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血洗”的中國旅游團與歐洲偷子天堂。
欄目 | 文旅商業(yè)評論
領(lǐng)域| 出境游
01
天有不測風云,又有中國旅行團在歐洲栽了。
昨日,據(jù)多家媒體披露,一個中國旅行團在意大利比薩斜塔附近吃午飯,短短二三十分鐘,停在餐館門口的大巴就被撬了,車上行李、奢侈品被一掃而空,總損失估計數(shù)十萬元人民幣。
竊賊手法之嫻熟,簡直像拍了無數(shù)遍彩排版的實戰(zhàn)演習,團里游客和國內(nèi)吃瓜群眾都看得目瞪口呆。
據(jù)當事游客和媒體說:“導(dǎo)游都懵了,干這行這么多年,第一次遇上‘一鍋端’,等回國再想辦法走保險?!?/p>
當?shù)鼐熘皇堑ㄤ浟丝诠?,游客把丟失的手機和耳機定位給他們,指望警方能順著線索追一追,人家只是攤攤手:“等消息吧?!?/p>
另有旅游業(yè)內(nèi)同行給我發(fā)來當時游客在意大利比薩用餐的餐廳負責人朋友圈。
據(jù)她澄清,不幸中的萬幸是“沒有網(wǎng)傳的20萬勞力士被偷”,“全團護照都在”,“全團行李箱都在”。
然后,意大利開始亡羊補牢,在這家餐廳門口有警車保護了。
可大家都心知肚明,竊賊只要智商在線,是不會再踏進同一條河流的。
難怪有當事游客無奈地在視頻里吐槽:“警察也不管,現(xiàn)在就想辦法回國,在國外真是每天擔驚受怕?!?/p>
曾經(jīng),很多中國人對西歐國家有一種天然濾鏡,總覺得“發(fā)達國家治安肯定好”。
我看到新聞評論區(qū)就有人說:“意大利是發(fā)達國家啊,怎么會這樣?”
實際上,以我近20年在歐洲出差、旅行的體感來看,治安是一天不如一天,只要你心里多了一句“應(yīng)該沒事吧”,錢包就會立刻用實際行動和你說再見。
2013年,我在丹麥哥本哈根去歐登塞的火車上,遭遇了人生第一次被偷。
那時候我心里也在默念,北歐發(fā)達國家,這不可能有小偷。
下火車前,我在車門口看地圖找酒店,旁邊兩個黑人一左一右地“熱情”靠近,問我:“需不需要幫忙?”
我還挺感動,覺得這地方民風真淳樸,正想說謝謝,下一秒,車門一開,倆人就像彈簧一樣躥出去。等我回過神去摸手機,發(fā)現(xiàn)口袋空空如也。
2016年夏天,我在匈牙利又中招。
那次,我和朋友在布達佩斯最知名的塞切尼露天溫泉看歐洲杯開幕式,手機放在防水袋里,擱在鞋上。
幾分鐘沒回頭,再轉(zhuǎn)身,手機連鞋都沒影了。
匈牙利布達佩斯塞切尼溫泉/旅界實拍
最后光著腳打車回酒店,當?shù)厮緳C一邊看著我一邊憋笑:“兄弟,鞋呢?”我只能用腳趾頭感受整個歐洲的涼意。
總之,以我親身經(jīng)驗來看,在歐洲旅行,就算你平時再小心翼翼,還是得打起一萬分精神,出事的,永遠是你以為“應(yīng)該沒事”的地方。
這也真應(yīng)了那句話,中國游客以為的安全,往往是歐洲偷子眼中的機會。
02
歐洲為什么治安越來越差?
先說最重要的社會因素:移民問題。
早在疫情前,移民、文化沖突、社會融合的層層矛盾已經(jīng)一點點侵蝕歐洲治安的底線。
還記得我2013年在丹麥被偷后,警察曾特別真誠地安慰我,說:“這兩個黑人一定是過路賊,不是我們本地的,咱們這民風很淳樸?!?/p>
彼時,正值秋天,然后他開著警車,帶我去看當?shù)厝说娜粘I?,院子門口擺著一筐秋天豐收的蘋果,旁邊還放個籃子,意思是“你喜歡就拿,錢隨意放籃子里?!?/p>
那一刻我差點都信了,“這地方人真好”。可現(xiàn)實告訴我,當?shù)厝嗽俸脹]啥用,治安也不是靠蘋果自由維系的。
丹麥第二大城市歐登塞/旅界實拍
這些年,歐洲的移民壓力越來越大。
去年一年,丹麥在內(nèi)的27個歐盟成員國,共收到超過100萬份難民申請,雖然相比2022年的114萬份稍微下降,但依舊處在高位。
100萬難民,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歐洲每一座城市、每一條街道,都有更多人涌入謀生,也有更多人因為沒法融入而滋生對立。
根據(jù)歐盟庇護署數(shù)據(jù),這些申請人里,大多數(shù)來自敘利亞(15%)、阿富汗(8.7%)、委內(nèi)瑞拉(7.3%)、土耳其(5.5%)。
在申請庇護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中,西班牙16.5萬份,法國15.8萬份,意大利15.4萬份,位列前三。
這也能多少解釋,為什么意大利、法國這些南歐國家,治安問題肉眼可見地嚴重。
以法國為例,很多人對巴黎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浪漫之都。
但如今的巴黎,有了一個新外號——巴黎斯坦。
啥意思?
