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從春末時節(jié)開始,南方一些城市雨后的地面和草坪上便會出現(xiàn)一種大蝸牛。
這些蝸牛的體長一般有6至7厘米左右,一些極端個體可能長到如手掌一般大小,它們的殼呈現(xiàn)尖尖的螺旋狀,通常以黃色或深黃色為主,上面還布有如云霧一般的花紋。大多數(shù)人對于這些蝸牛的態(tài)度,就是看看而已,但也有人會將其撿拾回家,高溫烹煮后進行食用。這種蝸牛真的能吃嗎?這種蝸牛就是人們俗稱的“非洲大蝸?!保湔嬲拿謩t是“褐云瑪瑙螺”。
從體型上來講,褐云瑪瑙螺在蝸牛家族中算是最大的一類。
它們十分能吃,而且食性很雜,不管是莊稼,還是樹葉,又或者是花卉,只要是咬得動的植物,幾乎就沒有它們不吃的。這種蝸牛喜歡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懼怕寒冷。在冬季,它們會用白色的膜封住殼口,進行冬眠,等到天氣暖和了再重新開始活動。除了怕冷,它們還怕曬,所以晴朗的白天是看不到它們的,褐云瑪瑙螺會躲在陰暗的墻角或潮濕的水溝中,等到晚上天氣涼爽了,再出來活動。
若是趕上了陰天下雨,那這些大蝸牛就會活躍起來。
這就是為什么一場大雨過后,遍地都是這種大蝸牛的原因了。從褐云瑪瑙螺的俗稱上就能看出來,這種大蝸牛的老家在非洲,而在當?shù)匾驳拇_有很多人會將它們當做是一種食物。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就真的能吃。蝸牛這種生物身上最容易感染寄生蟲,而褐云瑪瑙螺更是寄生蟲的重災區(qū),平均一只褐云瑪瑙螺的身上就可以檢測出多達100條的寄生蟲。曾經(jīng)就發(fā)生過因食用非洲大蝸牛而感染腦膜炎、導致癱瘓、甚至失去生命的案例。
到底是何種寄生蟲如此可怕呢?
其實褐云瑪瑙螺體內的很多種寄生蟲都可以感染人,比較典型的一種就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寄生蟲的主要宿主是鼠類,它們會在鼠類的肺動脈和右心內生存并完成繁衍活動。廣州管圓線蟲的幼蟲會隨著鼠類的糞便排出體外,并將褐云瑪瑙螺這一類的軟體動物當成中間宿主,在其身體內進行發(fā)育。如果人類誤食了這些寄生蟲,它們就會侵入人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發(fā)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炎,輕則導致頭暈、惡心、嘔吐和發(fā)熱,重則導致全身癱瘓,甚至危及生命。
有人會說,再多的寄生蟲,只要高溫烹煮的時間足夠長,不是都能殺死嗎?
理論上的確如此,但是寄生蟲并不僅存在于褐云瑪瑙螺的體內,在它們爬行而過的黏液中也可能存在有寄生蟲,如果我們在撿拾它們的過程中碰觸了它們的身體,或者接觸了它們的黏液,之后又用手接觸自己的眼耳口鼻等部位,寄生蟲就有可能進入我們的身體。再者,我們在處理這些大蝸牛的時候,寄生蟲和病菌也會沾染到水盆、案板、圍裙等部位,留下安全隱患。
所以,非洲大蝸牛是不能吃的,不僅不能吃,還應該遠離它們。
此外,要想避免寄生蟲的感染,除了要遠離這些危險的動物之外,在生吃蔬菜水果之前也應該仔細沖洗,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能夠用鹽水浸泡一段時間。非洲大蝸牛除了怕冷和怕曬之外,就是怕鹽了,如果將鹽撒在它們的身上,它們就會因細胞脫水而死亡,如果你所在的地方一到春夏之際,非洲大蝸牛就泛濫,可以考慮用這種方式來進行治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