兩側擺上馬恩列斯的畫像,以彰顯馬列主義正統(tǒng)。
另外,1953年斯大林逝世時,天安門上也曾短暫掛在天安門上。彼時中國和蘇聯(lián)關系密切,中國接受了大量蘇聯(lián)支援,因此中國才用這種方式表達對蘇聯(lián)的感激。斯大林也是唯一在天安門掛像的外國人。
改革開放以后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形勢改變。掛像的規(guī)則最終確定下來,天安門廣場只保留天安門城樓毛澤東一人畫像。而在“五一”“十一”期間,廣場還會設立孫中山先生的畫像。從畫像的改變,其實也能看到我們意識形態(tài)的改變。
從1911到今天,天安門掛像的改變,其實也昭示著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和國內形式,回到開頭再把這篇文章讀一遍,你能找到每次掛像分別代表什么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