就是穆斯林移民太多,巴黎社區(qū)融合已經(jīng)失控。
十五六歲的男孩,個個身材高大,人狠話不多,而且法國對青少年犯罪的容忍度讓人無語。
他們把未成年犯罪按年齡分段:
13歲以下,絕對不負刑事責任,怎么鬧都算“孩子頑皮”。 13歲到16歲,按“教育原則”從輕處理。 16歲到18歲,理論上可以適用成年人刑罰,但多數(shù)會減半。
所以,哪怕你當街被搶,對方年紀夠小,也大概率是“教訓一下就放人”。
你再往南走,去法國第二大城市馬賽,治安感受會更加直觀。
只要在火車站說一句“薩朗”(阿拉伯語“你好”),就能一路通關(guān)。
滿車廂的穆斯林青年,虎視眈眈盯著你,感覺跟羊入虎口差不多。
而且這種事,絕不是個例。
早在這次意大利砸車事件之前,2023年7月,中國一個旅行團在馬賽,整輛大巴被蒙面暴徒用石頭猛砸。
車上五六個中國游客被直接砸傷,當時新聞上了國內(nèi)外多個熱搜。
2023年7月,法國騷亂波及中國旅行團
再說經(jīng)濟因素。
這些年移民越來越多,歐洲經(jīng)濟并沒有變得更好,反而因為福利壓力、失業(yè)率攀升、貧富差距加大,很多歐洲城市的社會矛盾不斷激化。
高失業(yè)率、資源分配焦慮、文化隔閡深,這三大問題加在一起,犯罪就像拔了閥門的水龍頭,根本止不住。
當小偷越來越多、警察越來越佛系,游客再多心理準備,也會難逃一劫。
這,就是當下的歐洲現(xiàn)實。
03
歐洲治安越來越糟,受害最深的,其實是像這次毫無準備就被“血洗”的中國游客。
這次被搶的大巴車團,據(jù)媒體統(tǒng)計,95%以上的團友是第一次出國,很多是老人。
出趟國,本來是看世界的心愿清單,結(jié)果先體驗了歐洲極速失竊傳說。
為什么他們會成為下手目標?
很簡單,買了奢侈品,警惕性低,集體行動,外加財物集中放車里。
對歐洲偷子們來說,這就跟釣魚塘里投餌料一樣,一網(wǎng)打盡,還省時省力。
其實,這兩年歐洲的偷盜事件已經(jīng)多到匪夷所思,只要提前在小紅書、微博做點功課,你就能看到無數(shù)血淚教訓。
小紅書上,有網(wǎng)友戲稱,“這年頭,歐洲旅游主線任務(wù)保住手機、錢包,支線任務(wù)才是看風景?!?/p>
我今年冬天計劃去巴黎看朋友,防盜準備已經(jīng)比簽證還費心思,貼身防盜包先買好,防盜攻略看了一次又一次。
再看社交媒體上各種“歐洲防盜秘訣”層出不窮:有人在內(nèi)褲縫個拉鏈兜,有人把手機掛脖子上,還有人錢包系條防盜鏈,活脫脫一副移動保險柜模樣。
當一個地方的治安,把本來輕松的旅行,搞成一場“求生游戲”,這濾鏡也就碎得差不多了。
歐洲各國旅游局當然也不是沒意識到這個問題。
你去查官方旅行安全提示,很多都寫得四平八穩(wěn):“盡量避免人多區(qū)域,提高警惕,注意保管財物。”
可真到事發(fā)那一刻,大部分游客都會在心里咆哮:“提高警惕有用的話,我就不會被偷了!”
事實上,就算當?shù)鼐綉B(tài)度很好,受害人多半也只能和這次被搶的中國旅游團一樣收獲一份浪費時間的筆錄,還有一句“我們會持續(xù)跟進”。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所以,越來越多中國游客開始對歐洲安全不抱幻想。
身邊有朋友說,“這年頭,去趟歐洲比去東南亞還要緊張?!?br/>
更多人干脆改去日本、韓國,至少不用把財物藏進貼身內(nèi)褲。
當然,還是有人和我一樣不死心,想挑戰(zhàn)極限安全防線。
前兩天,我在小紅書看到一個哥們,剛?cè)ネ暌獯罄_馬,回來就寫了篇《歐洲防盜生存手冊》。
他列了六條“金科玉律”:
不要在大街上掏手機。 不要背拉鏈在后面的雙肩包。 不要把行李留車上。 不要搭理陌生人搭訕。 不要相信“幫你拍照”的人。 不要覺得自己“應(yīng)該不會這么倒霉”。
這還是旅游嗎?這明明是全程硬核偵查訓練。
當歐洲發(fā)達國家濾鏡一層一層被砸碎,越來越多國人意識到,歐洲不再等于“安全+浪漫”,它可能更像一個變幻莫測的“偷子樂園”。
今天的歐洲風景依舊美,城市依舊古典宏偉,但治安也絕對拉胯。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