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發(fā)現(xiàn)顛覆了長久以來的認知。
撰文 | 趙蓓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糖尿病似乎越來越常見了?過去,我們總以為這是“老年病”,可現(xiàn)在不但中年人,甚至不少年輕人、三四十歲甚至二十多歲的朋友,也早早成了糖尿病患者,開始了規(guī)律吃藥、甚至每天打胰島素的生活。
其實,這并不是錯覺,而是有確鑿的數據支撐的。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從1990年的2億上升至2022年的8.3億,在30年間翻了4倍,而這一增長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1]。202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發(fā)布了一份重磅研究報告,名為《中國糖尿?。毫餍胁W與危險因素》。報告指出我國已有超過1.18億糖尿病患者,占全球總數的22%[2],成為全球糖尿病負擔最重的國家之一,也難怪連中央都向大家喊話控糖!
雖然糖尿病并非絕癥,可以選擇的藥物也不少,比如雙胍類如二甲雙胍,磺酰脲類如格列美脲,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如達格列凈,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如司美格魯肽,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如西格列汀,胰島素等。然而,即便有這么多種藥物,治療的“覆蓋率”卻不容樂觀。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國家,截止到2022年,仍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沒有規(guī)律用藥、甚至未確診。更嚴重的是,糖尿病一旦控制不好,就可能引發(fā)一系列可怕的并發(fā)癥:失明、腎衰竭、心臟病發(fā)作、中風,甚至因為血管壞死而導致截肢,高血糖每年可直接或間接導致全球超過200萬人死亡。
目前的藥物雖然能控制血糖,卻無法從根本上逆轉代謝和消化器官的異常,長期吃藥打針不僅經濟負擔大,也會給患者帶來精神上的壓力。有沒有什么治療方式能夠從根本上逆轉糖尿病,提升治療的效率和病人的生活質量?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理解糖尿病的根本原因。糖尿病分為四大類: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超過95%的患者是2型糖尿病,所以我們重點來看看它的成因。2型糖尿病的成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其核心病理都圍繞著我們體內的一個重要的消化腺體和內分泌器官——胰臟。
胰臟不大,位置也很隱蔽,像是一條“扁扁的魚”,躺在我們胃的后面,別看它小,功能卻非常關鍵。首先,胰臟能夠分泌胰液,其中含有多種消化酶,幫助消化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其次,胰臟內還有一類特別的內分泌細胞團,分布在胰臟內部一個稱作胰島的特殊結構中。胰島只占胰腺體積的1%不到,其中60-80%都是胰島β細胞,而這種細胞也是我們在正常生理條件下人體主要的胰島素分泌細胞。因此,胰島β細胞在維持血糖穩(wěn)定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的血糖平衡全仰仗著這個小小的胰島。
很多糖尿病人體內胰島β細胞數量下降或者出現(xiàn)功能異常,就會出現(xiàn)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自然就降不下去。另外還有一些病人的胰島β細胞還算正常,但他們的肝臟、肌肉、脂肪組織等部位對胰島素反應不靈敏了,這種情況叫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是一把“鑰匙”,原本可以打開細胞的大門,把血糖運送進去。但現(xiàn)在鎖壞了、門銹了,即使鑰匙還在,也打不開門,血糖只能一直在血液里飄著,只升不降。
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胰島β細胞是怎么“壞掉的”,還能不能“修好”,“修好”以后血糖水平是否能得到控制。近年來,他們發(fā)現(xiàn)糖尿病人的胰島β細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線粒體功能障礙[3],線粒體是所有細胞里的能量中心,這里一旦病變就使得大量的胰島β細胞處于癱瘓狀態(tài),根本無法正常存活,更別提分泌胰島素了。不僅是胰島β細胞的線粒體受損,糖尿病人體內的心肌、血管內皮、脂肪組織細胞的線粒體也存在缺陷,引發(fā)“全身性”的代謝問題。
就在今年年初,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在《Science》雜志發(fā)表的研究指出,胰島β細胞線粒體的損傷竟然是可以修復的!他們通過單細胞測序等多種技術手段詳細分析了糖尿病人胰島β細胞線粒體的狀態(tài),發(fā)現(xiàn)線粒體之所以無法進行正常的呼吸和能量代謝,是因為它們處于一種異常的應激狀態(tài)。于是他們使用了一種專門用來阻斷線粒體應激的小分子藥物,在細胞和小鼠糖尿病模型中分別進行了治療實驗,經過4周的治療成功讓小鼠胰島β細胞線粒體恢復正常,細胞也開始重新分泌胰島素,血糖水平恢復正常,糖尿病癥狀明顯緩解[4]。
這一發(fā)現(xiàn)顛覆了長久以來的認知。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數量減少是由于細胞死亡導致的。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一個新的潛在機制:胰島β細胞減少并非因為細胞死亡,而是由于細胞功能異常。更重要的是,這些功能異常的細胞是可以通過治療恢復的。這讓科研人員和醫(yī)生們對根治糖尿病重拾希望,也為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糖尿病或許不再僅僅是一個需要長期“控制”的慢病,而是有可能通過恢復細胞功能,真正逆轉病情。這一阻斷線粒體應激的小分子藥物已在動物實驗顯效,有望再進一步通過臨床試驗中驗證其在人類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參考文獻
[1]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Collaborative Network.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Results.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2024
[2] Xu, Y., Lu, J., Li, M.,et al., 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4, 9, e1089–e1097.
[3] M. Anelloet al., Functional and morphological alterations of mitochondria in pancreatic beta cells from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Diabetologia 48, 282–289, 2005
[4] Walker EM, Pearson GL, Lawlor N,et al., Retrograde mitochondrial signaling governs the identity and maturity of metabolic tissues. Science. 2025
注: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