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花錢改分”騙局:為何仍有人“上鉤”
文/葉雨秋
高考結束后,各類詐騙陷阱層出不窮,其中“提前改分”“內(nèi)部指標錄取”“大數(shù)據(jù)包上名?!钡闰_局屢見不鮮。盡管警方多次提醒,強調(diào)要認準官方渠道,警惕陌生鏈接和轉(zhuǎn)賬要求,但“高考花錢改分”這類騙局依舊有人相信,甚至還能登上熱搜,著實令人費解。
從詐騙手段本身來看,“高考花錢改分”的騙局并不高明。高考成績是經(jīng)過嚴格的評卷、統(tǒng)分等一系列嚴謹流程得出的結果,有著嚴密的安全保障體系和監(jiān)管機制,分數(shù)一旦確定,豈能說改就改。而且,如今高考信息的透明度越來越高,官方會及時公布考試政策、招生計劃、錄取流程等相關信息,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暗箱操作”空間。然而,仍有部分考生和家長落入此類騙局,這背后反映出了多方面的問題。
首先,考生和家長的焦慮心理是讓騙局得逞的重要原因。高考對于學生和家庭來說,意義重大,它往往被視為改變命運的關鍵節(jié)點。十多年的寒窗苦讀,承載著無數(shù)的期望和壓力。當考試結束,成績未公布之時,考生和家長的心情處于極度的緊張和焦慮之中。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他們更容易失去理性判斷能力,一旦聽到有“改分”“上名校”的捷徑,就會抱著一絲僥幸心理,希望通過花錢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比如一些家長,看到孩子平時成績一般,擔心無法考上理想的大學,當遇到聲稱能“改分”的騙子時,就會在焦慮情緒的驅(qū)使下,輕易相信對方的謊言。
其次,部分人防騙意識淡薄也是一個因素。盡管社會一直在加強防詐騙宣傳,但仍有一些考生和家長對詐騙手段缺乏了解,沒有形成足夠的警惕意識。他們可能沒有關注過相關的防騙信息,或者認為這些騙局不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一些詐騙分子會通過網(wǎng)絡、短信等方式發(fā)送虛假查分鏈接,誘導考生和家長點擊,要求填寫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驗證碼等信息,進而實施詐騙。而一些考生和家長在看到這些鏈接時,沒有仔細甄別其真實性,就輕易點擊并填寫信息,最終導致個人信息泄露和財產(chǎn)損失。
再者,虛假信息的傳播和誤導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網(wǎng)絡上充斥著各種真假難辨的信息。一些詐騙分子會利用社交媒體、論壇等平臺,發(fā)布虛假的“改分”“上名校”成功案例,讓考生和家長誤以為這些事情是真實可行的。此外,一些不良培訓機構為了招攬生意,也會夸大宣傳自己的服務效果,聲稱可以幫助考生“低分上名校”,進一步誤導了考生和家長。
為了避免更多的考生和家長陷入高考詐騙陷阱,我們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學校和家庭要加強對考生的防詐騙教育,讓他們了解常見的詐騙手段和防范方法,提高他們的防騙意識和理性判斷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大對高考詐騙的打擊力度,加強對網(wǎng)絡信息的監(jiān)管,及時清理虛假信息,讓詐騙分子無處遁形。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高考信息公開和透明機制,讓考生和家長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招生政策和錄取流程,減少他們的焦慮和誤解。
“高考花錢改分”這類騙局雖然荒謬,但仍有人相信,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要通過加強教育、完善監(jiān)管等方式,提高全社會的防騙意識,讓高考詐騙不再有生存的土壤,為考生和家長營造一個安全、公平的高考環(huán)境。
除了上述因素,詐騙分子手段的不斷翻新也是讓人防不勝防的重要原因。他們善于利用科技手段,模仿官方網(wǎng)站制作逼真的虛假查分頁面,或是使用改號軟件偽裝成教育部門、高校的電話。而且話術極具迷惑性,能精準抓住考生和家長的心理弱點,讓其一步步落入圈套。
對于考生和家長而言,要時刻保持冷靜,在面對任何與高考相關的信息時,都要通過官方渠道核實。社會各界也應形成合力,媒體持續(xù)曝光詐騙案例,政府加強宣傳引導,共同筑牢防范高考詐騙的堅實防線,守護考生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