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出三象 ,遍地起墳頭”。這句農諺說得就是,如果夏至前后出現了特定的三種天氣現象,那可能預示著接下來會有嚴重的災難發(fā)生。比如農作物絕收,從而引發(fā)饑荒等一系列生存危機。因此就會有遍地的“墳頭”。
這是千百年來,古人對氣候變化的一種深刻觀察。而今年夏至(6月21日)已經到來,相信很多地方已經感受到了異常的酷熱。那么今年的夏至又是什么情況呢?諺語中說的“三象”具體又指什么呢?
災象三象:風雹雨
這“三象”,指的就是在夏至時節(jié),會被古人視為大災之兆的三種極端天氣:大風,冰雹和持續(xù)不斷的強降雨。
先說大風。夏至前后正值酷暑,正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jié)。此時若碰上大風來搗亂,后果不堪設想。這類大風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北風干冷型,呼嘯而過會加速地表水分蒸發(fā),導致莊稼缺水枯死,引發(fā)干旱減產。
另一種是潮濕的南風,常伴隨雷電,預示著雷暴天氣。特別是像小麥,水稻這類高稈作物,遇到狂風輕則倒伏,重則莖稈折斷,收成自然大打折扣。
再來看冰雹。夏至時節(jié)地面受熱強烈,熱空氣劇烈上升,與高空冷空氣相遇就會形成強對流天氣,最終釀成冰雹災害。
這些從天而降的冰疙瘩,小的如雞蛋,大的似拳頭,砸在莊稼上會把葉片打穿打爛,剛開花結果的樹木也會遭殃,花蕾幼果紛紛掉落,甚至連莖稈都可能被砸斷。往往一場冰雹過后,眼看就要豐收的農田轉眼間變得一片狼藉,對農民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
最后是持續(xù)性暴雨。夏至期間南方暖濕氣流活躍,攜大量水汽北上,遇到南下的冷空氣時,兩股氣流"狹路相逢",水汽凝結成雨傾盆而下。
若這種對峙持續(xù),就會形成連日的暴雨天氣。田地遭淹,莊稼泡水。像豆類等怕水的旱地作物,根系長期浸泡就會腐爛死亡,這就是典型的澇災。放眼望去,農田變成汪洋,數月辛勞付諸東流。
在古代農業(yè)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完全靠天吃飯。這三種極端天氣無論哪一種出現,都會給農業(yè)生產帶來致命打擊。一旦出現大范圍絕收,隨之而來的往往就是可怕的饑荒,這正是古人所說"遍地起墳頭"的慘狀。
物候三觀:鹿蟬草
說完天氣現象,我們再來看看自然萬物的變化。古人通過細致入微的觀測,還給夏至時節(jié)總結出了“物候三象”: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這三象和前面說的災害預警不同,它們更像是大自然在夏至這個特殊節(jié)點,給我們發(fā)出的“換季”信號,充滿了生命哲理。
鹿這種動物,在古人看來是屬陽的,中醫(yī)也認為鹿茸,鹿血都是溫補陽氣的佳品。而夏至這天,陽光最為強烈,陽氣也最為興盛,但古人又認為“物極必反”“盛極而衰”。一旦過了夏至,陰氣也開始悄悄萌生了。而雄鹿感受到這種節(jié)律變化,頭上的角就會自然脫落更新。
蟬始鳴: 夏至前后,我們是不是開始聽到蟬“知了知了”的叫聲了?古人觀察到,雄蟬正是在夏至時節(jié),感受到初生的陰氣,振動發(fā)聲器開始鳴叫。這嘹亮的蟬鳴,被看作是盛夏時節(jié)正式拉開帷幕的標志。
半夏生: 半夏是一種喜歡陰涼潮濕環(huán)境的草藥。它的名字正來源于其獨特的生長時節(jié)。古人發(fā)現,這種小草偏偏在陽氣最盛的夏至前后,開始在沼澤、水邊萌發(fā)生長。這被看作是自然界“陰陽平衡”的一個生動體現。
在最熱的時候,喜陰的生命開始活躍,呼應著“夏半”(夏天過半)時節(jié)的陰陽轉換,尋求平衡的道理。
今夏三勢:熱旱澇
今年夏至的具體時刻是6月21日上午10點42分13秒,正值農歷五月廿六。這是一個典型的"早夏至",民間素有"白天夏至伏天熱"的說法,意思是白晝時分的夏至過后,三伏天往往會更加炎熱。
雖然這種說法缺乏嚴格的科學依據,但今年夏季確實已經顯現出不少異常跡象。比如6月中旬,華北,黃淮等地的氣溫就早早攀升至39℃左右,較往年同期明顯偏高。
受農歷閏月影響,今年三伏天僅有30天(7月20日-8月18日),是近十年來最短的一次。但時間短并不意味著高溫強度會減弱。
氣象專家預測,今年夏季華北、黃淮地區(qū)的高溫天數將比常年多5-10天,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可能偏高0.5-1.0℃,極端高溫甚至可達39-40℃以上。這主要是由于今年副熱帶高壓較常年偏強的緣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受城市熱島效應影響,許多城市夜間氣溫可能維持在28-30℃的高位,形成晝夜持續(xù)高溫的"連熱"現象,更需要防范中暑風險。而長江流域地區(qū)則需警惕"旱澇急轉",前期多雨后期可能突然轉為高溫干旱。
至于古人所說的"三象"中的強降雨,今年6月中旬已在南方多地顯現。部分地區(qū)已出現因強降雨引發(fā)的洪澇災害。不過得益于現代科技和防災體系,如今因災死亡人數已大幅減少,諺語中描述的"遍地墳頭"的慘狀已不可能重現。
結尾
民間“三象”農諺是古人千年觀察的經驗結晶,其核心價值在于揭示極端天氣與農業(yè)風險的關聯機制。是生存智慧與自然敬畏的結合;今天我們可以吸取其防患于未然的經驗思想,同時用科學眼光摒棄其中可能存在的過度擔憂。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已經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和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zhàn)。從氣象衛(wèi)星的全面監(jiān)測,到超級計算機的精準預報,再到高效的應急響應體系,人類已經構建起一套古人無法企及的全方位防災系統。這些科技手段正在為我們守護著每一季的豐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