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典建筑自有其獨特的魅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小君已經(jīng)和大家分享了一些關于中國古典建筑中功能與審美兼具的外部配件,如瓦當與飛檐,那么今天我們就繼續(xù)來聊聊關于中國古典建筑內部,最為美輪美奐的藻井。
藻井是中國古典建筑內部,穹頂之上的極致美學。所謂藻井,就是我們如今俗稱的天花板。但中國古典建筑中的天花板,確實在古代建筑大師的巧思中,以榫卯和斗拱在有限的空間中,創(chuàng)造出了中國古典建筑的極致美學——藻井。
不同于 如今天花板多為平面,古代建筑因其獨特的構造,在室內的穹頂上,構建出一片呈傘蓋形狀的,由細密的斗拱承托的空間。因其位于室內最頂部,因此有著象征天宇的崇高,因此被賦予了極致的精美修飾。
藻井,因其形而名,取其橫豎木條相交形似“井”狀。取“井”之稱還有另一層意思是因古代建筑多以木造,木造建筑最是怕火,因此取名為“井”,井中有水,便以五行中水克火之意,以壓制火災。且根據(jù)《風俗通》中有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彼^“東井”就是二十八星宿中主水的“井宿”,也是希望以此壓制火魔作祟來保護木造建筑的意思。為了更有效地克制火魔,藻井上往往會刻畫許多如水藻、蓮花等水生植物的花紋,因此稱其“藻井”。
說起藻井的歷史,可以追溯相當久遠,而其發(fā)展也遵循著由簡及繁的發(fā)展脈絡。
藻井最早見于文字是在漢代張衡的《西京賦》:“蒂倒茄與藻井,披紅葩之狎獵?!笨梢娫跐h代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藻井的形式。在如今出土的漢墓中,就可以看到式樣儉樸的藻井雛形。漢墓中多模仿陽宅的結構,有斗拱,有梁柱在藻井的位置則繪有日夜星辰等天相圖案,只是看起來相對簡略。
蓮花和菱形圖案是藻井中常見的裝飾紋理,最早大概在東漢時期出現(xiàn)。蓮花作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水生植物因此而備受喜愛,但它的出現(xiàn)或許是因為東漢佛教文化傳入的影響。而菱形圖案或許是由窗格形狀演變而來,應是受“事死如事生”的傳統(tǒng)文化所影響。
魏晉最典型的藻井體現(xiàn)在莫高窟中,此時藻井多以壁畫的形式出現(xiàn),由多個正方圖形疊加構造而成,周遭繪有蓮花、飛天、忍冬、火焰等各種鮮艷華美的圖案,具有明顯的佛教文化特色。
隋唐是藻井成熟發(fā)展的時期,此時最典型的便是敦煌壁畫中的藻井,其形制多以蓮花為中心,框入方形花瓣紋飾中,更顯莊嚴富麗。
隨著建筑工藝的發(fā)展,室內建筑中發(fā)展處了三種立體天花板,分別是以木條組成的方格狀天花板,相對樸實而不飾圖彩的平闇式,和以木格組成較大的棋盤格并飾以彩繪的平棊式,還有就是向上隆起的立體傘蓋狀穹頂,一般有原型、正方形、八卦形和橢圓形,躲飾以各種雕琢彩繪,相當華美的藻井,因此藻井多被用于宮殿和佛堂寺廟等重要建筑中。
明清時期,造型的構造越發(fā)的精巧復雜且富麗堂皇可謂是登峰造極。此時的藻井多為拼合式,北京智化寺的萬佛閣藻井便是其典型,可以看出其藻頂金龍雕塑栩栩如生,周邊繁復的菱形,格紋層層疊套并飾以栩栩如生的浮雕,莊嚴且華麗。
清代普遍流行的藻井則以團形盤龍雕刻為核心,口中懸垂吊燈,因此到了清代便將藻井稱為龍井,更顯形象了。如北京故宮太和殿上的龍井,核心便是盤龍雕塑垂手銜珠,乃清代最為華麗堂皇的藻井了。
由此可見,在明清時期,藻井已不僅僅是一種建筑內飾了,其更具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