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12 日,印度航空 AI171 航班的墜毀悲劇,像一顆投入太平洋的巨石,瞬間激起美印媒體的激烈交鋒。這架載有 242 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波音 787-8,在起飛后不久便一頭扎向地面,造成包括地面人員在內(nèi)的 260 人遇難。事故原因尚未查明,美國媒體便劍指機長 “故意自殺”,印度媒體和專家則立刻掀桌反駁,堅稱波音 787 的質(zhì)量問題才是元兇。這場嘴仗早已跳出新聞爭議范疇,正朝著牽動兩國外交神經(jīng)、關乎波音生死和印度航空信譽的持久戰(zhàn)狂奔。
美國媒體率先打響 “輿論戰(zhàn)”,把矛頭死死釘在 56 歲機長薩巴爾瓦爾身上。他們翻出機長超過 15,000 小時的飛行履歷,卻避而不談其專業(yè)素養(yǎng),反而揪住 “心理健康問題” 大做文章 —— 援引印度航空安全專家阮甘納桑的猜測,稱機長曾因母親去世請喪假,過去幾年還有心理健康相關病假記錄,暗指他可能 “故意關閉燃油控制開關”。
印度方面的反擊堪稱 “飽和式”:印度航空事故調(diào)查局直接甩出駕駛艙語音記錄儀鐵證 —— 副駕駛驚問 “你為什么切斷(燃油)?”,機長錯愕回應 “我沒有”。這短短兩句對話,像一記耳光打在美國媒體的猜測上,清晰顯示機長對燃油開關關閉毫不知情。更關鍵的是,兩名飛行員飛行前的酒精檢測、健康檢查全過關,薩巴爾瓦爾更是被明確批準執(zhí)飛,壓根沒有 “明顯心理異?!?的蛛絲馬跡。印度媒體怒斥:“拿幾年前的病假記錄碰瓷,是想掩蓋什么?”
雙方爭執(zhí)的核心證據(jù),藏在起飛后那驚心動魄的 8 秒里。數(shù)據(jù)顯示,兩個燃油控制開關在 1 秒內(nèi)接連被切到 “切斷” 位,直接導致雙發(fā)停車。這個細節(jié)成了印度反駁的 “王牌”—— 要知道,這兩個開關位于飛行員座椅之間,被金屬桿牢牢護住,設計上就是為了防止誤觸,必須手動拉起再滑動才能切換。更重要的是,起飛階段是飛行員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刻,薩巴爾瓦爾作為擁有 15,000 小時經(jīng)驗的老機長,根本沒理由主動切斷燃油。
反而有更多線索指向波音 787 的設計缺陷。2018 年美國聯(lián)邦航空管理局就曾警告,波音 737 等機型的燃油控制開關鎖定功能可能失效,而涉事的 787-8 用的正是同款部件。更要命的是,印度航空壓根沒按 FAA 建議做檢查。再看這架飛機的 “病史”:2019 年和 2023 年兩次更換油門控制系統(tǒng),2023 年后的維護記錄卻神秘消失 —— 這些疑點像一串連環(huán)扣,讓 “機械故障” 的猜測越來越重。
這次事故是波音 787 首次致命事故,但波音的 “黑料” 早已堆積如山。從 737 MAX 系列的致命缺陷到多次因設計問題被全球停飛,波音的質(zhì)量信譽本就搖搖欲墜。印度媒體直接翻舊賬:“737 MAX 的教訓還不夠?這次 787 的開關問題,是不是又是設計坑?”
而殘骸檢查結果更讓美國媒體的 “人為說” 站不住腳:燃油控制開關處于 “運行” 位,說明飛行員在最后時刻拼命想恢復動力;推力手柄保持起飛功率,襟翼和起落架完全符合正常起飛構型。這些細節(jié)都在訴說:這不是一場蓄意的自殺,更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機械 “背叛”。
這場爭議早已越界。印度官員怒斥美國媒體 “拿逝者潑臟水”,是為了替波音掩蓋設計缺陷;美國則暗指印度航空安全體系漏洞百出,連飛行員心理狀態(tài)都查不清。隨著調(diào)查深入,增強型機載飛行記錄器的數(shù)據(jù)、燃油樣本的檢測結果,每一個新證據(jù)都可能成為兩國角力的籌碼。
目前來看,證據(jù)鏈越來越清晰地指向機械故障,但美國媒體的嘴硬、波音的沉默,都預示著這場 “嘴仗” 不會輕易落幕。最終,要么波音低頭認下質(zhì)量賬,要么印度被迫承認航空體系的漏洞 —— 無論哪一種,都可能在美印之間撕開一道新的裂痕。而這一切的起點,不過是那個被爭論不休的問題:到底是機長失控,還是波音 787 又出了岔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