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太好的家長,更容易發(fā)脾氣,心理落差和難過傷心。
這是大概率事件,因為太想對孩子好,孩子反而變得刺毛,叛逆,白眼狼和不懂感恩。
說到底,還是家長把孩子伺候太好了,使勁對孩子好,卻適得其反。
01
這個暑假,在跟孩子相處上,我有個特別大的改變,那就是:
不再費盡心思對孩子好了,多花點時間給自己,放在自我成長上。
過去的每個小長假,我都是在熬中度過的:
看不得孩子磨蹭和貪玩,拿著手機就放不下來,心急火燎;
看到孩子拖延幾個小時,還不去學習和寫作業(yè),內(nèi)心很崩潰;
忍了又忍,實在忍無可忍時,批評和提醒孩子,開啟與孩子互懟模式。
這種感覺真的不好受,每一天都舉步維艱,焦慮與煎熬如影隨形。
受夠了之前的雞飛狗跳,更受夠了雞飛狗跳之后,孩子干脆拿不學習來對抗我,反正怎么能讓我氣急敗壞,就怎么來。
真是夠夠了!我再也不想讓自己原本能量滿滿的狀態(tài),被孩子消耗殆盡。
所以,這個暑假我無數(shù)次通過自我療愈和正念轉(zhuǎn)念,提醒自己:
管不了,一定不要去硬管。要后退,要反向呈現(xiàn)。
千萬不可因為自己一時嘴快,再跟孩子沖突升級,充當孩子不學習的背鍋俠。
也提醒自己:
白眼狼孩子,一定是自己慣出來的。
不懂感恩的孩子,大多是家長太想對孩子好,所以才會有焦慮和無力感。
02
反向呈現(xiàn)的核心,就是不硬碰硬,不拿自己的執(zhí)念去改變孩子。
同時,也要克制想對孩子好的心,收起過度的擔心,過度的付出以及全然的關注。
并不是家長所有對孩子的好,都會被孩子接受,也并不是家長所有的關心,都能換來孩子的溫柔以待。
我看過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之前對孩子關心得有點過度,干預得有點過分:
孩子不刷牙,不洗臉,父母在耳邊催一遍又一遍;
孩子說不餓,不想吃飯,父母還是把飯盛好,苦口婆心勸孩子不吃會餓;
父母挑剔孩子這樣做不對,應該那樣做,事無巨細地糾正和操心。
家長催得很累,說得自己都火了,孩子還是刀槍不入,充耳不聞,甚至還很煩父母所謂的“好心”。
于是,家長吐槽孩子是白眼狼,孩子委屈自己怎么做,都不能讓父母滿意。
讓家長和父母都很痛苦的一個根本原因是:
父母想給孩子的太多,父母想給孩子的,大都不是孩子想要的。
于是父母跟孩子之間,就有了“你永遠不懂我傷悲,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的南轅北轍。
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與不懂感恩,家長不要硬碰硬,不如試試反向呈現(xiàn)。
03
受了很多傷,哭了很多次后,終于做了一個決定:
不再為不懂感恩的孩子而虐待自己。
之前孩把我氣得狠時,要么憋著不說話,要么氣炸,要么氣哭到淚如雨下。
平復之后想想,真不值得。除了孩子的錯,自己難道就沒錯嗎?
家長要考慮一個問題:
孩子為什么能一次次拿捏家長?一次次精準傷到家長的心呢?為什么連生活都打不垮的家長,卻輕易被孩子氣得吐血?
無非是家長愛孩子太深,想為孩子做得太多,害怕耽誤孩子的前途與人生。
所以才會在自己管不了孩子時,哪怕透支心力,也要強管。
正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用滿分的標準來愛,才會被傷得遍體鱗傷,才會有不懂感恩白眼狼的出現(xiàn)?
反向呈現(xiàn)以下:
是不是家長對孩子太好了?用力過猛?才會讓家長對孩子的愛與關心變得廉價與日常化。
如果家長退一步,在孩子刺毛的時候,反向呈現(xiàn)下,不去糾正,也收斂對孩子愛的指數(shù),將更多的愛與精力花在自己身上。
自己先怎么舒服怎么來,先不要考慮孩子,略微自私一點,為自己多想一點,反而會讓孩子對父母有所敬畏,增加更多的感恩之心。
要記?。?/p>
進有進一步的歡喜,退有退一步的從容。
60分家長已經(jīng)足夠好,剩下40分,就留給自己,花點時間和空間休息,療愈,先把家長自己哄好,回歸心力與理智時,對孩子見招拆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