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山寺半山腰間有一塊圓形石刻,石刻上的人物是達摩祖師。
心澄法師為這塊石刻題字“壁觀”。
金山寺為什么要在這么顯著的位置,刻上達摩祖師像呢?原來,金山寺自古相傳佛教“一葦渡江”典故就源于本寺,有“達摩折葦金山渡”之說。
清代的《金山志》中有“后山八景”的記載,其中第四景《折葦汀》:
雙履竟西歸,江云平似掌。
折葦作慈航,誰謂秋濤廣。
今天分享這個故事:
達摩印度南天竺之剎帝利種人。父王香至,達摩為其第三子。達摩又作達摩、達么、馱摩,華譯為法,指佛所覺悟的真理和覺悟的方法。
據(jù)歷史記載,釋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傳人是迦葉,迦葉傳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羅,般若多羅傳給菩提多羅,般若多羅將菩提多羅名字改為“菩提達摩”。菩提達摩是佛傳人第二十八代,也就是中國佛教第一傳人初祖達摩。
相傳,達摩得法后問般若多羅:“我已成大法,以后該到那里傳佛呢?”
般若多羅說:“你雖得法,現(xiàn)在不能遠游。等我滅度后六十年,到東方震且去普利眾生。”
達摩心想,去那么遠的地方,就有些擔(dān)心。
般若多羅說:“在你所教化的地方,都能夠獲得佛法的真?zhèn)鳌>驮谖覝缍群罅辏莻€國家會有大災(zāi)難發(fā)生,你一定要多加小心。因為那里人追求名利、功業(yè),這是他們不懂法的緣故。你到了那里也不要久留?!?/p>
說完便送了達摩詩偈一首:
路行跨水復(fù)逢羊,獨自棲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這詩偈的內(nèi)容,實際是菩提多羅對未來的預(yù)言。
果然不出菩提多羅所料,就在菩提多羅滅度六十年后,他乘上南天竺國王準備好的大船,“跨水”渡印度洋、太平洋,于梁普通七年(526)九月二十日到達“逢羊”(廣州)。梁武帝得知,派人遠去廣州迎接達摩到京城。
達摩到了京城,梁武帝想與他交談。在交談之前梁武帝心想,今天國中佛寺林立,香火興旺,這些都有得于我的功德,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于是梁武帝與達摩交談時,首先問達摩:“你看我做了這么多善事積有多少功德?”
達摩說:“沒有功德!”
梁武帝一聽便不高興,也不便放在臉上,就問:“為什么沒有功德呢?”
達摩說:“這些都是你能做到的事,怎么能說是功德呢?”
梁武帝問:“那么你說什么是功德?”
達摩說:“我說了你也不懂?!?/p>
梁武帝說:“你不妨說來我聽聽?!?/p>
達摩說:“凈智體圓,體自空寂,稱真功德;要想獲得此功德,必須依仗無上智慧,不能靠那些有為之事,也就是世俗福報之類的?!?/p>
這就是禪宗認為的:“建寺、豎佛像、寫經(jīng)文、布施、供養(yǎng)、放生之類事,只能算是積佛;自修心才是‘功’,自修養(yǎng)才稱“德”?!?/p>
也就是說你梁武帝光作人們看到的事情,只能是表面,而你不修心身,所以是無功德!
遺憾的是梁武帝根本理解不了達摩此番話的含意,就這樣你一問,他一答,問的不開心答的不滿意。達摩心想,你這位皇帝雖是一位虔誠的佛徒,但對佛的理解太淺,多么遺憾呀?達摩見梁武帝對他的解釋不能理解,也談不下去,起身告辭。梁武帝心想,你對佛的理解與我不一樣,也就不挽留了。
達摩走后,梁武帝老師寶誌來到京城,梁武帝便把他與達摩的一席交談講給寶誌聽。
寶誌一聽,說:“達摩禪理如此深,看來他是觀世音化身,來這里是傳佛心印的。”
梁武帝不理解的問:“你對達摩的解答怎樣解釋呢?”
