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部分觀眾來說,劉曉慶似乎一直是跟娛樂圈掛鉤的,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她曾經(jīng)親自采訪過毛主席的女兒李訥。
當我們把這幾個名字放在一起時,或許有人會感到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這幾個人竟然是同一個時代里的人物嗎?
她嫁給將門之后
在時光的流轉(zhuǎn)中,劉曉慶迎來了人生中又一個浪漫時刻。當歲月沉淀出別樣的從容,她再次披上圣潔的婚紗,與71歲的丈夫王曉玉在舊金山山谷教堂,攜手開啟了人生的嶄新篇章。
婚禮上,劉曉慶穿上名師設(shè)計的婚紗,奢華浪漫又優(yōu)雅大氣,她與先生在至親好友的見證下互相承諾,要互敬互愛,要攜手同行。
劉曉慶的這一任老公是成功港商,也是將門之后,事業(yè)成功,旅居海外多年。
2010年,王曉玉還曾以政協(xié)委員的身份接受媒體采訪。據(jù)悉,王曉玉的父親王劍秋是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七期畢業(yè)生。也就是說,王曉玉是國民黨將領(lǐng)的兒子。
她的履歷很精彩
劉曉慶能嫁給這位事業(yè)有成的男人,也是因為她自己的履歷是非常豐富的。青少年時期的劉曉慶,完成了從農(nóng)婦到演員的蛻變。
劉曉慶十一歲考入四川音樂學院學習揚琴,后來在時代的洪流下,她被分配到農(nóng)村當了一名普通農(nóng)民。在農(nóng)場,劉曉慶白天勞動,晚上自彈自唱。后來,參了軍,在基層文工團里唱樣板戲。一級一級調(diào)到成都軍區(qū)戰(zhàn)旗話劇團當了一名話劇演員。
時光回溯至1975年,彼時懷揣著電影夢想的劉曉慶迎來了人生中至關(guān)重要的轉(zhuǎn)折點——首次踏入試鏡的舞臺,參與電影《南海長城》的拍攝。站在鏡頭前,青澀卻充滿熱忱的她,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將對表演的渴望盡數(shù)融入每一個動作與神情之中。
盡管當時的她尚顯稚嫩,這次試鏡經(jīng)歷卻如同一?;鸱N,點燃了她演藝生涯的熊熊烈火,為其后續(xù)的發(fā)展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時間悄然流轉(zhuǎn)至1980年,劉曉慶接拍電影《原野》。這部作品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在當時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激起千層浪。
影片以獨特的敘事風格與大膽的表現(xiàn)手法,突破了傳統(tǒng)電影的創(chuàng)作框架,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廣泛且激烈的爭議。有人稱贊其為藝術(shù)創(chuàng)新的典范,敢于觸碰人性深處的復雜與掙扎;也有人對影片中的某些情節(jié)與表達提出質(zhì)疑。
然而,爭議聲中,劉曉慶憑借對角色的深刻理解與極具感染力的演繹,成功塑造出一個鮮活立體的熒幕形象。
這份卓越的表演功力,最終在1987年得到了專業(yè)領(lǐng)域的高度認可——她一舉斬獲中國電影第十一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的獎杯。難怪有人評價說:1980年代的中國電影屬于“劉曉慶時代”。
1990年代,劉曉慶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了電影外的世界。在那個年代,劉曉慶就是家喻戶曉的明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她與李訥
就是在這個時期,劉曉慶得到采訪毛主席女兒李訥的機會。劉曉慶是非常敬仰毛主席的,后來到北京發(fā)展后,劉曉慶還去過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毛主席居住辦公的地方-——中南海。
毛主席去世后,劉曉慶還曾帶著家人幾次參觀毛主席紀念堂。
但是對于毛主席的家人,劉曉慶就沒有那么理解了,當她得知要采訪李訥時,整個人是非常緊張的,她害怕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要知道那可是毛主席的女兒?。?/p>
劉曉慶初見李訥,是在李訥的家里。原本是想找個嚴肅點的地方進行采訪,但是一向低調(diào)的李訥不愿意引起他人的注意,想著越簡單越好,千萬不要為了一個采訪鬧得人盡皆知。經(jīng)過幾次商量后,才確定了最終的拜訪地點,也就是李訥家里。
初次見面,李訥還是讓劉曉慶有些措手不及了,她完全沒想到站在自己面前的這位穿著樸素的老大姐就是毛主席的女兒,她看上去跟普通勞動婦女完全一樣,但是又不一樣。
關(guān)于跟李訥的初次見面,劉曉慶說:
“當你看見她時,便會覺得用任何簡單的語言描述,她都顯得她膚淺。她是有思想、有深度、歷盡滄桑而身份獨特的成熟女性,她的思想永遠是獨立的,比如她的簡樸她的沉默以及她的隱居。無論是年輕的朋友勸說她趕趕時髦時髦,換換服飾色彩,還是熟知她的長輩勸她走出去,感受感受時代的變遷,她都笑笑,依舊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智行事。”
劉曉慶在整個過程中,問了李訥好幾個問題,這些問題大部分都跟毛主席有關(guān),比如:“您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兒,聽說主席最喜歡你?請你和我們談?wù)劇保弧爸飨H自檢查你們的學習成績嗎?”;“主席對你們有沒有特別照顧?學校的老師知不知道你是毛主席的女兒?”等等。
從李訥的講述里,毛主席的形象逐漸立體、鮮活起來,劉曉慶也愈發(fā)了解這位偉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
在這次采訪中,劉曉慶也訪問了李訥的丈夫王景清。王景清是個健談的人,他告訴劉曉慶他和李訥相識的整個過程,包括他們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我跟她是在1984年結(jié)婚的,我們是戰(zhàn)友介紹認識的。但是如果說第一次見面,那應(yīng)該是在延安,那時候的我們還是孩子……”
聊著聊著,劉曉慶突然被墻上掛著的書法作品給吸引住了,她仔細看了看,感覺這字體似乎在哪里看過,轉(zhuǎn)眼一想,劉曉慶已經(jīng)找到了答案,這不就毛主席的字體嘛!
王景清見劉曉慶一直盯著那字看,便笑著說:“我很喜歡毛體書法,也模仿過,但都沒有抓住精髓,也就有個六七分相吧!”
其實,王景清還是有些謙虛了。
值得一提的是,“毛體書法傳人”是真實存在的,她就是毛主席在抗美援朝后收養(yǎng)的女兒李靜,也就是后來的總參謀部的文化部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