于是寶誌將達摩的話作了解釋,梁武帝一聽頓有所悟。
寶誌問:“達摩現(xiàn)在那里?”
梁武帝說:“他要走,我也未挽留?!?,寶誌聽了頓時默然。
梁武帝急了,說:“我現(xiàn)在就去找,不!現(xiàn)在就去請?!?/p>
寶誌說:“你就是把全國的人都派去,未必找回?!?/p>
梁武帝不信,就立即派人四處去追。這時達摩已到京口(鎮(zhèn)江)揚子江邊金山寺,看到有人追來,眼前卻沒有立即可渡的船。
達摩說:“我要過江?!?/p>
江邊人看了好笑,一個剃著光頭的大胡子,藍眼睛,急著過江,怎么過?
達摩看到一老婦扛著蘆葦,就說:“請您給我一把蘆葦吧?”
老婦說:“你隨便抽吧。”
達摩隨手抽了一把蘆葦,扔到江里,踏著蘆葦飄向江北,眾人看到驚呆了。
當追兵到了江邊問:“你們看到,一個剃著光頭的大胡子,藍眼睛的人嗎?”
眾人指著飄向江中的人說:“那就是!”
兵丁問:“他怎么走的?”
一人說:“他抽了這位老婦一把蘆第,扔到江里,踏著蘆葦飄向江北?!?/p>
兵丁說:“這不可能!!”
眾人說:“千真萬確?!?/p>
于是兵丁半信半疑,不問青紅皂白,你一把、他一把地抽著老婦的蘆葦扔到江里,還沒有踏上蘆葦,一個個落入水中。
兵丁問:“怎么那人就能一葦過江呢?"
眾人都說:“那人是神仙呀!”
這“一葦渡江”的故事,應(yīng)驗了般若多羅的詩偈“渡江”之預(yù)言。
達摩本把希望放在梁武帝身上,結(jié)果一位信佛的天子竟然沒有一點慧根,大失所望。
他孤身ー人到了北方,想起了菩提多羅詩偈中一句“獨自棲棲暗渡江”,這時是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達摩來到了北魏的境內(nèi),在那里傳授佛法。但他的佛法不受當時人們的歡迎,于是達摩到洛陽嵩山一帶傳教。達摩在北地傳教宣傳他的理論,在長時間的宣傳中,他的理論多少有了一定的影響。
相傳,達摩就在嵩山少林寺里面壁靜觀。他整日整夜面對石壁坐著一言不發(fā),竟然小鳥在他的肩上筑巢做窩都不知。達摩去世后,石壁上竟然留下了達摩的影子,至今隱隱可見。有一句成語“面壁九年”就出之于此。
達摩面壁并不是消磨時光,而是對禪法的理解。達摩是以《楞伽經(jīng)》為主要理論基礎(chǔ),《楞伽經(jīng)》一大特色是“安心”。所謂“壁觀”就是面壁靜觀。這不僅是面壁而坐,而是要“心如壁立,堅住不移”(一種入禪的精神狀態(tài))。
金山寺就是取其意,而刻化人物形象。
西魏文帝大統(tǒng)二年丙辰歲(536)十月五日,達摩端坐而終。達摩去世后,弟子把他的遺體葬在熊耳山,并建塔供奉。梁武帝制碑贊德,唐代宗謚曰圓覺大師。
作為中國初祖達摩,帶來佛主釋迦牟尼的“如來禪”。他在中國創(chuàng)立了禪宗,金山作為禪宗名剎,將達摩“面壁九年”這一歷史題材在這里展現(xiàn),很有意義。
據(jù)清盧氏《金山志》記載:“明萬歷丙午(1606)梁時顯畫達摩像,并書心經(jīng)》。此碑鑲嵌在廊壁?!?/p>
古碑已不知下落,這塊后刻的碑,把這個達摩傳經(jīng)的故事,告訴了來金山游玩的每個游客。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zhèn)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zhèn)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zhèn)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guān)注一下“鎮(zhèn)江風(fēng)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